企业财务目标的利益取向分析

时间:2022-08-29 07:58:34

企业财务目标的利益取向分析

摘 要:股东利益取向和相关者利益取向是企业财务目标的两种基本利益取向。企业财务目标的利益取向是一定的理财环境下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其中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拥有的优势、利益相关者的风险偏好及承担风险的能力、企业内部股权结构的集中程度及产权约束程度、企业外部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安排和企业财务治理中财权配置状况是决定企业财务利益取向这一博弈结果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财务目标;利益相关者;利益取向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7)03-0063-03

企业财务目标的利益取向是企业财务目标选择的核心问题,它是企业财务活动赖以为据的基准,它在最终意义上决定企业的财务活动究竟为谁的利益服务。

一、 企业财务目标的利益取向:股东利益取向与相关者利益取向

目前理论界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观点主要有: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从它们的利益取向来看,前三种观点是一致的,即追求出资者(股东)利益最大化。由于股东的财富来自企业利润,在股东独享利润的情况下,利润最大化与股东财富最大化在企业财务利益取向上是一致的。至于企业价值化财务目标依然没有跳出股东利益取向的框架。由于企业的权益最终归属于股东和债权人,当企业处在资产大于负债的正常财务状况下经营时,债权人的权益通常是固定的,即使变动也是很小,换言之,债权人所分享的价值是相对不变的,此时,企业价值最大化与股东利益最大化并无实质性区别。当然,在企业经营失败、资不抵债而进行财务重整时,企业价值完全归属于债权人,此时,由于企业经营不善,而导致企业价值大幅度缩水、股东利益严重受损,这种情况表明企业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过程中遭遇了失败,而不是对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本身的否定。综上所述,从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都是以股东利益为归属,可以称之为企业财务目标的股东利益取向。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由股东、债权人、经营者、职工等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契约集合体,据此,有人认为企业财务目标是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是以相关者利益作为企业财务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可称为财务目标的相关者利益取向。

二、企业财务目标的利益取向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

企业财务目标不同的利益取向直接关系到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利益的实现方式和利益大小。因此,作为经济人的利益相关者从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动机出发,围绕财务目标的利益取向展开博弈。在博弈中拥有相对优势的一方对财务目标的利益取向具有较大的影响,企业财务目标的利益取向就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种博弈均衡。随着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参与博弈的利益相关者所拥有的相对优势也在发生变化,博弈的结果是原有博弈均衡被打破,形成新的博弈均衡,企业财务目标的利益取向也将相应地发生变化[1]。具体说来,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所拥有的相对优势、利益相关者风险偏好程度及承担风险的能力、企业内部股权结构的集中程度和产权约束程度、企业外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安排以及企业内部财权的配置状况是决定企业财务目标利益取向这一博弈结果的主要因素。

1.利益相关者所拥有的相对优势。某类利益相关者所拥有的相对优势及其对企业财务目标利益取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企业产出对某类利益相关者所提供的生产要素资源的依赖程度。企业产出对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所提供的要素资源的依赖程度是不同的,依赖程度越高,该类利益相关者在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中就拥有更多的相对优势,其向企业索取的“价码”就越高,相应地,该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企业财务目标中越能得到体现;相反,企业产出对某类利益相关者所提供的要素资源依赖程度越低,则企业财务目标与该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偏离越远。企业产出对某种要素资源的依赖程度主要取决于该种要素资源对企业产出的贡献率和被其他要素资源替代的难易程度。某种要素资源对产出的贡献率越高,被其他要素资源替代的难度越大,则企业对其依赖程度越大[2]。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年第3期2007年第3期(总第147期)刘辉华,曹受金:企业财务目标的利益取向分析(2)利益相关者所拥有的生产要素资源的稀缺性程度。相对于人类对“经济物品”的无限需求来讲,一切生产要素资源都具有稀缺性,但不同生产要素资源的稀缺性程度是不同的,并且这种稀缺性程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化。一般而言,某类要素资源的稀缺性程度越高,企业在要素市场上获取该类要素资源就越困难,或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相应地,该类要素资源的所有者在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中就更具优势,其利益就更多地融入到企业目标中去。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时代,物质资本相对匮乏,进而赋予提供物质资本的利益相关者以较大的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资本的不断积累,物质资本的稀缺性程度在不断下降,物质资本所有者所具有的相对优势也在下降,而人力资本具有的优势在相对上升[3]。在人力资本所有者中,拥有相对优势最大的是企业家,其次是掌握了核心技术的关键技术人员,再次是其他职工。企业家的优势来自其所拥有的经营管理才能这一极具稀缺性的人力资本。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优势为其利益在财务目标中得以充分体现提供了有利的保障。而目前在我国某些企业中,经常发生的民工利益遭遇严重损害的现象就与民工这一庞大的群体所拥有的要素资源在市场上长期供过于求的供求态势有着密切联系。

2.利益相关者的风险偏好程度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分配的对象主要来自企业的现金流量,而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现金流量往往是不确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利益相关者要承担现金流量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但由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风险偏好及承担风险的能力不同,其实际承担的风险会不一样。厌恶风险及承担风险能力较弱的利益相关者倾向于获取企业固定收益,不参与或较少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这类利益相关者主要是债权人和普通职工。与风险厌恶者相反,风险爱好者及风险承担能力较强者其收益主要来自企业剩余。由于企业剩余主要取决于企业未来经营状况,因此,企业发展状况在更大程度上与这一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息息相关,风险偏好者及承担风险能力较强的利益相关者出于最大化自身利益的需要,具有更加深切地关注企业经营状况的动机。据此,企业财务目标要充分表达这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这类利益相关者在传统的理财环境下主要是股东。随着现代公司有限责任制度的普遍推广,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其他方面理财环境的变化,作为物质资本所有者的股东规避风险的方法也在增多,因此,在企业全部风险中,由股东承担的部分在相对下降。而在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由劳动者提供的人力资本专用性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人力资本专用性程度越高,人力资本所有者承担的流动性风险越高,即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员工在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而进入新的企业或行业时,可能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如为适应新的岗位需要而学习相应的专门技术要付出较高的学习成本)或失去较高的收益。鉴于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承担的风险在上升,企业财务目标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主张。

3.企业内部股权结构的集中程度及股东的产权约束程度。委托理论认为,在委托活动中,股东对作为人的管理层的监督有利于抑制后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更好地维护股东的利益。在股东对管理层有效监督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道德风险出现的机率就会上升,此时,企业财务目标在更大程度上反映管理层的利益要求。而股东提供监督的动机强度与以下两个因素密切相关。(1)企业内部股权结构的集中度。当某一位股东监督管理层时,其监督收益归全体股东分享,而监督成本由其单独承担,这种监督收益与监督成本的非对称分布会妨害股东为监督而付出的努力,强化其他股东“搭便车”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当公司股权结构高度分散时,单个股东因提供监督而获取的收益因股权高度分散而稀释,其监督的动机将趋向弱化。相反,当股权结构高度集中时,大股东因支付监督成本而获取的收益相对较高,即成本收益率相对较高,此时,大股东从实现自身利益的动机出发,为管理层提供一定程度的监督。(2)股东的产权约束程度。股东的产权约束程度越强,其对因活动而产生的受益或受损越敏感,相应地其监督动机越强烈。通常情况下,私有产权股东比公有产权股东的产权约束程度更强,前者比后者更能提供有效的监督,因此,在私有产权占主导地位的企业,股东利益受保障的程度更高。相反,在公有产权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由于股东的有效监督供给不足,管理层侵蚀股东利益的现象更容易发生、更严重。目前某些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出现的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现象与此不无关系。

4.企业外部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安排。制度包括那些人们自愿或被迫接受的、规范人类偏好及选择行为的各种规则和习惯。其中,规则包括法律、法规以及政府政策等正式制度;而习惯包括文化传统、风俗、禁忌、道德规范等非正式制度。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提供人们相互选择的框架,制度框架提供人们的选择集,即人的行为方式是制度的函数[4]。企业财务目标的利益取向作为利益相关者从事财务活动的一种行为指向同样受制于企业外部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安排。据美国《长期计划》杂志1995年发表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德国和日本,80%以上的企业和经理认为企业的存在是为所有的利益集团服务的[5]。在这些国家,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注重相关者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在德国和日本企业普遍存在的财务目标的相关者利益取向与这些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一脉相承:两国都强调共同主义,具有强烈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在被称为“合作的经理资本主义”的德国,企业相关者利益的保护还得到了来自法律层面的制度支持。在美国和英国,企业财务活动强调为股东创造价值,此外,注重维护掌握企业实际控制权的管理阶层的利益,而对其他相关者的利益缺乏足够的重视。上述价值取向与英美国家普遍存在的追求自由、提倡个人主义、鼓励冒风险的社会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5.企业财务治理中财权配置状况。财务治理是企业所有者、经营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就财务决策权及其相应的责任与义务所作出的制度安排。作为公司治理核心的财务治理对财务管理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在企业财务治理结构中,财权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活动的利益取向。进一步说,企业财务目标要反映作为财务治理主体的这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如果企业财务目标不能承载这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那么拥有财务决策权的这类利益相关者就可能具有滥用财务决策权的潜在动机,进而影响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由于财权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呈不均匀分布,因此,企业财务目标在利益取向上更多的是融入拥有主要财务决策权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要指出的是,企业财务治理结构中财权的配置状况在不同企业之间、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能具有差异性。企业财务目标的利益取向在一定条件下是变化的。

三、结 语

不同的理财环境赋予参与博弈的利益相关者以不同的优势,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财务目标不同的利益取向。财务目标的股东利益取向主要是由股东在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中所具有的优势所决定的,财务目标的相关者利益取向是包括股东在内的具有不同的相对优势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在利益博弈中相互妥协的结果。随着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所具有的相对优势也将发生变化,相应地企业财务目标的利益取向也将会随之变化[6]。从长期来看,企业财务目标的利益取向将从股东利益取向向相关者利益取向转变,这也是人类对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追求在企业财务活动领域的反映。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蒋卫平.企业财务目标理论的重构[J].财会月刊,2006,(3).

[3]伍中信.企业财务目标的经济学分析[J].事业财会,2002,(4).

[4]段文斌.制度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5]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J].会计研究,2003,(10).

[6]王庆成.财务管理目标的思考[J].会计研究,1999,(10).Analysis on the Benefit Orientation of Enterprise Financial GoalsLIU Huihua,CAO Shoujin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Evaluation

and Construction,Changsha, Hunan 410004 China)Abstract:Shareholdersorientation and stakeholdersorientation are the two basic benefit orientations to enterprises' financial goals. The orientation of financial goal is the result of the game between stakeholders under certain financial conditions. The game result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following factors, including the advantages of shareholders, their attitudes to risks and ability to bear risks, the concentration of internal shareholding structure, the restraint of property right, the external formal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the distribution conditions of enterprise financial governance.

Key words:Financial Goals ;Stakeholders; Benefit Orientation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

上一篇:会计盈余、现金流量的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 下一篇:统一城乡税制:条件、问题与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