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内涵碳对他国的气候补偿效应

时间:2022-08-29 06:53:18

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内涵碳对他国的气候补偿效应

[摘要]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导致气候资源不再免费使用而将其纳入经济体系,由此催生了碳交易。我国贸易的低端环节导致出口产品中的内涵碳长期处于总量巨大且加速增长的态势,形成了在贸易环节我国补贴他国气候资源的事实。文章应用投入产出法测算了我国出口产业内涵碳及其波及效果,应用碳市场对气候资源的补偿价格,得出了我国无论是某些产业还是出口总体,在贸易中对他国气候资源的补贴都已经超过了从贸易中所获经济利益的事实。

[关键词]内涵碳;进出口贸易;气候补偿效应

[中图分类号] F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10-0059-06

一、引 言

在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加剧的今天,气候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不再免费使用。将气候资源纳入到经济体系之中,对加剧气候变化的碳排放进行从量的购买交易,以补偿其对气候资源的消费;反过来,缓解影响气候变化的碳减排量也就具有了经济价值。鉴于气候资源所具有的全球性特征,在地球上任何地区进行碳减排或者碳排放的活动,对气候变化的缓解或加剧的影响也就有了替代性,其所带来的碳减排利益和碳排放责任也因此得到了国际上的一致认同。

但上述认同在统计数据上却是体现在生产侧而非消费侧。尽管“使用者付费”原则早已约定俗成,但其前提是在商品生产过程已将投入纳入到了商品价值体系,才能在商品出售后收回所投入的成本。而对于没有纳入到成本体系中的投入,价值补偿自然也就不会发生。

对于气候这种特殊的公共资源而言,并非所有的国家都已将其纳入到了经济系统。考虑到发达国家高达80%的对气候资源历史占用事实,有些国家已经开始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收费,以此补偿所占用的气候资源。而为了将温室气体的浓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些国家确定了总的排放量并以配额的形式分配给本土的地区或企业。① 节约下来的排放额度可以出售给排放额度不足的地区或企业。由此形成了碳排放的交易市场。由于全球不同地区的减排量具有替代性,因此拥有减排优势资源的机构寻求低成本的减排区域开展减排活动,并将减排量出售以获取经济利益,就成为国际上众多机构竞相采用的一种逐利行为。

发展中国家因其较低的历史占比,鉴于公平占用气候资源的国际原则,不应对气候资源的使用进行计费。但由此带来了一个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问题: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商品时,后者由于在出口产品生产环节未将温室气体排放计入成本,因而无法对气候资源的占用通过出口获利的形式得到补偿,由此产生了进口国向出口国泄露和转移碳排放的事实。这种情况下,气候资源占用的责任指认界限就会变得模糊起来,以至于产生了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过程中为发达国家补偿气候资源的事实无法得到公认的现象。

近年来,伴随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能源消耗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些能源消费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国际贸易而消费的。2008年我国的货物出口总额为14,286亿美元,进口总额为11,331亿美元,外贸顺差(出口减进口)高达2,955亿美元之巨。如此高的贸易顺差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出口商品生产环节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情况下,生产这些出口产品的能耗强度和排放强度也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并且,即使是进口产品,也并非都是在国内进行了消费,而是有相当一部分用在了为生产出口产品的投入上。每年高达2亿吨的石油净进口量、各种技术含量较高且价值不菲的技术装备的国际采购量、高达6亿吨的铁矿石进口量,其中都有相当一部分是投入在了生产出口产品的过程中。②这些均导致了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跨国流动的不对等性。如果考虑到产业关联因素的内涵能源和内涵碳问题,我国在贸易环节所付出的碳排放代价无疑是非常之高的;而如果考虑到气候资源的有偿性,我国对进口我国产品的国家的气候资源补偿也是巨量的。

可见,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气候资源占用历史责任认定不同的情况下,以国家本土温室气体排放为基准来核算国家的碳排放责任和碳减排成效的国际协定,无疑忽略了巨大的国际商品贸易流所带来的气候影响。本文应用2007年投入产出表,对我国贸易中的出口内涵碳及其波及效果进行了测算。并通过2008年的统计数据,对上述数值变动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如果碳排放量纳入交易系统的话,那么,我国的很多产业在出口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已经远远不能补偿其在生产过程中对气候资源占用所付出的代价。由此说明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补贴他国气候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

二、文献综述

了解内涵碳的前提是要对内涵能源做出解释。所谓内涵能源(Embodied Energy)从字面上看是商品本身所包含的能源消费,它是由该商品生产过程本身及其所有上游环节在加工、制造、运输等全过程所消费的能源总量。每种能源均有较为固定的碳耗系数,据此可以测算出上述所有环节所排放的碳,即内涵碳(Embodied Carbon Emission)。对贸易产品中内涵碳的研究起因,是由于贸易全球化所产生的商品生产、排放与消费等环节在区位上的空间分离,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碳排放的责任问题。

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贸易所产生的碳转移和碳泄漏问题,许多学者(Schaeffer,1996[1],Machado,2001[2],Xie,2007[3])的研究指出:发达国家通过离岸制造业和产品进口来满足本国消费需求,从而把碳排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形成了“碳泄漏”(Carbon Leakage)的事实。Ahmad(2003)[4]指出:由于发达国家通常拥有较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因此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碳密集产品(Carbon Intensive Production)不利于全球碳减排。Shui和Harriss(2006)[5]对1997年~2003年期间中美贸易的内涵碳问题的研究表明,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如果在美国生产的话,会导致美国的碳排放增加3%~6%;而中国因生产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所产生的碳排放,占到了当年总排放量的7%~14%。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Ahmad的观点。Kahrl和Roland-Holst(2009)[6]的研究同样符合上述观点。他们测算了中国出口内涵能源占当年能源总消费:2002年为21%,2004年为27%。考虑到中国能源结构中高达70%的煤炭能源,可以推测如此高比例的出口内涵能源所排放的内涵碳在全部碳排放中的比例,必然会高于内涵能源的比例。可见出口快速增长是驱动中国碳排放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就我国进口产品对他国气候补偿效应的研究方面。李众敏(2006)[7]的研究表明:2004年我国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中,分别有23%和37%是用于生产出口产品的。这实际上相当于能源的再出口。如果考虑内涵能源的话,陈迎和潘家华(2008)的研究表明,2002年我国内涵能源出口4.1亿吨标煤,而进口却只有1.7亿吨标煤。内涵能源净出口高达2.4亿吨标煤之巨。到了2006年,这一数据跃升为6.3亿吨标煤。[8]

所有这些文献都说明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内涵能源和内涵碳的出口远大于进口,并且还处速增长的态势。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说明生产这些出口产品所产生的内涵碳,如果将其计入气候资源补偿系统进行经济计量的话,我国在贸易环节为其他国家补偿了多少气候资源。

三、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投入产出表》和2009年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统计数据,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研究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内涵碳对进口我国商品的国家的气候补偿效应。主要方法如下:首先,采用投入产出法估算了我国24个行业的内涵碳进出口情况,结合2007年的碳市场交易情况,测算出这些行业的出口贸易内涵碳对他国的气候补偿效应。然后,根据2009年公布的数据,计算相对于2007年进出口的贸易变动,通过产业波及效果的测算,考察了贸易变动所引起的整个经济体总产出的变动,由此估算进出口内涵碳的变动及其波动效果,动态地分析我国进出口贸易变化对进口我国商品的国家在气候补偿效应上的变化。

1. 中国进出口“内涵碳”的计算

理论上讲,进出口贸易中的内涵碳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C=■Ci=■Mi・θi (1)

这里:Ci为第i种进出口商品的内涵碳总量,C=■Ci;Mi为第i种进出口商品的价值量,该数值为海关统计量;θi为第i种进出口商品单位价值中包含的内涵碳,即碳耗系数。

计算碳耗系数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投入产出法”。该法的运用涉及到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前者是i部门直接投入到j部门的价值量 xij占j部门所有投入价值之和Xj的比重,即:aij=xij/Xj;(i,j=1,2,…,n)。所有aij构成完全消耗系数矩阵A=

(aij)n×m,它反映了部门间的直接技术经济联系。

完全消耗系数bij是j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i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直接和全部间接消耗之和。所有bij构成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B和A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B+I=(I-A)-1 (2)

根据投入产出表,Xi=■xij,则总产出Xi构成向量X=(X1,X2,…Xn)T;最终使用(除出口)、净出口分别用Ci、NXi表示,C和NX表示对应的向量。向量之间存在如下等式关系:

AX+C+NX=X (3)

作变形,得等式:X=(I+B)(C+NX) (4)

且有:ΔX=(I+B)(ΔC+ΔNX) (5)

2. 数据处理说明

在具体计算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内涵碳时,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本文作了如下处理:

(1)应用2007年投入产出表测算了我国该年份第二产业下24个行业的内涵碳出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算2008年26个行业的净出口内涵碳的变化。由于分行业GDP、分行业能源消费和海关进出口总额的统计口径不完全一致,这就涉及到分类归并的问题。本文尽量多地进行了归并,只有不能明确归属的商品在归并时予以舍弃,不予考察。虽然考察的行业没有涵盖国民经济的所有产业,但对问题的解释度不受影响。

(2)计算2007年各行业内涵碳排放总量时,利用该年总能源消费构成比例计算各自消费量,然后依据不同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见表1)计算碳排放总量。

表1 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资料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2003年。

(3)估算2007年各行业贸易利润时,利用了我国各行业的平均利润率。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完全一致,在归纳合并行业时,利润率取其平均值。计算数据将不可避免存在误差。

(4)估算2007年行业出口贸易中的内涵碳排放对气候资源消费的计价方式,分保守值和上限值予以分别计算。保守值以发改委对我国CDM项目的指导价8euro/tCO2e计算;上限值根据2007年欧洲期货市场的碳价格平均值17euro/tCO2e计算。欧元兑人民币汇率为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汇率均值:10.417。

(5)以2007年为基期,计算了2008年的净出口变动引起的总产出的变动。考虑到技术消耗系数在短期内的不变性,因此2008年的投入产出表利用2007年的技术系数测算而得。

(6)由于存在行业分类合并和数据可获得性的问题,在表3的计算过程中,本文考虑了17个行业的出口贸易变动,其余行业变动值取0。并运用投入产出表测算了这17个行业对所有行业内涵碳变动的波及效果。本文选取了26个行业的内涵碳变动予以考察。

(7)在计算出口内涵碳的波及效果时,涉及到出口、进口两方面。我国进口内涵碳理论上应使用相应出口国不同能源的碳排放系数。由于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相较于发达国家,碳排放系数较高。但是本文在处理进口内涵碳时仍旧使用中国自身的碳排放系数:一方面,所有向中国出口产品的国家的碳排放系数的可得性缺乏;另一方面,若从“进口替代”的角度考虑,可以将其视为我国从国外进口相应产品为我国节约的内涵碳的消耗,从这一角度考虑,计算进口内涵碳时使用我国的碳排放系数具有合理性。

(8)海关统计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均以美元计,在换算为人民币时,本文采用了2007年和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的年平均汇率,分别取值为:7.521,5和6.945,1。

3. 计算结果分析

利用以上所述方法,计算结果汇总为表2和表3。

表2反映的是我国24个行业2007年的内涵碳出口情况,将各行业的年贸易利润额与各自出口的内涵碳所消费的气候资源在碳市场上两种价格进行比较,以便更深入更合理地探讨我国在贸易中对他国气候资源的补偿效应。

出口内涵碳一栏反映了我国2007年国际贸易中各行业出口的内涵碳总量。正值表示该行业在国际贸易中无偿为进口国消费者所承担的碳排放量,也就是该行业对他国气候资源的补偿量。

由表2可观察到,从绝对值上看,24个行业中有7个行业出口的内涵碳高达亿吨以上,这证实了我国为国外消费者承担了巨大的碳排放的事实。这7个行业出口的内涵碳从高到低依次为: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些行业大多都是原材料工业和能源工业,处于国民经济所有产业链的上游环节。

年贸易出口利润达百亿元以上的行业有14个。其中有5个是以出口亿吨级以上的内涵碳为代价,另有8个行业的出口内涵碳也在千万吨级以上。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这2个行业内涵碳出口量巨大,但利润却只有几亿元,反差强烈。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这2个行业尽管不存在直接的国际贸易,但这并不妨碍这2个行业的内涵碳的出口。

将气候资源纳入经济系统,使碳减排具有了相应的经济价值。在考虑我国对外贸易时,就应将实际贸易利润与内涵碳排放的经济代价进行比较,以权衡我国出口贸易中对他国气候资源的补偿效应。在表2中,内涵碳出口在碳市场上的气候资源代价分为两栏,第一栏是以发改委对我国CDM项目的指导价最低限8euro/tCO2e计算,可将此计算结果定为保守值;第二栏则根据2007年欧洲碳市场上期货均价17euro/tCO2e计算,将此计算结果定为上限值。

观察表2可以发现,在所有24个行业中,我国出口贸易中对他国的气候补偿效应,其保守值超过年贸易利润的行业就有13个: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等。注意到像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化学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高耗能的行业,若碳市场上的碳价走势乐观,这些行业贸易的气候补偿效应就会变得非常之大。

以上研究的是2007年内涵碳出口情况,属于静态分析。表3则采用2009年的统计数据,将2007年和2008年结合起来,运用投入产出法考察净出口内涵碳的变动及该变动对其他行业的波及效果,属于动态分析。表3反映了17个行业的净出口贸易额变动所引起的26个行业净出口内涵碳的变动情况,其余9个行业限于数据的不可得性,净出口贸易额变动一栏取值为0。

表3中,净出口贸易额变动一栏,正值表示2008年该行业的净出口贸易额比2007年有所增加,负值即相反;净出口变动对总产出的波及效果是指该行业净出口贸易变动对其所有关联行业的总产出变动影响。由此,净出口贸易额变动不仅带来了净出口内涵碳的变动,且通过影响国民经济总产出影响了总的碳排放量的变动,这也就是净出口内涵碳的产业波及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2008年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年平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比起2007年的汇率变动幅度较大,但贸易额变动是以人民币为单位计,所以数据所反映出来的结果中存在汇率变动因素不可避免。

由表3可以看出,此处所考察的17个行业中,净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动是增加的,2008年与2007年相比,贸易顺差共增加了1,095.84亿元。这与我国近年来国际贸易额和顺差额持续大幅增加相一致。17个行业的净出口贸易总额的增加所引起的整个国民经济中的26个行业的总产出变动以约10倍的数额增加,总的增加值为10,282.32亿元。相应地,2008年,这26个行业的净出口内涵碳也比2007年增加了16,759.13万吨。这部分增加的碳排放,如果考虑气候资源补偿效应的话,即使以最保守的价格8euro/tCO2e计算,对进口我国商品的国家的气候补偿价值高达13.4亿欧元;而以2008年碳价值的期货市场均价来算,气候补偿增加了28.5亿欧元。

可见,我国净出口内涵碳和内涵碳的变动对进口我国产品的国家的气候资源补偿效应非常可观的。从绝对值上看,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净出口内涵碳的波及效果最大,成为惟一上亿吨的行业,该行业也是表2中所反映的出口内涵碳最多的行业。其次,化学工业,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纺织业等都是净出口贸易其他行业的碳排放量的波及效果显著的行业,内涵碳的增加速度非常大,而这些行业均是高耗能行业。

四、结 论

从上述的测算结果能够看出,无论是对静态出口内涵碳总量考察,还是对总量的动态变动情况考察,都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产业在出口中所获得的利益,与其为进口国所节约的气候资源占用额相比,即使采用最保守的价格测算,都远远小于对气候资源的消费总量。从总体上看,2007年,按照保守值测算的结果,总体上我国出口的内涵碳对进口我国产品国家的气候资源的补偿额是出口获利的近2倍;而如果以当年碳市场均价来测算的话,这个数值已经达到了4倍以上。如果对气候资源进行计价的话,进口我国产品的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或泄漏的碳,其价值超过了我国出口产品获利的数倍。说明我国在出口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已经远不足以补偿该出口产品在生产环节对气候资源的

消费。

就2008年的净出口变动状况来看,2008年比上年净出口增加了1,096亿元,增加值非常可观,但如果考虑到由于增加这些出口产品的生产而增加的投入所产生的对其它产业的波及效果的话,那么,该数值是净出口增加值的10倍以上。波及效果较大的产业如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往往是一些原材料工业和基础产业,这些产业不仅产业链长而产生的波及效果大,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产业的投入也较多地来源于进口。高达50%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和60%的铁矿石依存度,可以对此做出最具说服力的解释。而如果对进口我国的产品征收“碳关税”并用于本国碳减排的话,我国对进口我国产品的国家的碳补偿效应还会进一步加剧。

[注释]

[1] Schaeffer R,de Sa A.The embodiment of carbon associated with Brazilian imports and exports[J].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

ment,1996(37):955-960.

[2] Machado G,Schaeffer R et al. Energy and carbon embodied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Brazil:An input-output approach[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9):409-424.

[3] Xie Laihui,Chen Ying. Research progress in 'carbon leakage'[J]. Advance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7,3(4): 214-219.

[4] Nadim Ahmad. A framework for estimat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goods[J]. http://www.省略 2003.

[5] Bin, Shui and Harriss, Robert C., The Role of CO2 Embodiment in US-China Trade[J]. Energy Policy, 2006, 34(18): 4063-4068.

[6] Kahrl, F. and Roland-Holst, D.,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China's Energy Economy[J]. Energy, 2009,34(7):894-903.

[7] 李众敏, 何帆. 中国能源进口与再出口分析 [R].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http://old.省略.cn/web/20060929/

zgnyjkyzckfx.pdf. 2006-09-03.

[8] 陈 迎, 潘家华, 谢来辉. 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 经济研究,2008,43(7): 11-25.

The Compensation Effect of Embodied Carbon

in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on Other Countries' Climate Resources

Kong Lingcheng1,Xie Jiqing2,Qian Jing1

(1.Business School,University of Sci. & Tech of East China,Shanghai 200237,China ;

2.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With the climate chang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climate resources is no longer free and brought into the economic system, thus the market of trading carbon has come into existence. Due to the lower value-added process in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total of export products' embodied carbon has long been in large quantity and has the inclination of acceleration, forming the fact that China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climate resources of other countries importing goods from China. This paper, employing input-output method, calculates the content of the embodied carbon in the export products and its spread effect on China's others industries and estimates that, according to the compensation price of carbon market for climate resources, China's contribu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o other countries' climate resources is much more than the benefits coming from China's some industries or in the gross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Key words:embodied carbon; import & export trade;compensation effect on the climate

上一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SWOT辩证分析 下一篇:企业规模视角下国有企业的财政贡献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