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美术课堂上的生态细节

时间:2022-08-29 06:32:23

寻找美术课堂上的生态细节

[摘要]美术学科的生态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在生态课堂实践中,尝试了一些生态理念,并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寻找到一些可取的、值得保留和推广的生态细节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生态课堂 生态细节 以美育人 人文关怀

美术学科的生态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课程呼唤绿色的美术生态课堂。它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关注人性,突出发展,充满活力,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它充满了师生的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场面,形成了自主、探究、合作的美术学习氛围,这一切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了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是美术教学起到“美育”的作用。在生态课堂实践中,我尝试了一些生态理念,并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寻找到一些可取的,值得保留和推广的生态细节与大家分享。

细节一:美术生态课堂应尊重学生的感受,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理解艺术作品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课的一项重要内容。美术新课标要求学生必须对主要的美术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创作意图、作品的含义有所了解,长期以来多数教师采用了“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这样的上课模式。生态课堂是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的课堂,学生往往凭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因此,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如果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感知艺术作品,亲身体验,以眼睛、耳朵、皮肤、鼻子等多种感官去感受美,让他们得到多重的情感感受,引导他们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作品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创造美。这在“以美育人”的美术生态课堂中就尤为重要了。我在《和大师学构图》的校本课中,首先展示许多大师的优秀绘画作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些优美的绘画吸引住了。然而当我开始讲解这些绘画的构图原理时,学生的眼神开始游离,很明显不感兴趣了。于是,我让他们拿起画笔,亲手临摹大师的构图,看谁画得最像。最后对自己的作品和大师的作品进行比较评价,从而了解作品构图美的因素,更深刻的认识到构图在绘画中的重要性。通过视觉、听觉,动手、动脑多方面感官的调动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发展方向,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为进一步欣赏艺术作品打下基础。

细节二:在美术生态课堂中创设自由对话的课堂情境

生态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是闪耀智慧光芒的课堂,是洋溢成长气息的课堂。在生态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简单的“教与学”,而是信任和平等的关系,他们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我在上《学习服装搭配》一课时,出现了一段小插曲。当课堂教学内容接近尾声时,我请同学们评价一下对自己或其他人的服装搭配是否满意时,一名女生举手站了起来:“老师,您为什么不能像政治老师那样穿衣服呢?多漂亮呀!”她所说的政治老师是我校一位非常时尚、另类的女教师,学生都很喜欢她的穿着,甚至很多女孩子都效仿她。所以这次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在我意料之中,于是我决定在下节美术课以“怎样打扮我自己”为题展开一个辩论会,并请他们在课前上网、上图书馆等多种方式搜集自己喜欢的服装搭配资料、图片。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去查阅资料,积极寻找辩论的依据。

上课时,我请来了那位政治老师旁听,学生们都很兴奋,课堂气氛空前高涨。我提出辩论题:

a.不同年龄的服装款式特点?

b.肤色分冷暖,不同肤色的服装颜色特点?

c.不同身高、体型的服装款式、颜色特点?

d.不同性格、爱好、气质喜欢什么样的服装搭配?

学生自觉分出正方、反方,根据我列出的表格和论题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展开激烈的辩论。接着我用课件出示一组照片,其中就有我和政治老师的对比照片,我在电脑上把政治老师相片上的服装经过复制、加宽加大后粘贴在我的相片上,出现了非常滑稽的效果,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我确实不适合这种比较夸张的打扮。一节课即将结束,正方、反方的同学对本课作了总结性发言:“服装搭配有着基本规律,只有穿出符合你自身特点的服装,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美,盲目的模仿别人,只会事与愿违。”下课了,学生意犹未尽,我对他们说:“我的形象的确需要改进,但绝不能改成第二个政治老师,下节课我们每个人都为自己设计一套或几套适合自己的服装,我们共同评选出几位优秀服装设计师怎么样?”学生再次欢呼起来。

教师在课堂中要主动地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升”上去,让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堂的中主体地位,与学生共同创设自由对话的氛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只有重视个性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不致被学习所限制、被铃声所规定的学校生活“磨灭了各自的差异性”,才能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

细节三:营造美术课堂的生态环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感到美妙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的教学情境。我在《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的空间表达》一课中,仅是教学导入就用了十来种。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表现物体的空间的几种方法,重点是对透视的理解。有一个班学生大都是学究型的孩子,整天埋在卷子里不愿抬头,我深知这种状况,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就在黑板上画了两个方形,看着学生疑惑的眼神,我说:“知道我想画什么吗?我画的是我们的教室。”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我接着说:“这幅画需要我们共同完成,谁能画出教室的天棚和地板?谁能画出教室的窗户和门?”学生争先恐后地参与的同时,我顺利地导入了新课。同一节课在另一个班又出现了不同的情况,此班的孩子们是超级自信型,利用他们比较容易骄傲的特点,我采用了激将法展开导入。我拿起一个石膏立方体问:“大家会画这个立方体吗?”学生大声答道:“当然,太容易了”。我说:“不一定,有一种立方体,咱班绝对没人能画出来。”学生们很不服气,七嘴八舌地说:“不可能”。“好,那么谁能画出放在我右下方的立方体?”学生们一愣,思考了一会儿,纷纷到黑板上来尝试,结果画得都不够准确,此时学生的求知欲已经被调动起来,于是我用一组不同角度的立方体图片导入了新课。就这样一周课上完,我发现这13个班,我居然运用了音乐法、游戏法、抢答法等多种教学导入的方法,教学方法和环节在各班也都有差异,但每节课都达到了教学目的,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营造课堂生态环境的实践中,我进一步体会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和唤醒。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感受艺术的魅力,然后在游戏中体验,在讨论的环节中联系实际,自由发挥,使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得到了美的熏陶。

“绿色生态课堂”的理念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教室充盈民主的气息;把创造还给师生,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还给师生,让课堂成为成长的家园。只有转变教学方式,将课堂构建成绿色的生态课堂,从多方面、多角度,因材施教,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把“美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上一篇:特别的爱给“特殊”的你 下一篇:刍议多媒体技术运用于中学数学图形变换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