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心得点滴: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时间:2022-08-29 05:54:32

新课改心得点滴: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摘要】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能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关键词】有效;讨论;课堂;活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们都在努力地更新着教育教学理念,探索着新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目标由以前的一维知识目标拓展为三维目标,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在过程中的体验和经历,也就是教育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历史学科就应当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怎样培养呢?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课改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在初中历史课改的实践中,我认为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能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有效讨论中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在过程中构建历史知识,助燃思维火花、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讨论很普遍,可很多却留于形式。甚至在一些优质课比赛中,形式上的讨论很多,看似很热闹、学生在探究合作、在七嘴八舌……。而实际上学生只是按老师的既定要求在演练,并没有真正思维的触动,课后收效甚微,对历史课仍是兴趣不浓。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真正的热爱。”显然,这样的讨论是无效的,这样的课堂也毫无活力。

因此,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是十分必要的。什么是有效的课堂讨论呢?根据杜威的“活动课程”、威特罗克的“生成学习模式”可知:大脑不应是被动的学习和记录信息,而应是主动构建它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得出推论。布鲁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可见:课堂讨论的有效性不仅仅是最后结论性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讨论的过程,过程中只要绝大多数学生思维起来了、合作起来了、表达出来了、或者从其它同学的回答中收获了一些新的认识问题的角度、方法、知识,那么讨论就是有效的,而不一定要有统一的认识。可见,有效讨论体现了“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怎样才能实现有效讨论,才能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才能让学生在过程中积极主动构建知识,开启历史思维能力?根据我在课改中的一些探索和实践,我认为要实现课堂的有效讨论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实现有效课堂讨论的前提

1.1了解学情、科学分组:

所谓讨论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以讨论为主、各自发表见解、集思广益、……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最常见、有效的是小组讨论,其组织形式是小组,强调的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交流,发挥集体力量。因此,要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就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了解学情、科学分组。

在小组构成上,布鲁纳曾提出5-6人是小组讨论的理想数字,不仅要注意人数的分配,还应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层次搭配、性别协调、性格互补。在一个班级内,尽可能做到公平分组、平等竞争。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与组之间竞争的格局,容易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分完组之后,就是选出组长,对成员分工,明确职责,让每位组员有事可做,让每个人为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努力,在过程中体验学习。

1.2教师精心备课、合理设问:这是课前准备的核心环节,也是关系着课堂讨论是否有效的重要前提。

怎样才能做到精心、合理的设问呢?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的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设问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设问要体现在知识的重难点处或有较大争议的地方,问题情境要具有思考的价值;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其次,设问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激起探究的热情,要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这样可以在课堂上呈现亮点,实现教学的过程生成。正如古人云:“思维自惊奇而开始。”如我在《鸦片战争》一课探究战争爆发原因时设问:如果没有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还会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吗?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课中设问:穿越时空隧道,如果你生活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你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这些问题的设置既体现了知识的重难点,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激起了他们极大的探究欲望。在课堂上,我看到了学生在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在学生的发言中,我感受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认识在不断的加深,情感在不断的升华。

1.3预设课堂、准备充分的材料,有利于讨论顺利进行: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由于知识“瓶颈”、或占有材料不充分等原因,致使讨论的积极性受限,而影响课堂的有效讨论。因此,要求老师在课前准备时:首先,做好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查阅、收集相关的资料,以解决课堂上一桶水和一滴水的关系,以便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释疑、引导;其次,教师还可以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目和详细的材料,让学生在讨论时有话可说、有据可依。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而实现有效讨论。如:我的一位同事在《封建帝国的危机》一课中,设问:为什么闭关锁国政策是清帝国走向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初一的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危害的深层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老师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设和准备,在学生讨论时,给出了典型的史料(关于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及其危害的)。学生的思维与给出的教学材料在不断的碰撞、交汇,新的信息在不断的获取、新的认识在不断的实现。因此,学生在讨论中有效的克服了知识的“瓶颈”。这堂课始终颤动着思维的火花,不仅实现了有效讨论,课堂还充满了活力。

2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实现有效讨论的保证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轻松、乐观、愉快的良好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够活跃思维,充分发挥内在的潜力。因此,在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溶入课堂,心情愉快、思维活跃、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让课堂充满思维的活力,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从而实现有效讨论。

为此,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要传递自信给学生;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智慧、情感和志趣,甚至允许课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因为有缺陷的发言远胜过缄默;再次,对于课堂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恰好是我们知识的盲区时,教师要有诚实严谨、谦虚的态度,因为在“后喻”文化时代的今天,我们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并向学生学习的勇气。这样教师在学生心中才更有亲和力,才能更好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也能更好助飞学生思维的翅膀……。如我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中,为了突破巴黎和会是战胜国列强的一次分赃会议,体现各列强心怀鬼胎这一难点。我把学生分成英、法、美、德、意五个小组,让他们分别讨论各自的打算,然后各派一人上台表演……,学生讨论着所代表国的如意算盘,但由于他们对当时的国际背景知识了解不多、或不准确,发言的内容多来自网络的各家言论,导致发言时,出现了凭兴趣的言论、甚至非主流的历史观点……,面对这种情况、我并没有粗暴的打断发言,而是把关爱和信任的目光投向学生,鼓励、肯定他们上网获取信息的态度,然后适时的进行引导。正是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课堂才更具有活力、更显丰富性和操作性,同时也实现了课堂的有效讨论,让历史课堂充满了思维的活力。

3教师较好的课堂调控能力,是实现有效讨论的关键

新课程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适时的课堂调控就是主导作用的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堂课的成败与教师的个人素质——课堂调控能力至关重要,一个有着较好调控能力的教师能让学生始终跟着教师的课堂节奏,能让一堂课妙趣横生、充满活力。

由于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课堂讨论中难免会出现思维不活跃,发言不积极、讨论偏离主题、甚至出现一些错误的观点等等,从而影响讨论的有效性。这时,教师较好的课堂调控能力就是实现有效讨论的关键了。

在讨论过程中:首先,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应该巡回在各小组之间,担负起指导和监督者的角色。当面对学生积极性不高,思维不活跃,教师就应及时的反思,采取有效的手段,调整课堂设问,及时创设问题情境,刺激其思维、激发其积极性。可把问题往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上引,也可及时的做出一些奖励性的承诺。其次,当学生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进行合理、自然有序的引导,使其回归正常轨道。再次,在课堂上,针对学生不成熟的甚至错误的发言,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表达的勇气和可取之处,以诚挚的态度去点播、指导。这样学生会备受鼓励、大胆的投入讨论,积极思考和发言……,这样的课堂有助于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交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促进思维的共鸣,并在过程中体验学习的无穷乐趣,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力量,这样的课堂不仅充满着思维的活力,更彰显着新课堂的无限魅力。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体现了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能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也能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刘立新.“中学历史课堂讨论教学质量的思考”.《历史教学》,2006年第1期

[3]任鹏杰.“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5期

上一篇:转变思路破 旧立新论古今 下一篇:新课改要有新的教师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