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T服务标准:当理想照进现实

时间:2022-08-29 02:22:44

中国IT服务标准:当理想照进现实

中国的IT界,一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牵绊――核心技术和相关标准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尽管中国IT产业的市场容量已经接近万亿元,但产业链的决定权依然掌握在发达国家IT企业的手中。为此,国内IT厂商不断尝试建立中国IT服务标准,例如WAPI、中国SOA标准等。在诸多实践中,最受业界关注的是《中国信息技术(IT)服务标准》的制定进程。

中国IT服务标准的制定工作始于2009年4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工作组(ITSS)负责具体执行。ITSS下设6个专业组,神州数码、浪潮、太极等71家国内IT领先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入其中。

截至2010年6月,标准工作组了《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2.0版),形成了《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等5项细分标准的征求意见稿。此外,ITSS正在筹划成立云计算服务专业组。

表面看来,由各方参与的标准制定体系,似乎前途无量。但从ITSS 2010年6月23日的总结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上百家利益相关厂商、数十个细分标准和不断变换的组织机构,一方面体现了中国IT服务标准制定工作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则凸显出管理上的缺陷。参与制定工作的企业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竞争关系,标准的制定过程实际上是利益之间的较量和妥协过程,因此,很难想象它们能够公平、公正地制定出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标准体系。

此外,中国的IT服务标准的制定是否需要一个宗旨?是否需要一个“以我为主”的整体指导思想?业界的现实状况是各自为政,意见难以统一。

其次,后续标准推出比较慢。现实情况是,云计算服务业发展迅速,中国IT服务市场的增长速度超过20%,中国的信息技术服务宏观环境风云变幻,如果不能及时推出,最终的IT服务标准也许会严重滞后于产业的发展。

此外,欧美国家早已制定出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之所以要有自己的标准,是希望使标准符合中国IT市场的现实情况。但无论已经的5项征求意见稿,还是ITSS工作过程中的相关输出结果,却都交由IBM、HP、SONY、微软、利盟、Intel等外企审阅,并征求其意见。

如果是外包服务标准的制定,征求外企的意见尚可理解。但对于其他标准,甚至是IT服务基础标准来说,此种做法不得不让业内人士怀疑:这样的标准制定方法,是否有助于中国掌握IT服务行业标准的话语权?

但我们相信,问题的解决方法总会诞生。中国IT服务标准的制定是中国IT产业的一件大事,它对于推动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引导和规范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进而协助中国掌握IT产业的制高点具有深远的意义。

标准制定工作启动之初,就受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高度重视,制定过程中的协调工作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协助。对中国的IT厂商来说,标准的制定,如同理想照进现实,这一过程必然充满坎坷,但我们仍然期待中国掌握IT服务行业标准话语权这那一刻的来临。

中国信息技术服务的标准化工作开展至今已有两年时间。成果固然引人注目,但标准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行业的发展可能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必须引起重视。

上一篇:运营商牵头智能医疗先健壮产业链 下一篇:Aviva缘何抛弃Oracle迎娶新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