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深处 他们与死神战斗

时间:2022-08-28 11:58:00

地球深处 他们与死神战斗

在每一次救援现场,矿山救护队员们用自己的身体承载着矿难现场矿工们生的希望。每一次矿难过后,人们在关注遇难矿工补偿和事故责任追究时,却很少有人关注在地球深处与死神抗衡的矿山救护队员们。他们不是军人,却有着军人的纪律和体魄。在矿难救援现场,他们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

身为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靖远队精煤集团公司救护大队直属一中队中队长的张奎文,他从事矿山救护24年,参加各类抢险数百次,自1969年建队以来,他和队友们处理各种灾害事故1380余起,抢救遇险遇难人员583人,救活遇险矿工240多人,处理遇难矿工遗体数百具,为企业直接挽回经济损失12000多万元,2011年荣膺甘肃省煤炭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还有张奎文的弟兄们。他们惊心动魄的救援故事,在最危险的地带洒下了最真诚的爱。

记者与救护队员一起训练

背上呼吸机,穿上战斗服,记者手忙脚乱地站在救护队员队列的最后。

“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稍息。”

“报告首长,直属一中队二小队全体队员集合完毕,请指示!”

“今天的训练内容是灭火、打风障、出发!”张奎文下达训练指令。

队员们列队有序进入模拟巷道。4月20日的救护大队北侧地面,骄阳似火,而一进入巷道里便觉凉气袭人。巷道完全是模拟井下环境,矿灯闪闪,人影幢幢。

“巷道50米处发生火灾,迅速灭火,开始!”张奎文中队长果断地下达了作战命令,紧接着队员在小队长的带领下冲向火区,他们分工有序,不到三分钟时间就向浓烟滚滚的火区射出了高压泡沫“弹”,只见刚刚还火苗“哧哧”的发火区瞬间不见了火苗。

正当记者还在全神贯注观察高压泡沫“弹”的威力时,只听到“打风障,钉板闭,开始!”的指令,接着锯声交响,锤声叮当,巷道中顷刻竖起一道用木板打成的挡风墙。卢有强说,风障是井下常用的临时阻风措施,用于阻断巷道风流,隔离有害气体。板闭是比风障更为牢固的阻风措施,全部由木料构成,打起来要费事一些。

40分钟后,在模拟井下巷道里的演练结束,队员们一个个汗流浃背地走出模拟巷道,但8个小时的训练还远远没有结束。

操场上,队员们正在操练各种步伐,有跑步、也有正步走等等。他们个个精神抖擞,每个动作做得都很规范。有一种训练科目是“蹲踞前行”,记者跟在队员们的后面学走了几步,两条腿根本不听使唤,真是腰来腿不来,惹得站在场边观察的朱副大队长和张队长们哈哈大笑。张奎文说,这种训练科目做起来虽然费时费力,但很实用。有时候在矿难现场,特别是在小煤窑矿难的救援工作中遇到低窄的巷道,不采取这种姿式就根本走不过去。

卢有强是一位参加青工技术比武的“高手”,他穿战斗服装和雨鞋的动作干净利落,他一边跑一边把呼吸机顺手一甩,那呼吸机就很安稳地背在了背上。

张奎文在操场边上看着,不时地指出动作要领。救护大队朱副大队长告诉记者,43岁的张奎文,现在还经常和队员一道参加这样的训练,依然不输给生龙活虎的小伙子。

据了解,目前,救护大队有队员323人,6个中队,平时一个中队值班,一个中队备班,一个中队随时下井检查,其余4个中队分别驻扎在矿井。值班意味着24小时在岗待命,一旦险情传来,电铃一响,一分钟之内,救护车要开出车库,队员要在车上边换好衣服,戴好所有装备。一到救援现场,马上投入战斗。

在谈及他们的职业身份时,作战训练部王部长说,全队真正意义上的正式工就是十来个,其余都是由当时招来的农民协议工转为长期合同工的普通工人。

记忆犹新的两次大救援

2011年11月13日凌晨5时25分,警报突然响起。

警报响过,张奎文和16名队友像旋风一样冲出基地大门,第一时间赶到事发景泰通达煤矿透水事故现场实施救援。为了赢得抢救的黄金时间,他们简要了解事故概况后,立即指派8名救援人员进入主斜井展开全面侦查和搜寻,为抢险救援指挥部制定科学救援方案及时提供了准确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在16天的战斗中,他们共出动67队次263人次,恢复巷道总长度1260米,清理支护冒落点22处,总工程量600多立方米假设支棚支护89付,戴帽点柱128个,排放气体巷道累计长度1864米,最终在一号采空区找到遇难人员5名。

“黄金72小时”已经过去,从矸石中抢救生命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但是,大家一直没有放弃努力。

11月26日上午,一名队员突然发现在冒落的矸石缝隙里面有人!但这2名遇难人员由于被大量的冒落矸石堆压,施救空间极度有限,随时都有二次塌方的可能,直接危及到搜救人员自身的生命安全,最后经过请示救援指挥部,决定暂停搜救。

2006年10月31日12时16分,魏家地矿109综放工作面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救护大队再次紧急出动。

奋战4个小时,生命的信号一个个被发现,一个个遇难矿工的遗体也一具具被找到。下午17时35分,救援工作全面结束,救护大队共找到遇难矿工29名,19名受伤矿工被成功救出。

两次救援,几乎被视为张奎文和靖远救护队职业生涯的顶峰。但是,在他们的记忆中,这依然只是两次很正常的工作。

在他们的抢险经历中,比这更危险、更惊心动魄的救援比比皆是。1978年,窑街三矿二氧化碳突出死亡90人的特大事故;1988年,陇南两当县西坡煤矿瓦斯爆炸死亡45人的特大事故;2009年,平川丰源顺煤矿一氧化碳气体超限死亡7人的事故;2010年,魏家地矿1112停采工作面火灾事故;2012年3月15日,靖远煤电公司第一综采区46407工作面强矿压显现事故……每位救护队员都可以随口说出一连串刻骨铭心的矿难地名。

不放过每一个生还者和遇难者

每一次煤矿事故发生之后,第一个下井查看灾情的是煤矿救护队员。在地球心脏焦急等待的幸存者,第一个首先见到的也是救护队员。每次现场的清理和遇难者遗体的运送,还是救护队员。

张奎文和他的队友们,无数次地遇到生还矿工那渴望生存的眼神,还有那些遇到矿工家属的声声求助。

2006年10月31日的靖远煤业公司魏家地煤矿瓦斯爆炸后,张奎文带着直属二中队首先进入井下瓦斯爆炸现场,仔细搜寻着一个个生存者和遇难者。他们不时地用石头敲击着岩邦,看是否有生还矿工的回击声。当日下午1时25分,二中队在进风巷100米处,首先发现2名生还矿工。再向前20米处发现2名矿工已经死亡。1时30分,在进风巷距离工作面上出口80米处又有4名矿工死亡。2时许,在工作面下出口到回风巷30米处发现有6名矿工,其中2名生还,1名在呼救,1名有微弱呼吸,4名矿工死亡。到下午2时50分,第一次搜寻工作结束,共发现死亡矿工25人,生还7人。

张奎文说,根据现场侦察和人员伤亡情况,随即又派出直属中队三小队、红会中队三小队进入进风巷抢救遇难人员,红会中队一小队、王家山中队一小队进入104卡轨道从回风巷开始抢救遇险遇难人员,另有5个小队在地面基地佩机待命。下午2时50分,直属二、三小队在进风巷将10名矿工救出;3时25分,又将被困在工作面的5名矿工救出;4时20分,又将回风巷的17名矿工救出;同时在109工作面区域内找到了32名遇难矿工并将其运到井下基地,至5时35分,抢险救援工作全部结束,整个救援工作仅用了4个多小时。

这就是救护队员的日常工作。

张奎文说:“遇到危险,矿工往地面跑,而救护队员却要向井下冲。”在记者问及救援前是否要签订“生死协议”时,他说:“不签!那是我们的工作。”语气刚劲有力。

那他们的家属是如何看待丈夫的工作的呢?“我老家是武威的,跟随丈夫来矿山已经有19个年头了,也成了煤矿不可缺少的一员,作为矿工的妻子,19年来,我一直生活在矿山,目睹过他人的生离死别。只要有矿难发生,救护队员是冲在最前面的,所以,每次他下井后我都企盼着他早点回来,只要一看见丈夫走进家门,我提着的心才能放下来!”张奎文的妻子王雪花说。

“对于我们这些救护队员的妻子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丈夫‘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卢有强的妻子说。

“当我们抬着生还的矿工走出矿井,看到企盼的家属围上来,领导围上来,所有的人在这一刻,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那种场面,我们一辈子也忘不掉。”每当获救矿工升井,是救护队员最幸福的时候。张奎文说。

然而,生活并不是每次都是幸运的。

陇南两当县西坡煤矿瓦斯爆炸,没有找出一个幸存者来,冒落的巷道已经把救援的道路堵死了。矿难后的千米井下,那简直就是炼狱。作战训练部部长王瑾说。

在记者谈及他们的待遇时,王瑾说,工资是煤矿工人中最低的,更为困扰他们的是:“按照救援条例,救援队员在40岁时就得退役,这距离真正意义上的退休还早得很,我们退役了能去干啥?”

二中队党支部书记周斌讲起煤矿瓦斯爆炸的现场时说:“恐怖的爆炸现场,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巷道里的所有支护全部被炸毁,整个工作面面目全非。”

“巷道被炸得乱七八糟的,冒落下来的煤和矸石将整个巷道堵死,塌方形成的新顶板,如同血盆大口,人一旦走进去,像真正走进了地狱。”王瑾说。

直属一中队小队长卢有强说:“巷道特别低,不能直立行走,只能趴着前进。”瓦斯爆炸过的巷道,地面上的人们是无法想像的……

景泰通达煤矿抢险中,一氧化碳浓度达到了12%,这是个什么样的概念?一氧化碳浓度达到0.4%就可以致人死命。在这紧要关头,任何一点疏忽大意那后果是不堪想象的。欣喜的是靖远救护大队自建队以来的50多年救援工作中,没出现过队员因救援而牺牲的次生事故,王瑾说。

作为矿山救护这个职业,张奎文和他的队友们冲进黑暗为绝望的人送去生的希望,为遇难者家属带来安慰。

“我们的工作是在玩命,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我们是在做善事,每次进入矿难现场我们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两个字‘救人’,我们从来没有后悔过。”张奎文说。

上一篇:基于层次分析模型的中国内外资银行创新能力综... 下一篇:创新工会工作服务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