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切除术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20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8-28 09:41:41

子宫切除术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20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切除术在抢救产后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本院1990~2007年间经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的产后出血急诊行子宫切除术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均为经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的产后出血患者。其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后简称DIC)9例,胎盘粘连4例,宫缩乏力5例,剖宫产术后子宫伤口裂开2例,20例患者均急诊行子宫切除术。其中1例因严重子痫经抢救治疗无效死亡外,余19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急诊行子宫切除术是治疗经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的产后出血的有效治疗措施之一。

【关键词】产后出血;子宫切除术

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产后出血量≥500 ml视为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1]。急诊子宫切除术是治疗产后出血、抢救孕产妇生命的一项措施和手段[2]。为探讨子宫切除术在抢救产后出血中的应用价值,对商丘市妇幼保健院1990~2007年间经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的产后出血急诊行子宫切除术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院1990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共收治孕产妇36 546例,其中因产后出血行子宫切除术患者20例,发生率0.547‰,20例急诊行子宫切除术患者,经产妇12例,初产妇8例。年龄24~35岁,平均28岁。孕次为1次患者9例,孕次为2次患者9例,孕次为3次患者2例。孕周28~40周,平均35周。分娩方式:剖宫产8例(其中2次剖宫产3例),阴道分娩12例。

1.2 手术指征 20例急诊行子宫切除术患者,DIC 9例(胎盘早剥4例,羊水栓塞3例,严重子痫1例,死胎1例),胎盘粘连4例,宫缩乏力5例,剖宫产术后子宫伤口裂开2例。

1.3 诊断标准

1.3.1 DIC诊断 采用1987年中华血液学会提出的DIC诊断标准(修正案)[3]。

1.3.2 胎盘早剥诊断 胎盘检查有压迹,胎盘病理报告为子宫卒中。

1.3.3 胎盘粘连诊断 术后病理报告。

1.3.4 产后失血量的测定及估计[1] ①:称重法:分娩后敷料重(湿重)分娩前敷料重(干重)=失血量(血液比重为1.05 g=1 ml);②:容积法:用专用产后接血容器收集血液后用量杯测定失血量;③:面积法:血湿面积按10 cm×10 cm=10 ml,即每1 cm2为1 ml计算失血量;④:根据失血性休克程度估计失血量(为粗略估计):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指数=0.5,为血容量正常; 指数=1,丢失血量10%~30%(500~1500 ml血容量);指数=1.5,丢失血量30%~50%(1500~2500 ml血容量);指数=2.0,丢失血量50%~70%(2500~3500 ml血容量)。

2 结果

20例患者中,次全子宫切除术13例,全子宫切除术7例。手术时间50~120 min,平均80 min,术前及术中总失血量为1200~3500 ml,平均2200 ml。20例患者均先用保守治疗方法如按摩子宫、压迫法、宫缩剂应用、宫腔填塞纱条、结扎子宫动脉等,其中9例因出现DIC而应用肝素,但均因保守治疗无效而急诊行子宫切除术。20例患者中,其中1例因严重子痫经抢救治疗无效死亡外,余19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产后出血患者经保守治疗仍达不到完全止血者,则应行次全子宫切除术,不失时机地抢救产妇生命[4]。手术尽量选择次全子宫切除术,力争缩短时间[2],必要时行全子宫切除术,以治疗产后出血为目的。

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居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2%~3%[1]。病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等,以上病因可共存或相互影响,在诊断中应予重视,本组中子宫切除术的手术指征依次为胎盘因素、子宫收缩乏力及凝血功能障碍。产后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流血过多及因失血引起休克等相应症状。本组资料中2例剖宫产术后子宫伤口裂开,多与剖宫产时机选择、感染、横切口选择过低或过高及缝合技术不当等有关,以上因素均可在肠溶线溶解脱落后血窦重新开放,多发生在术后2~3周,出现大量阴道流血,甚至引起休克。产科一旦出现产后出血则病情凶险,延误诊治易发生多脏器功能损害,甚至死亡。治疗原则是尽可能积极保守治疗,无效时应果断行子宫切除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也应看到,手术虽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但也留下了失去生育能力的问题,给年轻及未育患者带来一定的身心伤害。为了减少和避免产后出血急诊行子宫切除术的发生,结合本院的经验教训,注意做好以下方面:①重视产前保健,必要时如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应积极治疗后妊娠或及早终止妊娠,加强孕前及孕期保健,重视对高危孕妇的产前检查,提前去有抢救条件的医院分娩,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②正确处理产程,在各个产程中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促进孕产妇顺利分娩;③加强产后观察,产后2 h是产后出血发生的高峰期,产妇应在产房至少观察2 h;④鼓励及早让新生儿吮吸,反射性引起子宫收缩,减少出血量;⑤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与剖宫产时机,医源性因素及社会性因素所导致的剖宫产率上升应予控制[5];⑥做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减少多产次。

总之,急诊行子宫切除术是治疗经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的产后出血的有效治疗措施之一。

参 考 文 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24-225.

[2] 马水清,边旭明,郎景和,等.产科临床中的子宫切除术.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5:39-40.

[3] 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有关凝血疾病的诊断标准.中华血液病杂志,1987,13:183.

[4]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02.

[5] 车晓岚,林英.剖宫产子宫次全切34例临床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0,14(增刊):158-159.

上一篇:利用腹腔镜评价输卵管碘油造影在不孕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析宫内胎物残留的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