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服务意识 营造创新环境

时间:2022-08-28 07:37:46

加强服务意识 营造创新环境

高校科研管理机制是影响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通过加强服务意识,完善科研管理机制,营造创新环境,从而极大促进了学校科研工作进展。200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科研水平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科研项目纵向课题中标近100项,创历史新高,比2005年增长50%以上,中标经费近6000万元,特别是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中标数连续3年居全国中医院校的榜首,在北京地区181个申报单位中排名24位(2005年为29位),在全国排名89位(2005年为97位),且“创新引智计划”项目(“111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软科学项目、科技部重点新产品项目等均实现了零的突破。

明确指导思想

遵循和贯彻高校科研管理的公平合理、支持重点、协调性和以人为本的四项基本原则,以科研服务为中心,以深化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建设、科研信息平台建设和科研管理制度建设为根本,以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科研管理制度、科研信息平台、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大学科技园建设为目标,积极调整重立项疏管理、重成果轻转化、重纵向轻横向和重学科轻科研的四个倾向,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树立总体目标

1.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营造创新环境,促进原始创新。

2.建立科研管理和信息平台,促进科研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3.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促进科研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4.建立和完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

5.建立和完善大学科技园运行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

6.逐步完成企业改革,优化科技产业结构,推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确定重点任务

在科研管理方面,坚持一个中心,二项改革,三项建设,四项调整,五项重点。

一个中心,即以科研服务为中心。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既是管理机构,又是服务部门,在日常管理中,科研管理人员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发扬任劳任怨、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奉献勤业的精神。

二项改革,即深化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深化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构建有利于高校科技创新的机制,加强科研管理创新,建立激励机制,建立符合科研人才成长的政策保障体系,形成良好的学术环境,适应未来科技发展。

三项建设,即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建设、科研信息平台建设和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建设是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的基础,科研信息平台建设是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是确保高校的科研工作实现良性循环和管理系统优化运作的保障。

四项调整,即调整重立项疏管理、重成果轻转化、重纵向轻横向和重学科轻科研倾向。加强科研过程管理,克服各级项目管理部门不同程度上存在的“重立项、轻实施、疏管理”的现象;加强高校科研成果管理,注重成果管理应用和转化,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一个面向需求的科研运行机制,形成“产学研”的发展模式,努力改善成果多,转化少的现象;正确管理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的关系,应在重视纵向课题的同时,提高横向课题的待遇,鼓励承担横向课题;正确处理科研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在提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抓学校发展的同时,坚持以科研为龙头抓学科建设,坚持用科研促进学科建设的加速发展,从而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五项重点,即科技创新体系、科研管理制度、科研信息平台、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大学科技园建设。以国家需求和科技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队伍、创新基地、科研任务等支撑体系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优化资源配置,集成优秀创新人才,凝练重点科研方向,实现科技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学校在“人才、成果、条件、管理”四大目标的全面突破;建立和完善各项科研管理制度、建立绩效机制及预警机制、建立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加强高校科研信息平台建设,建立遍及全校的科研管理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强化应用研究的市场理念,政策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通过风险投资、电子商务等方法,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促进科研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

在产业管理方面,根据学校科技产业的特点,优化科技产业结构,搞好资本运营,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

应注重发展科技产业,退出非科技型产业。对于高校来说,在传统(非科技型)校办企业方面,由于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的传统产业已没有优势;高校创办传统产业为教学服务也已失去其意义。但从比较优势角度看,高校办产业的优势在于创办科技型企业,且事实也证明科技实力雄厚的学府发展科技产业是可行的。高校创办产业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可以通过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来实现。

注重关键问题

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人才队伍建设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没有优秀的人才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在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队伍建设,既要高度重视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又要注重人才结构和梯队建设,造就形成一流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科技推广队伍和科技企业家队伍。要通过各种方式,引进一批在各自学科领域拔尖的优秀人才,培养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形成学术带头人群体。要从政策和制度上营造有利于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对已做出重要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应在职称、待遇、生活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要用项目和事业的发展吸引人才,用招聘的方式广揽英才,用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激励人才,真正做到用好现有人才,留住拔尖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后备人才。

科研基地与学科建设关系问题

学科建设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龙头。要抓住学科建设这个“龙头”,强调多学科交叉、集成创新、集团协同作战,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将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基地、重点项目相结合,整合学校优势,形成创新学科和创新平台。在学科建设上,要根据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的需求,把握现代科技发展呈现的学科不断分化又不断交叉、渗透和高效综合的趋势,调整学科结构,重组“小而全”的学科,更新改造传统学科,加强新兴学科和边缘交叉学科,解决好主要学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形成既具有特色和优势、多学科协调持续发展、科学合理的学科结构。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通过跨学科间的自由、宽松的学术思想交流、碰撞和结合,实现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科研基地建设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科研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科技创新、学科发展、吸引人才和成果转化的水平与规模。没有一流的研究基地,科技创新就不可能持续发展,就很难产生一流的成果。在研究基地建设中,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注重科研方向的凝练,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注重广泛吸纳社会科技资源和力量,通过重组部分科研机构,组建跨学科研究中心和跨学校、跨地区的科研联合体,形成多学科综合、多种技术集成的科研组织机构。通过实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实现基地资源的共享和创新效能的最大化。

管理机制问题

利益机制是积极互动的关键。做好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产品与产业开发的衔接,坚持长远效益与当前利益并重;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投资方与技术方的关系,处理好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的关系。

诚信机制是积极互动的前提。在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下通过组织措施,严明科研纪律,加强科学道德修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在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等技术合作中,遵循诚实信用互利的原则,遵守市场经济法规和运行规则,推动科技合作创新。

服务机制建立起积极的互动桥梁。提高高校及其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促进政策、人才、学科、技术、资金、仪器设施、环境等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运作的积极影响。

约束机制保障互动的秩序和效率。通过政策、法规和纪律,从宏观上和微观上调控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运行,保障整个科技创新体系有规则、有秩序和有条不紊地运行。

上一篇: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下一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亟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