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本在教学中的功用

时间:2022-08-28 05:25:23

浅谈文本在教学中的功用

内容摘要:文本是课程目标的达成之本,是教学内容的确立之本,是学生的学习之本。重视文本,我们的教学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才能充分挖掘文本的核心价值,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文本的功用。

关键词:文本; 教学; 功用;

文本在教中的功用是什么?自己觉得辨明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所以在此不揣浅陋,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文本是课程目标的达成之本

选入教材的文本,都是用一定的标准“筛”过的。这个“筛子”,就是课程标准。文本不光须本身文质兼美,还须承担一定的义务,它们是课程标准的终极执行者,离开了文本,课程标准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果说,课程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那么,每个文本就是这个系统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它们合则成为一个有机的生态链,分则显示着各自的个性和使命。文本与课程标准既血肉相连又两相呼应。

比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是我们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但是语文学科“育人”标准规制宏大,内涵丰富,涉及到民族精神的培育,民族文化的认同,个人美德的养成,社会价值的追求等等,如此宏大的目标如何落实,最有效的方法自然是任务分解,分解到一册册书,分解到一个个单元,分解到一个个独立的文本。比如中华民族顾全大局、居安思危、诚信无欺、自奉节俭的美德如何培养,文本中安排了“传统美德”这样一个主题单元(高中第四册第五单元),精选一些有感染力的文本:《廉颇蔺相如列传》、《谏太宗十思疏》、《〈新序〉二则》、《训俭示康》。当学生为廉颇顾及大局的品格所感动,为魏征忠诚刚毅的品格所感染,对延陵季子的诚信无欺发出由衷的赞叹,对司马光的崇尚节俭十分感佩的时候,学生即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浸染,中华“传统美德”使他们思想的天空更加高远。

再比如,学科标准第九条: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这一标准,也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文言篇目来实现的。比如实词积累,学了《鸿门宴》,我们知道“幸”有“侥幸、幸亏”的义项(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学了《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知道“幸”有“宠幸”的义项(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学了《阿房宫赋》我们又可掌握“幸”有“皇帝驾临某地”的义项(“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学了《孔雀东南飞》,我们知道“幸”还有“希望”的意思(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如果你翻一翻《古代汉语常用词典》,就知道,以上几条正是“幸”的常用义项。

二.文本是教学内容的确立之本

谈及语文教学,必须直面两个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关乎教学内容的确定,“怎么教”关乎教学方法的选择。内容比形式更重要,因此,“教什么”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这已是共识。而文本是教学内容的确立之本。每一个经典文本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不可复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好文章写过即死。”也正因为如此,每一个经典文本都有它与众不同的核心价值。《前赤壁赋》与《黄州快哉亭记》的核心价值不一样;《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踏莎行・郴州旅舍》的核心价值也大不相同。教学内容必须呈现文本的核心价值,我们的教学才有意义。优秀的语文教师大多有这样一个习惯,面对某个经典文本,他并不急于写教案,更不急于向学生宣讲,而是先认真研读文本,了解它各个层面的意义,了解它表达的特色,全面把握文本从标题到正文到注解的各种信息,跟文本进行深度交流。于漪老师在这方面体会最深,于老师说“要读得每一个字都立起来。”深研细读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当文本的核心价值把握了,我们自然明白“教什么”。否则就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南辕北辙,导致课堂低效甚至无效。

或许有人要问,强调文本的核心价值会不会导致教学个性的缺失。语文学科是个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学科的魅力主要不是依赖共性,而是依赖个性,每一个文本都是独特的,当文本自作者的笔下诞生之后,它就成了一个被赶出家门四处飘泊的流浪儿。每一个学生也都是与众不同的生命个体,一如看似相似实则不同的片片树叶。每一位老师的学术功底、人文修养、人生观念、社会态度也都不尽相同,所以不同的老师面对不同的学生解读一个个个性十足的文本的时候,闪烁出的是个性的火花,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不同的老师对同一个文本作近乎相同的解读是不可能也是不可想象的事。但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一千个林黛玉还是林黛玉。如果我们把哈姆雷特解读成了少年维特,把林黛玉解读成了崔莺莺,则会让人目结舌。虽然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的个性品格、人生经历,社会态度,审美观念……会在作品上打下深浅不一的烙印,但是这些烙印必须是烙在作品身上,烙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而不是烙在别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讲,解读文本就是带着镣铐跳舞,镣铐就是文本对读者的限制,我们或刚健或袅娜的舞姿则是我们的个性。好比游山,有人采到了人参,有人发现了灵芝,有人挖到了宝石,大家的发现各不相同,但是人参是这座山上的人参,林芝是这座山上的林芝,宝石也是这座山上的宝石,而不是来自其它地方。

当前的文本阅读有一种错误倾向,一些老师片面理解“教教材”和“用教材教”这两句话的含义,认为“教教材”是死扣文本,是刻板和低能的表现,“用教材教”才能真正展现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一些老师甚至打着“用教材教”的幌子,对文本恣意解读,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对文本作无限延伸,对学生的课堂活动丝毫不加限制,结果师生跟文本没有任何交流,语文课成了常识课,成了活动课,成了思想教育课,甚至成了游戏课,就是不像语文课。曾经听过一位老师教《牡丹的拒绝》,听完录音之后,老师随即让学生介绍关于牡丹的各种知识,学生配合积极,争相发言,有的介绍牡丹的产地,有的介绍牡丹的种类,有的介绍牡丹培植的历史,有的介绍历代名人赞美牡丹的诗……,听过这堂课我倒是学到了不少关于牡丹的知识,比如,牡丹的种类就有二乔、玛瑙、彩蝶、绿玉、飞雪、荷粉、珊瑚、红霞、金丹等许多种。这是我以前闻所未闻的,真是眼界大开,但是作者写作此文的用意何在?遣词造句有何特点?布局谋篇有何特色?特别是文章“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这些与语文有关的东西,反而丝毫未见。老实说,脱离了文本,老师只能唱“空城计”。

三.文本是学生的学习之本

诚然,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却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放弃文本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将是学生学习的重大损失,充分利用好它,会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更好的积累,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思想情操也会得到更好的熏陶。

文本中包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学好它,可以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有位老师讲《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他先请学生翻译这个句子,学生回答:木兰“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鞭。”老师问,为什么木兰要跑遍东西南北各个市场而不一次买齐呢?学生回答说,“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可见是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必然会造成物资供应不足,加之木兰家里没有男孩,“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他们家的行动比别的人家晚了一步,所以跑遍东西南北才能把东西凑齐。学生的回答咋一看很中听,联系文本,有理有据。但回答是错误的,造成错误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弄懂这里的一个语法现象“互文”。于是老师见缝插针,给学生讲解互文的知识。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1.语互文:如,青树翠蔓。2.单句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3.偶句互文,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4.多句互文,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通过文本的学习和适度的拓展,学生掌握了“互文”这一知识点,为以后的古诗词阅读扫清了一个障碍。

语文学习需要培养各种能力,而文本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很好载体。语文能力包括的面很广,如遣词造句的能力,布局谋篇的能力,想象创造的能力,识记理解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鉴赏评价的能力……能力点很多,训练起来头绪繁杂,成了学生和老师心中的一个痛点。平常老师说起某个学生语文成绩不好,就要感叹“能力太差”。其实如果我们能够依托文本,采取恰当的训练方式,循序渐进,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便能逐日得到提高。比如作文训练,不管是物象的捕捉、角度的选择、遣词造句能力,或是想象能力的培养,在文本中都能找到很多训练的材料,比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描写庭院秋景:“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文中所选的物象“破屋、小院、碧天、鸽声、日光、残垣、蓝朵 ”透露出悠闲、惬意,饱含作者的深情;描写的角度有视觉、听觉、静态、动态等不同的角度,十分丰富;采用的是长句,很有抒情意味……老师让学生由此及彼,想象一下上海外滩的夜景并加以描写,学生立刻展开奇思妙想,描绘出了一个个情景不一,但都极其美丽的外滩。比如:“入夜,漫步黄浦江畔,你可以看到万国建筑博览群在一盏盏华灯的映衬下,流光溢彩;你可以听到黄浦江水拍击江岸发出的沉闷而有力的哗哗声;你可以感到江风的浩荡、嗅到若有若无的海风的微咸。看到对岸高楼林立的陆家嘴,你会想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奋发。”特级教师金志浩老师讲文本总要把文本的学习和学生作文的练习结合起来,把文本当作作文训练的范本,效果显著。

选入中学教材的文本,大多文质兼美,其中蕴含着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华,当代民族文化的精萃,因此它也是学生熏陶情操的极好素材。记得自己高中时学《国殇》,老师一上来就把《国殇》背了两遍,“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老师背的时候神情肃穆,声音激扬慷慨,仿佛自己就是屈原,同学们屏声静气,侧耳倾听,深受感染。虽然诗还没有听懂,但心中已涌起爱国的热情。

对学生来说,文本的学习十分重要,文本掌握得好,可以使自己的语文知识得到丰富,各种语文能力得到提升,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文本是课程目标的达成之本,是教学内容的确立之本,是学生的学习之本,它在日常教学中的功用不可小觑。

当然,文本的功用是多方面的,以上只是个人的管见,不免偏颇,就正于方家。

胡琴,上海交大附中浦东实验高中教师。

上一篇:试论文学社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下一篇:例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舍与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