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小额信贷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8-28 04:44:23

西部小额信贷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内容提要:通过实地调查、模型分析和数据验证,研究了西部地区小额信贷和农户收入的相关性,认为小额信贷对农户收入具有显著影响,且影响是正向的。农户能获得小额信贷,并直接用于生产活动,农户收入增加就明显。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西部地区小额信贷影响农户收入的不利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小额信贷;农户收入;影响;西部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3―0062―05

农村的小额信贷主要提供给低收入的农户或其成员,促进农户增加生产,提高其收入水平。从1983年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建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陆续开始了有本国特色的小额信贷实践。在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西部贫困地区先后开展小规模的小额信贷试验,其中时间较早、规模较大、规范较好的小额信贷项目基本都集中在西部地区,2005年以来,政府更多扶持了小额信贷的推广和发展,改进和产生了许多新型的小额信贷模式和业务,促进了西部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户收入的增加,取得了明显的扶贫效果。截至目前,在西部的山西平遥、四川广元、贵州省江口、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陕西户县均已成立了“只存不贷”的小额信贷公司并开始发放贷款。

为了研究小额信贷与农户收入的相关性,促其快速持续发展,选取西部地区的陕西千阳县和洛南县各两个村(分别用A、B、C、D表示)作为调查点,进行实地调研和分析,并与当地贷款农户座谈的方式共获得有效问卷200份,其中每个村有效问卷50份。问卷涉及贷款农户三年(2005、2006和2007年)的基本情况、小额信贷数额、用途以及农户收人、农业产业经营等数据信息,以此来研究小额信贷与农户收入的相关性及对策建议。

1.小额信贷影响农户收入的模型建立、计算与分析

1.1 建立分析模型

假设小额信贷数额、贷款用途、农业耕地面积、劳动力雇用人数、户主的教育年限和产业发展(用是否为“一村一品”来表示)为影响农户收入的主要因素。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2005、2006和2007年数据来计算。农户收入特指小额贷款农户以当年贷款扶持的农业生产的总收入。

Y=α+β1Credit+β2Use+β3Land+β4Labour+β5Edu+β6One+ε (1)

模型(1)左侧Y为农户收入,右侧为各个影响因素,α为截距项,ε随即项,变量的定义说明和统计描述详见表1和表2。

1.2 模型验证结果及分析

利用软件SPSS14.0,通过建立模型(1)进行回归检验,结果见表3。

从上表的验证结果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小额信贷的贷款数额和贷款用途均在99%显著水平下对农户的收入具有显著影响,而且它们这种影响是正向的,农户如果获得的小额信贷数额越多,并且直接用于生产活动,农户可以获得的收入就越多,更有利于农户的增收。从中可以得出,如果可以给予农户更多的小额信贷资金投于生产,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如养猪、牛,种植烟草,经营商业,搞运输等,不仅会有利于提高农户收入,还会提高小额信贷的还款率。

其次,农户的农业耕地数量与农户收入不存在显著影响。这与西部地区近些年农村经济的现状有直接的关系,由于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单靠生产粮食很难使得农户收入有明显的增加,很多农户的粮食生产基本只是满足了自给自足的现状,大多农户通过其他方式增加收入,如在有限的耕地上利用农业高新技术生产高收入的农产品、经营商业或者进城打工等,这也是造成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次,劳动力雇佣人数在99%显著水平下对农户收入具有正向影响。出现这样的原因是因为,在生产技术一定的情况下,雇佣劳动力不仅意味着扩大生产,而且更讲究效率,加之农村市场比较广阔,如果农户将资金投入到效率更高的生产中,如农户承包土地种植烟草,经营服务型商业活动等,对农户收入的提高就明业。农户投入越多的资金,需要雇佣劳动力参加生产和管理的人就越多,不但提高雇主农户本身的收入,还会提高相关农户的家庭收入。而这一点信用社在评价农户小额信贷信用等级时也可以作为依据。

最后,农户受教育年限与“一村一品”项目在95%显著水平下对农户收入具有正向影响。这反映出了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民不仅生产能力会得到提高,贷款资金的运用能力也会得到加强,能选择和经营效益好的项目,从而有利于农民增收,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开展新农村建设,教育才是农民摆脱贫困的长久之计。另外,“一村一品”项目的开展也对农户收入存在着明显的正向影响,这是因为“一村一品”的农户基本有政府扶持的产业,农户通过这些产业不仅使得小额信贷的投资利用有了方向和保证,而且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运用,对农户的收入有着积极的影响。

2.小额信贷与农户收入相关性的数据验证

由上述模型结果得知,小额信贷数额、贷款用途、非农生产劳动力雇佣人数和农户受教育年限等因素对农户收入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仅对小额信贷用途和农户收入的相关性进行验证。

2.1 贷款用途分析

贷款用途是借款人将贷款和一定的生产要素相结合,最终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如上所述,为了研究小额信贷用途和农户收入的相关性,将小额贷款用途主要分为生产(包括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生活和其他三个方面,贷款用途比例是每个用途的贷款量占该村小额贷款总量的百分比。从(表4)可以看出,农户将小额贷款主要用于生产活动,平均为67.71%;用于生活方面的较少,平均为23.77%。

上表也反映出了农户生产结构的差异。洛南县的C、D两村将资金用于生产,主要是种植烟草和养殖(如养猪),千阳县B村主要用于养殖(如养奶牛),相比之下A村生产项目较少,将所贷资金主要用于非生产活动。由调查可看出,欠发达地区农户的生产性贷款需求和生活性借贷需求都很高,但生产性借贷的比重需求更高。

2.2 贷款农户收入变化

如前文所述,贷款农户收入是贷款农户将贷款运用于生产领域(包括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领域)所获得的年收入,如果贷款农户将贷款用于生活或其他领域,我们认定该农户收入为无变化或者经营失败。从贷款农户收入较上年的增长幅度来划分,增长幅度在500元以下的划分为无变化或者经营失败,增长幅度在500~5000元之间为一般变化,贷款农户年收入明显变化的幅度为5 000元以上,三个档次的农户数量占总贷款农户的比例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贷款农户绝大多数的年收入都

发生了变化,但也有相当比例的农户收入无变化或者经营失败。B村农户收入变化最明显,平均为56.6%,其次为D村,该村年收入增加在5 000元以上的农户占到总贷款农户数的55.2%;贷款农户收入在一般变化档次中较高的是c村和D村,分别为45.1%和34.3%;而无变化和经营失败的是A村,达到50%。调查还显示,经营较好的贷款农户的年收入变化的区间在2万~6万元之间。

2.3 贷款用途对农户收入影响明显

由表4和表5可以看出,贷款用途对农户收入提高有明显的影响,这与第一部分计量模型得出的小额信用贷款的贷款数额和贷款用途均在99%显著水平下对农户的收入具有显著影响相吻合。如D村的贷款农户资金使用比例为,用于生产占65.71%(其中种烟草31.4%,养猪25.51,其他8.8%),用于生活占25.71%(其中建房8.9%,孩子上学8.2%,其他8.61),相对应的是该村的贷款农户收入比例提高明显。A村有50%的贷款农户家庭年收入变化没有任何的提升,该村50%的贷款农户中有71.43%的农户将贷款资金用于盖房;14.28%的农户用于结婚;14.29%的农户用于其他(如看病、教育等)。也就是年收入没有变化与贷款户将资金用于生活相关。另外,调查还发现,贷款次数对贷款农户收入提高也有明显影响,贷款次数越多的农户(主要是连续贷款),其年收入提高幅度较大。

调查还发现,小额信贷与“一村一品”的结合,保证了贷款主要用于生产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农户收入的提高。通过在千阳县和洛南县调研的农户数据比较,以2007年为例,“一村一品”农户的平均收入16 000多元,而非“一村一品”农户的平均收入近9 000元,非“一村一品”农户收人只有“一村一品”农户收入的56%。可以看出,在有产业项目支持的情况下,小额信贷不仅很好地促进了贷款和生产的有效结合,而且能给农户带来较高的收益,增加农户收入,提高了小额信贷的运转效率。

3.小额信贷影响农户收入的不利因素

3.1 贷款金额偏少,不能适应经济发展要求

调查点的信用社都能积极的发放小额信贷,小额信贷的累积量在信用社的贷款中逐年增加,小额信贷的运作也采取随贷随还、循环放贷的灵活方式,农户可以随时贷款、随时还款。一般而言,为了减少贷款利息的支出,农户通常会在最短期限内偿还贷款,这极大地有利于信用社继续放贷,加快资金周转。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小额信贷制定的等级标准已经不适合农户贷款金额的需求,尽管农信社尽可能地提高贷款金额,毕竟受贷款风险的制约,诸多地区不敢轻易大幅度提高贷款金额,因此,农信社现行的金额标准仍然无法满足农户的借款需求,许多农户刚刚达到脱贫程度,进一步扩大生产的资金需求很难满足,致使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3.2 利率偏高,生产成本加大

原则上说,小额信贷的利率应当高于由市场形成的商业利率(不同于由行政规定的利率),例如,在印度,小额贷款是20%到40%,商业利率12%到15%;在孟加拉,商业利率10%到13%,小额贷款利率在20%到35%。可以看出,小额贷款的利率一般都要比商业贷款利率高十个百分点以上。在我国,小额信贷的利率是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之上浮动1.6至1.8倍,对于贷款金额较小的农户,利率幅度大多可以接受,但对于贷款金额较大的农户来说,普遍感觉利率偏高。2007年多数农信社将小额信贷利率上调到12%~14%,在调研中了解到农户能承受的利率水平在8%~9%左右,实际利率已明显超出了农户的承受范围。高的利息负担下,2007年千阳县农户小额信贷贷款数额比2006年下降30%,还款业绩只有34.5%,造成了农信社小额信贷运转效率急剧下降。高的利息支出使得多数农户纯收入空间缩小。

3.3 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小额信贷发展缓慢

西部地区是中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带,西部农业生产条件总体上非常恶劣,面临严峻的环境压力,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最为常见的灾害是洪水和旱灾。据调查结果显示,在2001~2005年间,西部地区近10%的家庭曾有过农业用地损失,其中48.4%的损失是因自然灾害所致。因此,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运行上面临的又一困难是农户贷款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严重。由于小额信贷原则上不需要抵押担保,在没有完全的风险保障机制下,一旦遭受到冰雹和暴雨洪水等自然侵害,便会导致农户无法按时还贷,信用社发放的贷款随之转变为呆账或死账。2003年洛南县发生了特大暴雨洪水灾害,给农户造成巨大损失,有543万元农户小额信贷无法得到偿还,农信社在完全独立的条件下面临沉重的债务负担,也使得小额信贷在这些地区的运行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害,导致小额信贷在这些地区发展缓慢。

3.4 小额信贷管理运行模式老化,贷款缺乏合理规划的农业项目支持

小额信贷模式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其组织机构也经历了由扶贫社到中国农业银行再到农村信用社更换。1999年以前主要由政府扶贫办下设的扶贫社农发行(后来转给农行)的扶贫贴息贷款(中央财政给予贴息补助资金),1999年改由农行直接发放到农户。1999年底,农村信用社也开始推出小额信贷业务。2000年以后,农行开始推出小额信贷业务,农村信用社全面接手运作小额信贷业务。信用社对农户信用评价和小额贷款的发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目前的运作模式明显过于陈旧和老化。

信贷运行模式老化首先表现为信用评价机制老化。农信社主要通过家庭资产状况评定信用等级,并没有将农户小额信贷的生产用途和雇佣劳动力人数等这些因素考虑进来,造成部分农户贷款数额很难满足其生产需求,制约了农户的生产发展。其次,服务手段落后制约着农户小额信贷的发展和服务范围的扩大。具体表现为:电子化程度低,结算渠道不畅,未建立健全的农户数据库,工作效率低,服务滞后。另外,当农户属于“一村一品”的情况下小额信贷对农户收入影响显著,可见产业项目对农户的增收有着积极作用。调查也发现,25.42%的农户小额信贷缺乏项目支持,或者贷款项目规划不尽合理。

3.5 小额信贷覆盖率高,但农户经营意识和经营能力普遍较低

小额信贷的覆盖面逐年扩大,以洛南县为例,该县信用社通过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对农户进行资产及信用评级,建立农户档案,并评价出信用户,给信用户发放贷款证,持有贷款证的农户即可向信用社申请小额信用贷款。通过调查发现,洛南县2001年至2005年的小额信贷农户数分别为15 640户、34 629户、47 390户、65 911户、74 016户,分别覆盖到了全县总户数的14.78%、32.67%、44.71%、62.18%、69.83%,随后该

县小额信贷覆盖率都以一个较高的速率在增长,到2008年底小额信贷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

虽然小额信贷覆盖了大多数农户,但由于农户经营意识和经营能力普遍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额信贷的运转效果。一方面,有的农户误认为小额信贷手续简单,盲目贷款,并没有将小额信贷用于能促进农户增收的产业项目中去,在千阳县和洛南县的调研中发现,两地特色产业丰富,涉及奶畜、果品、蚕桑、烟草、工艺品等多个方面,农户调查中发现,仍有24%的农户将小额信贷资金用于了盖房和结婚等,小额信贷的作用没能得到有效发挥。另一方面,部分农户缺乏生产的专业技术,对市场信息不够了解,资金运用和项目投资基本支持匮乏,造成部分农户贷款利用率低,效益差。

4.小额信贷促进农户收入提高的对策建议

4.1 政府应提供完善的小额信贷扶持政策

政府应适时加大农户利率补贴,保护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在小额信贷利率不断升高的情况下,政府应给予一定的利率补贴,减少农户贷款的压力,这样不仅能保证农户增人的增加,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在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可以保障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发放与回收。同时,规范小额信贷利率浮动区间的管理,管理部门应该要求农信社在基于服务地方经济和充分考虑农民利益的基础上浮动利率,利率的浮动应以农村信贷市场的实际状况为依据,进而制定能被广大农户接受的利率的浮动区间。另外,在一些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政府也可以建立保险公司或自然灾害风险基金,与信用社和农户一起承担风险。信用社给这些地区农户发放小额信贷,农户需向保险公司投保,或者政府每年从财政里拨出一部分建立自然灾害风险基金,这样不仅保证小额信贷正常发展,也使得这些地区的农户收入具有可持续性。

4.2 制定合理利率,提高信贷服务质量

从本质上来看,合理的利率是小额信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国外实践证明,实行市场利率更有利于识别贷款资金需求的目标客户,满足目标客户的金融需求同时也可以限制贫困和低收入群体对贷款的超额需求,减少其滥用资金行为的发生。因此在利率政策上,小额信贷机构应该通过实际情况,实行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利率。小额信贷利率的实际水平会因农户信用程度、贷款项目用途、资金供求关系以及农村经济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应该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提高信贷服务质量的目的是扩大存款和贷款的规模,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可行的办法有:第一,信用社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小额信贷服务机构,用于为农户提供小额信贷或其他信贷方面的金融咨询服务,以提高信用社的竞争力。第二,信用社还可以定期对农户进行理财和技能知识培训。第三,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定期进行专业培训,还可引入大学生加入小额信贷工作队伍。

4.3 建立健全农户信用体系和小额信贷风险保障制度

农村地区的信用制度供给严重滞后,特别是实际中的公共金融陷阱以及正式制度的缺失、非正式制度的扭曲,形成了农村金融信用关系的扭曲和行为主体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增加了信用过程的交易费用,降低了小额信贷机构的绩效。在农户信用评定过程中如果忽视规范化要求,把关不严,就会增加贷款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应规范信用评级,建立完善系统的农户信用体系,包括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贷款评价和风险管理体系、农户信用动态追踪和修改机制等。

在建立小额信贷风险保障制度方面,首先建立自然灾害风险基金,由地方政府每年从财政里拨出一部分出资建立,结合地区实际状况,对自然灾害频发、产业薄弱地区和弱势群体提供风险保障,解决信用社由于风险规避不敢放贷的问题。其次,建立农村保险公司,可由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组建,为农户农业生产投资提供风险保障,给予农信社小额信贷提供保险服务。最后,加强农信社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的业务技能和道德素质,防范小额信贷运行中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4.4 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化与农户小额信贷相结合

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会,为农户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农户小额信贷为农户开展生产提供便利条件,促进农村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地方政府应积极鼓励农户从事生产性活动,并做好政策引导,合理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开展“一村一品”,如养蚕,种植药材、烟草等,也可联系农村周围龙头企业,把企业、农户和市场的作用结合到一起,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稳定的产品供应链,这样便会积极地引导农户发展二、三产业,发挥农户生产积极性,随着产业项目的增多,更会有利于小额信贷的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和农户收入的增加。同时政府也应充分的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为农户提供有效的信息,尽量避免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给农户所造成的损失。并完善与小额信贷相匹配的服务及相关应急措施,以便小额信贷服务更好的发挥作用。

4.5 提高农户素质,加强农业项目投资培训和辅导

提高农户的素质,认识科学投资的重要性。因地制宜,为农户寻找合适的投资项目。借鉴其他相关发展模式运作健康良好的项目并结合当地特殊的资源优势,选准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做好投资。保证农户有好的发展项目,并提供小额信贷。从而解决农户农业项目资金短缺问题,进而达到帮助他们提高收入的目的。尤其要加强对贫困农户的培训工作,提高科技种植、养殖能力和技术。西部贫困地区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所以,信用社在进行小额信贷扶贫的过程中,同时对贫困户加强必要的生产经营培训工作,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必要的生产技能,这样可使小额信贷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得农户收入的提高具有可持续性。

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陕西欠发达地区小额信贷运行效率的调查与分析”(项目编号:G2007047)研究成果。杨成、靳涛、郝欢、韦壁参与了实地调研和数据整理全部过程。

参考文献:

[1]李莉莉.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2005,(06):1~137.

[2]李宪忠.小额信贷发展路径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09):46~48.

[3]刘婷.我国非政府组织(NGO)小额信贷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06):30~33.

[4]周美萍陕西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02):74~78

上一篇:应急物流特殊性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缺失及其培育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