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及当代价值

时间:2022-08-28 04:36:44

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及当代价值

摘 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而日趋恶化,并逐渐成为全球化困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同样也出现了生态黄金等各类问题,而这也因为在人与自然观方面没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随着全球化趋势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树立科学、合理的自然观念已迫不及待,而被实践证明了的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它不仅符合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方法论。

关键词:自然观;生态危机;价值

一、当前全球生态危机及其根源

随着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大幅提高,涉及的领域逐渐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向,但同时它也引发了一系列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

当前全球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被过度掠夺和利用造成了自然处于衰减状态。在人类诞生之初,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生活资料,但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需求日益增多的过程中,自然资源以惊人的速度日趋锐减。比如,铁矿、石油等资源长期的无节制开发,导致这类资源接近耗竭;而与人类生存直接相关的土地资源也面临着土地持久肥力被破坏等诸多问题。二是,自然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当前,环境污染大致可分为大气、水、土地等三个方面的污染。大气污染主要包括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臭氧层被破坏、空气中烟、灰等物质的增多造成的雾霾等等;而石油的提炼和煤炭的燃烧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元凶;至于水污染则是由于肆意排放不经处理的生活、工业污水所造成的。水污物容易造成包括人民生活用水的匮乏、水产资源日趋减少、水生物大范围死亡等众多严重后果。土地污染的主要是由于人们生活中把没有经过技术处理的有害垃圾随意丢弃造成的。事实上,土地污染给人类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大量污染物的堆积,不仅抢占耕地面积,而且影响人类的健康发展,降低人类生活质量。

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它使人类不得不接受来自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全球生态危机不仅给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造成冲突,也给人与人之间相处带来障碍。马克思认为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践当中,这对矛盾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大量开采自然资源用于生产、商业等活动;工厂为了缩减成本,将大量不经处理的废弃物直接弃置土地、河流、大气等自然环境中。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1]这种将自然界看作是人的对象,并认同自然事物的使用价值的自然观相较于资本主义之前的自然观,即将自然界神化的自然观有了进步,并有利于提高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但是这种自然观主张自然只是人类实践的客体。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大范围地展开了对自然的开采和掠夺,导致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二、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对生态危机的阐述

在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它的认识更加深化,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共识。目前几乎所有的全球化问题都涉及到生态危机问题,而在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中,马克思也对其进行了相关阐述,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恶化的现象进行了阐述。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明确地指出,人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移民造成大面积的土地因为没有被人工施肥而变得贫瘠,而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就包括大规模的移民。同时,对各国气候、水流等不同程度的破坏进行了客观的描述。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在他的生活和工作中十分关注社会生态环境及其恶化的现象,并在他的研究领域中展开了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思考。二是,针对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原因进行了分析。马克思指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随着资主义生产规模的全球化进程而逐步增强,与此同时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矛盾也逐渐激化,从而造成自然遭受着来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威胁。马克思认为,在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在逐步地增强,但如果逐步发展的生产力不能适应于当前的社会关系,就会造成诸多矛盾,带来灾难。关于这一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以机器和货币为例,论述了它们破坏生产和自然界的危害,并指出这种灾难不是由机器或货币造成的,而是在资本主义在生产中对两者的应用中出现的。在此,马克思鲜明地指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导致自然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三是,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问题造成的后果进行了论述。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机器大生产不仅能够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全球市场的形成。但是,这种大生产也会带来诸多负面后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会造成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恶化,从而出现两级分化的现象。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提高,从而形成了全球化的大规模生产。但这一生产规模的扩张是错误的自然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践不仅促使各类生态问题频发,也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对立。

三、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对解决生态危机的启示

厘清人与自然之间辩证关系是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这让我们看到了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曙光。

首先,关于如何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马克思提出了发挥人的主体性的思想。马克思指出:“因为每种物都具有多种属性,从而有各种不同的用途,所以同一产品能够成为很不相同的劳动过程的原料。在同一劳动过程中,同一产品可以既当劳动资料,又充当原料。”[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利用科学的进步来扩大自然物的使用范围、提高自然物的使用价值,从而实现事物的充分利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应该积极利用科学技术,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以此解决当前愈发严峻的资源短缺问题。

其次,关于如何减少污染的问题,马克思提出了在自然人化中积极应用科学的思想。马克思在研究当时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发现了其中生产过程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针对这一现象,马克思探寻了解决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方法。马克思认为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对废料进行回收,以达到节省资源、缓解污染的目的。面对生态危机问题,我们应当大力推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对自然的探索进程中,利用先进的技术不断开发出自然事物的新的使用价值,从而实现节省资源、减少污染的目标。

再次,关于如何解决生态危机的问题,马克思提出了变革社会制度的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得到合理处理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人是主要的,居于主导地位。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是发生激烈对抗主要取决于人自身。也就是说,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与人的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上的。因此,稳固的社会物质基础是解决人与人关系的关键。在共产主义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为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马克思指出,彻底解决生态危机问题 ,只有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行变革,通过暴力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关于生态危机问题,马克思在他的研究中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不仅对生态危机的现状和表现进行了具体论述,也探讨了解决生态危机的科学方法和思路,为解决当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

四、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矛盾也逐渐的愈发激烈,这就要求我们采取措施对此进行调节,否则势必影响我国的持续发展。依循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中涉及到的方法论原则,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应遵从以下几点:

1、坚持利用和保护相协调的原则。马克思认为,自然界的首要价值就是体现在自然界为人类物质生产提供条件。“最初,自然本身就是一座贮藏库,在这座贮藏库中,人类(也是自然的产生,也已经作为前提存在了)发现了供消费的现成的自然产品”。[3]马克思主张,人类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必须学会挖掘自然,开发自然,使自然为我所用吧,为我服务。依循马克思的这一主张,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充分看到自然界之于我们的益处,大力开发自然,让自然资源成为我们追求生活的物质基础。然而,马克思也提出了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马克思认为,人要生存,就要保护好自身,就必须要保护好自然,因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需要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预支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人的身体”。[4]

2、坚持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和遵循自然规律相结合的原则。马克思指出,在对自然改造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具有生命力、能动性;另一方面,人和其他动植物一样,受制于自然规律的束缚中,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因此,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自身计划,有目的的开发自然,同时也要遵循客观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只有始终坚持这一原则,我国现代化建设才能够得到持续发展。

3、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在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中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人道主义。在这里,社会就是在被积极杨弃的私有制的前提下的共产主义社会。”[5]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真正统一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社会,才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依照这一观点反思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可以看到,现阶段我国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树立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并在其指导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互相促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必由之路。(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9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6.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8.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

[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3.

上一篇:IT风险控制与一般风险控制的关系与比较 下一篇:基于科技经济视野谈中医多重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