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中的“有教无类”与“有教有类”思想

时间:2022-08-28 02:03:29

浅谈教育中的“有教无类”与“有教有类”思想

摘 要:“有教无类”与“有教有类”都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思想,两者都具有其各自的价值。本文试图分析两者的异同,从而论述了相互有机结合地落实到教育教学中的极大意义。

关键词:有教无类;有教有类;基础;价值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正因教育是一种客观的实践活动,所以这种活动必定有它的客观基础。根据教育是一种人为的实践活动,也因此它有自己的主体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一切来源于实践,是由实践所决定的。作为“有教无类”与“有教有类”教育思想具有教育实践所决定的客观基础和主体基础。两者间存在不可否定的联系。

一、“有教无类”思想的剖析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在40余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分析,形成了个人比较完整而独到的教育思想体系。其中“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是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有教无类”思想的内涵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孔子说:“任何人我都可以对他进行教育,没有类别之差。”古人对“有教无类”有三种解释:一是教不分类;二是教不择人;三是容众纳贤。前两种含义是“有教无类”的本体,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后一种含义是“有教无类”的用体,是教育原则的推广应用。东汉马融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梁朝皇侃说:“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他们都把“类”解释为“种类”。“有教无类”本来的意思就是:“不分贵贱贫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这是对“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经典解析,也是最乐于让人接受的。

(2)“有教无类”思想的基础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春秋时期,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产生了新兴的地主阶级,随之而来的是政治权力的不断下移,西周的奴隶统治走到了末路。伴随着政治经济格局的打破,出现了许多社会新局面。学术下移、士阶层的崛起、官学的衰败、私学的兴起、思想的大解放等。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孔子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创办私学,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的提出,绝非偶然,而是与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莫大的关系。这就是“有教无类”思想提出的客观基础。此外,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探究,我们不得不提及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教育哲学思想。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充分的反映了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的哲学思想。“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由此可以看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也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这即是主体基础。

“有教无类”所强调的核心就是教育平等与公平,即是每个人无论身分的高低、财富的多少等,他都应拥有通关受教而成才成德的权利。“有教无类”所注重的是一个有机的社会共同体,但这并不等同于被人们常常误解的那种“有教无类”。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但是他也非常的注重“有教有类”。

二、“有教有类”思想的剖析

“有教有类”并不是孔子语言所表达过的,本文提出它并不是一种相对于“有教无类”而提出的一种标新立异的做法,而是更为了凸显“有教有类”的思想内涵。

(1)“有教有类”思想的内涵

“有教有类”的基本思想内涵就是,结合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和特点而施教,并却要求学生将学与思、学与行结合起来。孔子非常的注重它,在其因材施教的实践中充分的体现出来。孔子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其弟子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这些不仅充分地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而且也是“有教有类”在现实中践行。孔子的弟子非常的多,而且成才的也很多,这与孔子因材施教的做法分不开的。

(2)“有教有类”思想的基础

社会是每个个人生活而组成的共同体,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组成的。社会看似纷繁复杂,但是它有自身的发展规律。社会的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部分,它的存在和发展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因社会是由不同的部分组成的有机系统,因此它的发展必须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了社会不同分工的专业人才的出现。那么怎样才能有不同分工的专业人才呢?毫不疑问,只有良好教育才能办得到。在实行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必须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而展开,做到“有教有类”。

做到“有教有类”是社会的客观因素所要求的,此外,从人性的角度看也是要如此的。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他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人。社会是由不同个性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的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由于每个的先天和后天条件都不同,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施予同一的教学行为。要根据不同人进行因材施教,做到“有教有类”,才能有助于人类的全面发展。这就是“有教有类”的思想主体基础。

三、“有教无类”与“有教有类”现结合的价值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强调的是社会教育公平和平等,更多注重的是社会共同体整体权利,而“有教有类”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过程个体化,更多注重的是社会成员的各有所长的机会。两者都具有极大理论和现实的价值,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将“有教无类”与“有教有类”的思想有机结合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这无疑更能使两者相得益彰,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无限的教育意义。

上一篇:对话式教学的内涵及实施环境初探 下一篇:浅析餐桌上的化学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