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应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

时间:2022-08-28 01:58:40

语文阅读应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

阅读能够发展思维能力,这是人们的共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也提出“发展思维”的理念,取代了以往“开发智力”的提法,并且多次提到“思维”,说明充分利用语文课程发展学生的思维已经引起语文界的关注。《高中课标》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提出了“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要求,但对怎样的阅读可以发展思维品质、如何围绕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组织教学活动等问题,新课标并没有系统和明确的要求,给语文教师执行新的课程标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文对语文阅读应该培养学生思维批判性品质的论述,是对新课标的拾遗。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成分。思维品质也叫思维的智力品质,指在智力活动中,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与能力特点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其实质上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的水平和智力、能力的差异,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五个方面。思维的批判性品质,就是在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人们对阅读的研究表明,阅读是一种凭借思维来理解信息符号的心理过程,阅读的实质是思维。依据林崇德教授的研究,思维的批判性品质在学生阅读能力结构中表现为:①对阅读内容进行辩证分析,善于汲取精华,剔除糟粕;②掌握顾及全篇、顾及作者本人和顾及作者所处时代的全面评价作品的方法;③善于运用比较,发现阅读内容的风格特色,并切实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品质是学生阅读能力中的突破口。

国际阅读协会认为,不论是在何种水平上的教学,培养阅读能力的核心都应该在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与意义之间的关联。在人们提出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各种方法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尤为重要。具有批判精神意味着理解意识形态表现的方式以及文本中所表达的意义,因为这二者构成了文本所代表的现实。所有的文本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和意识形态背景下创建的,具有批判精神的学生应该受到鼓励,因为他们以一种批判的态度面对文本,质疑他们所面对的社会中的各种观点,并判断这些观点是不是应该被接受。因此,应该引导学生质疑文本涉及广泛的、多样化的社会和意识形态,让学生反思或修正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这有利于他们真实的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批判意识和能力即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对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世界其他国家极为重视。澳大利亚语文课的课程目标规定:读的目标是让“学生具有批判意识地接触和理解各种视觉文本”。美国英语语言艺术课程的总体目标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能专注地评判性地倾听和观察;能够理解、鉴赏、解释和批判性地分析古典的和当代的英美文学和翻译的文学作品。”香港《新高中课程及评估指引》规定了思维范畴的学习目标:“(1)培养批判性、创造性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良好的思维素质;(3)掌握一般应用于读写听说的思维方法。”并对这思维的三个学习目标有详细的阐述。其中“思维素质即学生在思维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征,主要包括深刻全面、灵活变通、敏捷迅速、勇于创新和善于批判。”善于批判指“能严格审视材料和检讨思维过程,对学习活动起评价、调整和矫正的作用,例如在聆听时,能迅速鉴别所听内容的对错、优劣;说话时,能发现缺点,并能及时改进;阅读文章时能评价和鉴别;写作时,能评价和自我修改。” 并规定了详细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原则。可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传统阅读观是建立在作者为中心的文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的,阅读的目的就是对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探寻。这种“传记”式的阅读方法导致对作品的单一解释,即认为只有符合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才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思维的批判性对文本质疑问难,形成对文本的自己的观点,阅读的目的在于建构新的意义。能够不拘泥于书本所言,并能以批判的眼光去理解和接受前人或他人的观点,能对读物提出质疑或批判,能对读物作出自己的分析评价和判断,敢于并善于判断和评价读物的成败优劣和高下,充分实现阅读的价值与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把“发展思维”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要件提出,预示了语文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本文就培养学生思维批判性品质重要性的论述,是对新课标关于思维论述的补充,相信新课标会在这个问题上做出系统而明确的要求。

上一篇:关于农电营销智能化技术方案的探讨 下一篇:浅谈将高中作文教学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