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

时间:2022-08-28 01:27:01

论网络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

【摘要】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道德成长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因此,探讨网络对大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道德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现实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网络的普及,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世界的主力军。网络在大学生信息交流、人际交往、视野拓展等方面显现出重要作用。同时,它所带来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探讨网络对大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积极影响

1.网络独有的特点和强大的功能有着传统道德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其一,网络促进了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网络知识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形式的生动性、趣味性等都是以往任何媒介无法比拟的。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以及在此之下的超越时空性等这些梦幻般的体验激起了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快速的接受这一新事物。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因特网还向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和汲取知识的环境。学生们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还可以下载他们所需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材料,节约了时间和物质成本。其二,网络丰富了学生的道德情感。网络具有极强的互动性、模拟性、平等性等特点。互联网的匿名性特点为青少年不良情绪的及时释放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同时为青少年之间的情感互助提供了新渠道,这些对增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网络还满足了大学生渴求友谊的特点。西方哲学家休谟就说过:‘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痛苦的惩罚“,这是人类的共同本性。青少年需要友谊,包括与异性的友谊,特别是在今天的独生子女时代,他们渴望交流,但这在现实中有很大的困难。而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正弥补了这一空缺。

2.网络的发展实现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间的平等交流。网络满足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间的平等交流。与传统社会人们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相比较,网络道德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更多自主性的特点与趋势,并为人们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道德主体地位的确立创造了条件。在网络社会,面对形形、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思想、文化,它需要人们自己去思考、辨别、选择,并自觉地做网络的主人。网络处处以人为本,一切从个人自身出发,比任何一项科技产品都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更直接有效地满足了人类的“自我实现”的愿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的发展强化了道德主体和客体间的沟通和交流。

3.网络为学生创造出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的新空间。自我教育是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进取心,为形成良好道德品质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传统的自我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学生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的一种自我反思。自我教育需要一种平等、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网络正好满足了这一需要。作为一种社会交往方式,网络交往有直接性、大众化和虚拟性等特征,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的开展。网络是一种特殊的媒介,学生即可以注入信息,也可以从中选择有用的信息,实现个体间的信息传递。网络信息是无穷无尽的,而且不断刷新和时刻变换,能满足大多数人进行自我教育所需信息的要求。所以说,以网络为媒介的自我教育,既不同于直接反思和固定死板的面对面交流,也有别于信息量小与个别性较强的其他媒介的教育,对于大学生经常持久的开展自我教育是非常有利的。

二、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消极影响

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促进社会发展,有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发展。当前网络活动中存在着不少突出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1.信息多元化易引发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弱化道德意识。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绝大多数学生还未曾涉足社会,因此,对于信息的甄别能力还有待于提高。网络空间中的污秽信息严重危害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60%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2.网络的隐蔽性,容易使大学生出现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由于网络隐藏性的特点,网民可以隐去自己的真实身份从事网上交流,不必受传统社会管理和控制,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忘却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做一些平时不可能做的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事情。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而言,网络的这种虚拟性、隐藏性更具诱惑力。网络主体在网上的随心所欲,引发越来越严重的道德规范问题,一些青少年在网上传播无聊的虚假信息,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甚至闯入别人的计算机系统等等。这些行为破坏了网络秩序,威胁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活。同时,学生们很容易将虚拟世界的这些不良行为和错误的认知带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网络非道德行为是信息时代出现的新问题,其危害不可低估。一方面它会大大降低大学生对网络文明的有效利用率,使一些学生情趣低俗、责任淡化、道德丧失,甚至滑入犯罪泥坑,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这些行为会造成网络环境的污染和秩序混乱,导致网络社会不文明行为的相互感染和蔓延,影响我国网络事业的健康发展。

3.网络的虚拟性,易诱发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冷漠和人际关系疏远。与现实生活中激烈的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很难获得满足感相比,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上网交友,网上聊天,在BBS上高谈阔论,无疑使大学生压抑的情感得到了满足。同时,也似乎更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然而,网络毕竟是虚拟的,人机交往不能替代人际交往。终日与计算机为伍,个体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等一切都被转化成了数码。个体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和社会接触的机会,失去了传统的友情、亲情的抚慰和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这些容易使个体产生孤僻、紧张、冷漠等非社会化倾向,表现出对他人和社会漠不关心,甚至做出了一些在平日里难以做出的粗暴无理的举动。此外,由于借助于网络的虚拟性,学生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创造自己喜欢的角色,理直气壮的撒谎,这无疑也加剧了其现实生活中交往的信任危机。过多的网上交往也必然会疏离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不好与朋友、同学和老师的关系,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现实交往障碍,甚至造成某种封闭的部落化倾向。

4.网络成瘾,危害部分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网络成瘾也称互联网成瘾综合症,主要是网络使用不当造成的,它与吸烟、酗酒甚至吸毒等上瘾行为有惊人相似:一上网就兴奋异常,一下网就情绪低落,而且随乐趣的增加,欲罢不能,难以自拔。网络成瘾摧残了正处于花季少年的大学生身体,荒废了他们的学业,甚至使他们心理扭曲,滋生是非,诱发犯罪。为此一定要高度重视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身心影响。

总之,无论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还是大学生本人必须重视网络对其道德成长的重要影响,既不能忽视它的消极影响,也不能因噎废食,忽略网络对道德成长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银端.网络道德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张崎.网络时代的道德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3]李秀敏.网络对青少年道德的冲击[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8)

[4]周丽婵.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德育问题及特点[J].企业家天地.2010(3)

上一篇:关于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与林权之间的矛盾分析及... 下一篇:加强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归属感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