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买到第一套房

时间:2022-08-28 10:50:12

丁铭计划和男朋友卢伟结婚的时候,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落实婚房。他们的想法代表了大部分第一次买房者的心态。在已经决定买房,买房款到位,房价不下跌的前提下,有效率地买到第一套房是非常有必要学习的技巧。很多人在旷日持久的一年、两年以后,多花了十几万、几十万元才买到不甚满意的房子时,才知道过于挑剔、粗心大意和优柔寡断等,不但阻碍快速买房,还会加重经济负担。

1 辛苦但高效的3个半月

丁铭:28岁,金融业,行政职员

卢伟:30岁,制造业,分析员

丁铭不知道,她历时3个半月买到第一套房,绝对属于速战速决型,更多的人半年、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完成这个任务。在住建部“未来20年中国房价上涨压力很大”的基本判断下,晚买对大部分工薪族来说,意味着多花钱―10万,20万,50万,甚至更多。

2010年11月,丁铭和相处了两年的男朋友卢伟计划结婚。买房,正式从想法变成行动。在接下来的3个半月,他们从上海的东南边跑到西北边,横跨五个区。

年底的时候,丁铭告诉自己,必须抓紧把房子定下来。因为好像一夜之间,所有的房子要么见风涨价,要么卖得飞快。

有次,丁铭他们刚进门房主就要加价2万元。还有更夸张的,看中房子要约谈价钱,房主却一会儿说这房子产权有点问题,一会儿说老婆不愿意卖。丁铭除了在心里暗骂“脑子有问题”,没有任何办法。浦东御桥有套83万元、56平方米的小两房,她压根没看上,一个礼拜还涨了17万元。

除了工作吃饭睡觉,两人剩下的时间都用来找房子。

原先他们想买在浦东新区。卢伟在各二手房网站搜房源信息,做表格,按选房标准(诀窍1)填小区名称、满五唯一、价格、交通、房龄、中介电话。然后挨个打电话问,不合要求的直接删掉,符合要求的约时间看房(诀窍2),平均每周看4套〜5套房子。

浦东新区的房子离丁铭公司近,约在工作日下班看,周末去比较远的普陀区、闵行区、松江区、嘉定区。他们这才知道,买房不但是体力活,更是对脑力和毅力的双重考验。

丁铭和卢伟认识以来最激烈的争吵,也发生在这段时间。

2011年年初,浦东康桥花苑一套125万元、95平方米的三房,带20平方米的花园,装修也不错,丁铭很喜欢,当时就要交定金。卢伟却觉得价格高了,想再考察下周边环境。过了几天定下来要买,她满心欢喜打电话给中介,房子却已经被别人买去了。2个月来的疲惫、焦虑和那天的失落混合在一起骤然爆发,她跟卢伟大吵了一架。

自从开始看房,两人的矛盾就多了。卢伟觉得丁铭容易冲动,丁铭觉得卢伟太磨叽。几乎每个礼拜他们看完房回来,都要闹别扭。这次好不容易遇上特别喜欢的房子,又错过了。

不过,卢伟的谨慎也有好处。如果不是他,也许他们现在就吸着污浊的空气、被电磁辐射而浑然不觉。

御桥中环附近有个垃圾焚烧处理场,普陀中环附近有七八个化工厂和一个物流园区,川沙一个小区50米开外有高压线和大功率变电站。买房前他们俩一概不知,中介更不会告诉他们。卢伟搜集到信息,用谷歌地图工具标出来,还查到各种辐射标准。他们据此排除了几个区域,选房范围进一步缩小(诀窍3)。

2011年春节后,他们在嘉定南翔德华三村看中一套总价75.5万元、60平方米的两房。当时银行放贷很慢,他们担心出岔子,决定一次性付款买房。

虽然离丁铭公司有一个半小时的路程,但这套房总价合适又符合条件(诀窍4),而且,南翔镇生活设施完善,小区附近有菜市场、医院、小学、超市、商场、银行。丁铭果断拍板(诀窍5),3月初签了买房合同。

房子到手3个月,同小区同类型的房子在附近二手房中介的挂牌价上涨了10万元。

2 波折一年买房记

张健:28岁,电子业,销售工程师

张健能动用的买房款有100万元,却用了一年时间才买到现在这套两房。他现在觉得,买房不能有太多人参与决定。因为这个问题,直接把他的买房时间拉长了7个月。

2010年7月,想着买了房子就结婚的张健终于等来了这一套:地铁1号线外环路站、七楼电梯房、总价140万元、80平方米、两房一厅、装修豪华、风格简约,在他的标准中接近完美―除了预算超出40万元。张健想贷款40万元买下来,可是,老爸强烈反对。

原因很简单,不愿意让张健为买房子背债。老辈人中仍然有这样老实本分的,他们没有金融杠杆的概念。欠银行钱和欠亲友钱,对他们来说,都是沉重的包袱,何况贷款还要付这么多利息。

张健坚持要买,老爸寸步不让,“你要买,我就不给钱”。张健一跺脚,不买了,租房结婚。

张健从2010年3月开始在上海闵行区古美罗阳板块看房,本以为就在这一小块地方找,很快就能买到。谁知道,从3月份找到7月份,整个板块所有小区几乎都跑遍了,他和女朋友总能找到房子的缺陷。房型太差、采光不好、没有客厅、装修太旧、生活不方便⋯⋯终于看中一套房子,老爸过来看,又挑出了管线老化、阳台渗水之类的毛病,直接就给否定了。

像这样,因为一个要买、另一个不买而被他们淘汰的房子没有十套也有八套。这回张健看完房子就有种前所未有的强烈想法:就是这套了。

他劝了老爸很久,列举出他和女朋友的固定月收入,证明他们的还贷能力。按照最安全的“还款额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30%”标准,他们的还款压力很小。当时贷款还有利率优惠。可不管他怎么说,老爸还是那句话,不能让你欠债。

张健倔脾气一上来,真的不买了,忙着拍婚纱照、订酒席去了。

结婚的事情筹备得差不多了,老爸又忍不住开始催,房子去看啊,快点买。张健想想就算今年不买,过两年有了孩子也得买,也担心越耽误时间,房价又涨,到时候花的钱只多不少,就又开始看房。

老爸似乎也吸取教训了。张健这回要买的是套143万元、70平方米的多层两房,小区环境、房型、装修情况样样都不如原来那套,他也很干脆地拿出钱来付了房款。

那套近乎完美的房子被错过,张健还是有些遗憾。但除非以后赚到大钱,否则,最起码10年内,他都不想再折腾买房了。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丁铭、卢伟为化名)

这么做,你可能错过买房好时机

选房标准过于苛刻

南北通透、楼层中上、房子够新、5分钟走到地铁站、繁华地段、空气清新、小区品质好,价格不高⋯⋯这样的房子还没造出来呢。张健、父母和女朋友四个人加起来近十条选房标准,房子当然难找。

心理原则随意动摇

今天觉得100万元的房子负担轻,明天觉得200万元的房子咬咬牙也能买。最后,你会像狗熊掰棒子一样,看了几百套房子,还是两手空空。犯这样的错误,将白白消耗很多时间和精力。

任何时候都不妥协

有原则是好事,但关键时刻如果不愿适当妥协,牺牲一两个不那么重要的标准,你会发现买房的过程比朝鲜半岛无核化还要旷日持久。张健和老爸寸步不让,结果吵崩了,买房时间耽误了半年。

参与决定的人太多

小两口买房子,双方家庭都出钱,这套房子买不买,必须六个人一致同意。拜托,这是六方会谈吗?记住!参与的人越多,顺利买到房的机会越渺茫。张健和老爸两个人拿主意,还是有重大分歧,等到老爸放弃了决策权,房子才顺利买到。

上一篇:银根偏紧,别小看债券 下一篇:没有500万,别指望打球出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