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乡土资源 优化历史教学

时间:2022-08-28 08:49:53

挖掘乡土资源 优化历史教学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因此,教学中我把乡土资源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与现行的历史教材有效结合,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情感。

一、历史课堂上穿插运用乡土资源,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教材知识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讲述抗战的历史必然要放到二战的大背景下才能解决很多问题。二战的历史学生较为陌生,教材又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以往传统的课堂“满堂灌”,结果讲台上的老师滔滔不绝,而课桌上的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

现在学习抗战历史时,出示福州晚报《他把山本五十六送上黄泉路——记抗日功臣破译密电专家闽清人池步洲》:池步洲出生于福建闽清县三溪乡溪源村,2003年逝世于日本神户。在1941年破译了日本即将偷袭珍珠港的密电,看后立即向美军通报。4天后,震惊世界的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军基地事件如期发生。据后来解密的二战资料显示,美国人当时显然把池步洲提供的这个情报看做是奇思异想而感到可笑,他们不相信池步洲具有获得这种重要情报的能力于是未加理睬……除了成功破译山本五十六出巡太平洋的密电,并最终导致山本五十六命丧黄泉,池步洲还破译了大量的其他重要日本密电,向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的绝密王牌——池步洲传奇》一书记载了他传奇的一生。2003年抗日战争胜利58周年之际,池步洲事迹列入台山公园的闽清乡贤祠——听涛斋,并在斋中设立碑文纪念。

学生熟悉听涛斋却忽略了这一乡土资源,课堂的讲述改变了空间上的遥远和时间上的距离,相对呆板单调的教材内容也变得丰富、亲近起来。课后学生兴趣高涨,主动查询相关资料,了解二战历史。教师课内引申,学生课外延伸,既激发了兴趣,又拓展了知识面。

二、以乡土资源为内容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学生对特有的历史兴趣的条件。”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教师仅仅是事先给出问题或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及获取知识的渠道,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法,通过上网、实地考察、寻访等各种手段对教材中的地方史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发掘,把探究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例如,在教学《新航路开辟》一课时,课前布置作业:问题探究一:欧洲人的餐桌上多了许多新的食物,后来这些食物又传到世界其它地区,包括中国。你知道有哪些食物是从美洲传入的吗?问题探究二:这其中,有一种食物与我们福建人密切相关,你知道是什么吗?课堂上学生出示多媒体课件成果:1. 可可、南瓜、咖啡、番茄、花生、玉米、马铃薯、橡胶、甘薯、烟草……2. 甘薯(番薯、地瓜)。另外,学生还搜集到甘薯的相关资料,它在福建被称作是“救命甘薯”,先薯亭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于山,是纪念明朝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华侨陈振龙和福建巡抚金学曾而建的。郭沫若曾颂扬陈振龙“此功勋当得比神农”。学生从材料中了解到至少是到了明朝才吃上甘薯,这就验证了明朝之前的某些影视剧中路边的小摊贩上就有卖番薯的这一历史错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学生为自己的“探索发现”而颇有成就感。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商品种类的增多就是商业革命的内涵之一,从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突破了商业革命这一重难点内容。

在教学《黄海海战》的内容时,教师布置作业:问题探究一:甲午风云榜中福州籍英雄知多少?问题探究二:闽清台山公园上建有建筑物“乃模亭”(邓颖超同志题写),旁悬书法大师启功评价的一副对联“破釜沉舟孤忠殉国,舍身御寇百代流芳”。黄乃模是怎样的一个英雄人物呢?课堂上学生展示研究成果。问题探究一:“定远”舰管带刘步蟾;“镇远”舰管带林泰曾;“经远”舰管带林永升;“靖远”舰管带叶祖珪;“来远”舰驾驶二副谢葆璋(冰心之父)……问题探究二: “致远”号管带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邓世昌,而副舰长就是我们的乡土历史人物黄乃模(1862~1894年),闽清坂东人。黄海海战中黄乃模协助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攻击敌舰,表现出色。在激烈的海战中,“致远”舰弹尽舰伤。黄乃模传达邓世昌的命令:“全速,撞沉‘吉野’!”后不幸被“吉野”舰鱼雷击中,机器锅炉迸裂,舰身往下沉没。黄乃模同舰上252名官兵一起随军舰沉入大海,谁也不愿意离开军舰逃生。为国捐躯的黄乃模,时年32岁。1900年在其故乡建“衣冠冢”。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对当时的远东“第一铁舰”、沉没于黄海海底的“定远舰”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给出问题探究三:有如此英勇的将士,又有如此先进的战舰,为何海战却失败了?从而对甲午战败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讲到黄乃模必然会提到其兄黄乃裳,黄乃裳又有怎样辉煌的功绩呢?课后,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进一步形成了研究性学习成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氏双雄》、《追踪民族英雄黄乃模》。

杜威说:“走出教室的第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历史探究学习活动秉承了“留一份时间给学生思考,留一份空间给学生创造”的理念,发挥了常规教学无法替代的教育效果,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应用能力以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爱国主义教育是从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通过与乡土资源的“亲密接触”,还发挥了历史课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

三、围绕乡土资源进行命题训练,培养学生实战能力

现在不管是高考命题还是各地区模拟试题,一大亮点和特色是命题内容地域化色彩鲜明,教学中选用典型生动的乡土资源材料,有利于学生对历史教材的理解,也顺应了当前的命题趋势。

2013年福建高考新增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考点,这一走向近代化的历史事件,课本的介绍抽象概括,为此课堂上我从高考的要求出发,以地方史为切入点进行命题。

例题:福州船政学堂在第一批报名者当中,大多是如严复一样的清贫子弟,吸引他们的是学堂不仅包吃穿住,而且每月发放4两纹银以供家用……报名者必须由当地士绅做担保。严复的叔叔是个举人,母子俩请他担保,举人对这种新学堂绝无好感,当即回绝。严复母子只好痛哭跪求,方才勉强同意……另据资料,清政府官派第一批留学生中没有一个满洲贵族子弟,也没有一个高官子弟。上述材料本质上反映了中国社会____。

A. 孔孟之道,科举考试仍为正途。

B. 洋务推动,西方科技深入人心。

C. 传统思想,华夷观念根深蒂固。

D. 除旧布新,维新思想日益传播。

答案:A

这些命题虽取材于乡土史,但均依托于一个明确的高考考点。它贯彻了由近即远的教学目标,既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在实战训练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些乡土素材有的是对教材的拓展,有的是对教材的补充。事实证明,教学中挖掘乡土资源与现行教材的结合点,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共鸣,激活历史课堂,还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从而优化历史教学。

上一篇:小班化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下一篇:中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