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务实地应对新挑战

时间:2022-08-28 08:06:21

【前言】积极、务实地应对新挑战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当一些报社的信息化建设正准备或刚开始转入资源整合阶段,以解决“信息孤岛”现象时,互联网出现了,报业遭遇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挑战,于是仓促应战,在自身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跨入了向数字化转型的阶段。 青年记者:您认为我国...

我国报业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进一步发展的难点在哪里?对新媒体、新技术应采取怎样的态度? 近日本刊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简称中国新闻技联)名誉理事长,原新华社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通信技术局局长孙宝传先生。

青年记者:您认为我国报业技术的发展进程是怎样的?当前处在怎样的阶段?

孙宝传:如从1974年748工程(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研制项目)立项算起,中国报业信息化至今已有30多年了。

开始的10多年是以748工程为中心的技术准备阶段。以王选院士为代表的科研、生产、使用三结合的研制团队,潜心研究汉字信息压缩和精密照排技术,一直到1987年,《经济日报》采用计算机激光系统排印中文日报成功;与此同时,新华社也完成了用计算机播发中文新闻稿的技术改造,我国报业信息化开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在全面建设阶段,按照急用先上、分步建设的原则,报业首先实现了照排系统的推广应用,告别了铅与火;紧接着进行了采编系统的开发应用,甩掉了纸和笔;后来又相继实施了广告、发行、财务等经营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提高了经营管理的水平。这个阶段的信息化建设,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很明显,大大提高了报社的传播力和竞争力。但是,由于各信息系统是逐项分散建设的,加上缺少统一技术标准,也留下了系统分割、资源分散的弊端,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影响了整体效能的发挥。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当一些报社的信息化建设正准备或刚开始转入资源整合阶段,以解决“信息孤岛”现象时,互联网出现了,报业遭遇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挑战,于是仓促应战,在自身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跨入了向数字化转型的阶段。

青年记者:您认为我国报业资源整合阶段的任务没有完成得很好?

孙宝传:是这样。报业在初步实现报纸生产流程的主要作业环节的数字化之后,理应有一个资源整合阶段,解决上一阶段遗留下来的“信息孤岛”问题,并为下一阶段做必要的准备。

这个阶段的基本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系统的整合,将相互分割的信息系统整合成一体化的技术平台;二是内容资源的整合,将互相孤立的内容资源通过规范、整合,实现信息交流和共享;三是技术标准的整合,采用统一的开放的信息技术标准,这是上述两个整合的基础;四是人力资源的整合,加强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配置,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应该说,不少报社根据各自的情况做了一些整合、改造和优化的工作,但从报业信息化的总体来说,资源整合阶段的任务没有完成得很好,说得重一点是做了“夹生饭”。

青年记者:报业在资源整合阶段做了“夹生饭”,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孙宝传:资源整合阶段的任务,是通过整合、优化,将信息化的基础打扎实,如果没有完成好,不仅会影响传统报纸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会影响向数字化转型的顺利推进。

由于一体化的技术平台没有搭建好,在实施单一出版向多元出版转变时,就无法做到“一次生成,多次”,而需要有多个平台、多次转换、多次生成、多套人马,这样就会增加多元出版的运行成本。

由于内容资源的整合共享没有实现好,在拓展新的出版渠道和方式时,就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更无法整合调用社会的信息资源,形成丰富而有特色的信息内容和服务,势必会影响新媒体内容的吸引力。

由于高素质、复合型的专业团队没有组织好,在开辟新的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时,就会受习惯思维模式的束缚和单一技能的制约,很容易用办报纸那套传统模式来办新的数字媒体,这就会削弱新兴媒体的活力和竞争力。

青年记者:您认为造成这一历史性缺憾的原因有哪些?

孙宝传:我们不能要求什么都准备好了,才去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但应该承认我们在内容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工作没有准备好,特别是像标准化这样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没有打扎实。

究其原因,从客观上讲,互联网发展实在太迅猛了,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想。我记得,有人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预测过未来10年信息技术的发展,回过头来看,估计最不足的就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由于思想准备不足,面对互联网的严峻挑战,一些同志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如何应对互联网的挑战上来,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或放松了自身的基础性建设。

从主观上讲,一些同志对资源整合阶段任务的认识不够到位,没有把它当作一个重要阶段去认真对待;再者,资源整合、标准化等是一些费钱又费力、繁琐而见效慢的工作,不像建一个照排系统或采编系统那样立竿见影、效果明显,因而也影响了投入的决心和工作的力度。

青年记者:下一步如何补上“资源整合”这一课?

孙宝传:缺下的课,该补的一定要设法补上,晚补不如早补;在发展新媒体时,一定不要放松基础性的工作。实际上,许多报社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正在做补课、打基础的工作。

就拿标准化的工作来说,无论是信息系统一体化的实现,还是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无论是信息智能化处理,还是“一次生成,多次”,都离不开标准的统一。因此,某种意义上说,标准化工作是基础的基础。

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已经了“中文新闻分类和代码”和“中文新闻标识语言”这两个基础性的国家标准,尽管这两个标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各通讯社、各级各类报社及相关的主管部门都应该以积极的姿态,认真推广应用,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

与国际新闻媒体相比,我国新闻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工作起步已经晚了,应急起直追。动手越晚,包袱就越重,将来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

青年记者:您对原汁原味的数字报纸怎么看?

孙宝传:从报纸的网络版到原汁原味的数字报纸是一大进步,它的优点:一是将纸质报纸的版面原汁原味地再现,适应许多人的读报习惯;二是便于保存和搜索;三是成本低廉;四是有利于报网互动。

但是,我认为这种原汁原味的数字报纸不是终极形态,也不是最佳表现形态,因为尽管纸质报纸的优势在网络上得到表现,但网络本身的互动、个性化和多媒体特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因此,数字报纸要走出叫好不叫座的困窘,必须研究如何将网络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青年记者:您认为电子纸报纸的发展前景如何?

孙宝传:电子纸作为一种新型的超薄、可折叠的显示器,应该说是有发展前景的,但目前技术还不太成熟,因此,用它作新的传媒载体,在实用性方面还有相当的差距,价格也不被一般人所接受。少数有条件的报社愿意做点探索,尝尝螃蟹的滋味,是可以的、有益的,即使没有成功,也是付了学费,取得了经验。但现在不是大力提倡、大范围推广的时候。

电子纸与报纸的融合,最终是否会以电子纸报纸阅读器这样一种独立的终端形态出现,也还有待市场的认可、实践的检验。电子纸既然可以用作报纸的阅读器,当然也可以用作手机的显示屏,到时也许会出现一种可折叠的电子纸手机,而阅读报纸只是这种手机的一种功能。人们宁可将通信、读报等多种功能集于一体,也不愿随身携带手机、报纸阅读器等多个移动终端。

青年记者:发展新媒体、应用新技术投入大,有时回报又很慢。在这种情况下,对新媒体、新技术应持怎样的态度?

孙宝传:发展新媒体,目前还在探索中,但它是报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应持积极而又务实的态度。

所谓“积极”,就是对新的传播方式、新的传播载体,要积极跟踪研究、适时实际试用,待条件成熟时不失时机地投入正式应用。

所谓“务实”,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报社发展数字媒体必须借助公共网络、借用通用终端。不应把“创新方向”仅局限在若干新媒体的应用、新介质的采用上,标准的应用、多媒体、专业性数据库的开发、内容的整合和管理、信息的智能化处理手段等基础性的工作同样应列入创新的范围;不应把有限的财力、人力都花费在传播渠道的建设、专用终端的开发上,而应在有市场需要和自己特色的内容信息及数据仓库的开发建设上下工夫,在内容信息的智能化处理和数据挖掘上下工夫,在如何将富有特色的内容与先进的新媒体平台的有机融合上下工夫,在新媒体的赢利模式创新上下工夫,使报社的内容优势能与先进的技术手段完美结合,在新的传播媒体上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赢得应有的回报。

上一篇:重新认识报业技术应用 下一篇:数字化:如何给报业一个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