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的传承研究

时间:2022-08-28 05:41:17

科学知识的传承研究

1科学知识的双重属性

科学知识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科学知识随社会实践和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因此科学知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科学知识的特点如下。科学知识是对自然世界的真实反映,客观性是科学知识最显著的特点;科学知识具有可证伪性,只有经得住科学家反复推敲和检验的知识,才能成为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例如一定时期的科学理论,可能很快就被新的理论所充实、修正、甚至是替代;科学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是由多个研究内容相似的领域构成,且不同领域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科学知识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呈现并代代相传,而科技文献是科学知识的主要载体和传播途径。科学知识的自然属性反映了科学知识自身的特点及其演变的客观规律,了解这些将有助于我们把握科学知识的发展动态和走势,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科学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表明,科学知识除了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之外,还具有典型的社会属性。这是因为科学研究活动的主体是人,科学知识的产生、传播和演变等环节都离不开人的参与,特别是科学家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科学家通过交流和共享来描述实验结果、验证新的发现、分享自己的观点。一个新的观点或主张,只有得到领域内其他学者的认同之后,才有可能成为现有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越是重要的科学贡献,就越容易被其他科学家所采纳和借鉴,从而成为科学知识诞生和成长的推动力。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潜在的力量,科学家及其科学研究活动和科研成果联结在一起,组成一个庞大且有序的动态网络系统。因此,科学知识的社会属性更加强调人在科学知识生产、传播和发展变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我们系统研究科学知识的发展变化规律提供了启发和帮助。

2科学知识进化、演化与传承

科学知识的双重属性提示我们,科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并且科学家作为科学活动的主体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本文重点对表征科学知识发展变化的3个概念———科学知识进化、演化和传承进行辨析,进一步阐释科学知识传承的含义及其研究意义。根据生态学的定义,进化指生物的演化过程,即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其遗传结构发生改变,并产生相应的表型。《现代汉语词典》中,进化的定义并不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演化过程,而是“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变化”,该定义涵盖了所有进步方向的变化。由此可见,进化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是一个事物在两个历史阶段相比较的结果。科学知识进化包括量的增长(一定历史阶段人类全部知识总容量的增加)和质的发展(一定历史阶段的人类知识相对于以前某一历史阶段在深度和真理度方面的提高)。就其发展过程而言,科学知识的进化呈连续上升的趋势。演化一词多用来形容自然界的演进变化,与进化含义相近,指生物在不同世代之间具有差异的现象,以及解释这些现象的各种理论。近年来,演化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并由此派生出社会演化、系统演化、知识演化等若干新概念。随着知识管理研究的蓬勃发展,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知识演化研究,特别是关于知识演化的路径和规律性研究。主要工作从三种不同的视角展开:一是知识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演化,二是知识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相互演化(知识螺旋),三是知识按照生物进化规律不断进行新老交替的演化。传承是指继承和接纳前人的各种优秀元素,同时向后人传授、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传承所继承与传播的优秀元素主要是对人类文明与进步有重要影响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传承的表现形式是前后代科学知识的接续和传播,这里的前后代不是指生物学中祖先与后代,而是顺着科学知识流动的方向,代表了知识流动的源头和接收者,这些人可能远隔若干年,也可能生活在相同的时代。因此,科学知识传承涉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层面的变化,即对前人科学知识的选择和继承、与当代科学家的合作与交流以及对未来科学研究的影响和推动从上面对3个概念的解释可以看出,科学知识的进化、演化和传承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即三者关注的都是科学知识的发展变化,且都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同时各自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科学知识进化和演化含义相近,都强调科学知识发展变化中质的改变,特别是不同历史阶段科学知识的发展变化,其总体呈上升趋势;而科学传承作为科学研究活动的基本现象,更加强调科学知识在前后代之间流动的过程,这也是科学知识得以进化或演化的前期基础和必要条件。本文中所研究的科学知识传承是将整个科学知识的发展变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科学知识在前后代之间的流动性和接续性。科学知识传承研究的出发点是科学知识的双重属性,包括科学知识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以及科学家的社会影响这两个方面。因而科学知识传承的研究范围比较广,研究内容也更加丰富,既包括宏观的、规律性探讨,也包括微观的、具体研究。

3生物进化对重大科技成果科学知识传承研究的启示

随着人类科学探索活动的不断拓展和对自然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科学研究活动所产生的科学知识也在不断积累和演变。科学知识的演进变化同生物进化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为此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科学哲学、科学史学和科学社会学等不同视角对科学知识进化进行了研究,并且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模式和学说,比较典型的如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库恩的“范式”模式、刘植惠的“知识基因论”等。重大科技成果是科学和技术原始性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无论是物理、化学还是生物医学等各个领域的每一项成果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重大科技成果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说,绝大多数重大科技成果是在继承前人科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的,新老成果之间具有一定接续性和亲缘关系。由此可见,重大科技成果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与生物进化非常相似,这也为人们进一步研究重大科技成果的发展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与生物进化过程相比,重大科技成果的形成与发展有许多独特之处。其一,科学理论或实验研究成果可以用语言进行形式化表达,也可以借助各种载体进行和公开,并接受各界人士的质疑和评判;其二,科学研究活动是一项集体活动,科技进步依赖于科学家的相互交流;其三,科学交流具有社会性,所形成的科学范式、经验知识能在整个学术界广为传播。此外,生物进化是被动的选择过程,突变也是在一定条件下随机出现的,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假说的形成与发展不是盲目的选择,而人的理,会让其在肯定和批判的过程主动去获取有用的知识,并对原有的观点加以修正和改进,以形成新的、更逼近于真理的科学假说。因此,重大科技成果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不同于生物进化,其复杂程度也超越了生物的进化水平。

4重大科技成果科学知识传承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4.1主要内容

重大科技成果科学知识传承研究是以科学知识的双重属性为出发点,将一定时期科学知识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科学知识在前后代之间的继承和传播,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主体、客体和环境。其中,科学知识传承的主体是科学家个人或群体,客体即学科或领域及其所蕴含的客观知识,环境则是指影响科学知识传承的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科学知识传承研究的每项内容又包含很多要素,如科学家的创造力与影响力、学科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知识结构、推动或限制科学知识传承的教育和科研环境等等(图3)。因此,重大科技成果的科学知识传承是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采用更为适合的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

4.2方法

目前,科学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引文分析方法和相关软件的发展为重大科技成果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工具,同时也为人们探讨重大科技成果的动态发展变化创造了条件。科学研究存在一定的继承性和连续性,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突破性的重大发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前人研究成果的继续或延伸,这种延续性常常体现在科技文献的相互引证上。一般来讲,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科技论文献,常常要参考早期的相关文献,引用的内容和位置在正文中以序号或人名进行标记,并在论文结尾处列出引用参考文献的来源或出处。标注参考文献既表达了对前辈研究者的敬意和尊重,同时也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了背景、说明和佐证,阐明了学术思想的渊源和发展脉络。最早提出采用引文分析方法来研究科学知识之间关联关系的是美国科学计量学之父———加菲尔德。他于1955年《引文索引应用于科学:文献学中贯穿观念联系的一个新维度》,并于1964年建立了“科学引文索引”。科学引文索引可以将相关文献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体现文献在学科上的相关性、在横向上的对应性以及纵向上的继承与发展。一篇科学文献的参考文献可以大致反映出该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及早期与该研究密切相关的理论、技术或者方法等内容;而引证文献则代表了原始文献的知识传播,即该研究领域的相关内容或结果被后人所利用或对该领域的后期研究产生影响。三者按照时间轴排列,展示了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科学知识传承关系。图4展示了“科学引文索引”的网络检索平台———WebofScience中收录的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的经典论文的引用关系图。从图4可看出,科技文献的引用过程反映了科学知识的前后联系,同时也揭示了重大科技成果之间的知识传承与发展。由此可见,科学计量学,特别是引文分析及其相关研究方法能够为重大科技成果科学知识传承研究提供更为有力的方法论支撑。

5结语

科学发展史上的重大科技成果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原始性创新,也是世界科技发展的风向标。以这些原始性创新成果为研究对象,考察科技创新活动中最基本的元素———科学知识的动态演变过程,追踪现代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的发展变化,进而探索重大科技成果形成与发展的某些规律并形成系统的理论对于实践原始性创新,进一步推进观念、体制与管理创新,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都有重大意义。

作者:张克菊 单位:武警后勤学院图书馆

上一篇:计量学与科学知识图谱研究 下一篇:科学知识对哲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