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B

时间:2022-08-28 03:12:16

以人为本,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B

摘 要:以人为本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教学中也开始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首先,根据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避免他们反感课堂教学。当然避免学科枯燥、乏味的特点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学;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国家人民的人权意识逐渐增强,“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然而,教学就是一个为人类未来发展服务的事业,那么在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应该以“以人为本”为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基础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那么所有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工作都将成为徒劳。首先来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相比,教师在他们心里的地位已经不是特别高,不再把教师的话当作是“真理”,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对教师的话会产生质疑。他们对教师的质疑代表了他们思维独立性的开始。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引导,因为学生独立思维的形成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独立思维的形成也会造成学生叛逆心理的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就会使学生反感。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反感当然不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让学生不反感课堂是最基础的要求,教师更要抓住学生的心理使他们对课堂产生兴趣。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中有分数的学习。教师可以找一些学生平时喜欢的东西让他们自己分。这样也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该阶段的学生比较喜欢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该环节的内容。

2.学科特点对学生的影响最优化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科特点本来就是枯燥、乏味的。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尽力将学科对学生的影响变为最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避免数学枯燥、乏味的特点给学生造成的困扰,将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不再从心里讨厌数学。

数学是为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而存在的一个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将应试教育带到课堂中去。首先应试教育并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无限的重复做题只会让学生更加反感。其次,以人为本的教学就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3.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进行教学

在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希望有较高的效率,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但是,效率的高低并没有一个考量的标准,在教育领域、在小学高段数学课堂上的高效率到底是什么。在现在素质教育被提倡之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高效率不能与素质教育脱节。所以,在小学高段的数学教学中高效率的第一标准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教育就是为人类发展服务的事业,本应该以人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

二、以人为本的教学不能忽略教师

随着近些年教育的改革,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受到了重视,而教师却遭到忽视。现在,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那么教师就理应受到重视。自古以来,教学就注重教学相长。在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当然是增长知识的主体;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并不是就可以无限“发光”而不增长知识。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场所,如果教师一直停留在原地,课堂的高效性并不能得到保障。所以,在以人为本的教学中,也要注重教师的发展。首先,这样有助于教学相长的实现。其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也是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甘庆军.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华夏教师,2014(12).

上一篇:小学语文激趣教学措施探讨B 下一篇: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