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爱

时间:2022-08-28 02:03:34

开场白

有一位母亲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写道:我的女儿今年将高中毕业,论年龄她已经成人;论学识她成绩优秀;然而,她却一点儿也不懂事。为了这个宝贝女儿,我辞职在家做全职妈妈,全心全意照顾她。从她上幼儿园起,我就送她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唱歌、跳舞、绘画、书法、象棋、钢琴……不论她学什么,我都陪着。为了女儿,我完全失去了自我,没有朋友、没有事业、没有爱好、也没有娱乐,但我满怀着美好的人生目标――那就是培养好女儿。我愿意这样生活,看到女儿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始终是前几名,我心里幸福无比。女儿进入小学后,我怕她在外面疯玩,影响学业,就不让她跟同学来往。没想到,女儿上中学后,慢慢跟我产生了隔阂:她不让我每天接送,周末不想参加各种特长班,更不愿意涉她的生活。常常为一点小事,她能跟我吵半天。上高中后,女儿的自主性更强,脾气更倔。我们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有一天,她说周六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我不同意,她现在学习这么紧张,我不希望她这样浪费时间。谁知女儿一下跟我翻了脸,不仅决然参加了聚会,晚上竟然不回来。我打了无数电话,才从同学家找到她。这几天,她一直跟我处于冷战中。

我心寒透了,我十几年来辛辛苦苦地付出,为什么收获的竟是她的叛逆。她还公然说我对她的爱,不是真正的母爱……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母爱?什么是亲情之爱,孩子们需要怎样的亲情之爱?今天,我们就聊一聊这个话题。

亲子发言

第一对亲子:亲情之爱要有度

儿子童智(高二学生):作为孩子,我们当然渴望父母给予温馨的亲情之爱,但是爱要有度,我们不是完全的享乐者,所以我们需要的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保姆式的爱。我们希望父母能把我们从小就当成独立的个体,让我们有生活、学习、休息、玩耍、交际的自由度和空间;另外,我们希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度,适度的期望是激发孩子前进的动力。所以父母要给孩子定立一个恰如其分的目标,既不要太高,可望而不可及;也不能没有期望,任意发展。

记得我小时候,爸爸对我说,“给你取名童智,就是希望你聪明,长大能考大学、读博士,比老爸有出息。”那时我还不知道什么是“博士”,就好奇地问爸爸:“您是博士吗?”爸爸摇摇头。我又问:“我们老师是博士吗?”爸爸又摇摇头,笑着说:“孩子啊,博士不是中学生,随处可见。博士是很了不起的大知识分子,你我认识的人中没有博士。”于是,我害怕了,也松劲了――我怎么能考上博士呢?所以干脆不作无望的努力。直到现在,我还是这种状态:考个一般的大学没问题,但读博士,没戏。

父亲童孝宜(工厂技术员):这孩子说的不假,其实,我当时并不是给他定目标,就是随口一说,没想到他当真了,结果给他造成了畏难情绪。看来,大人在孩子面前千万不能信口开河。另外,我的教子体会是,孩子并不喜欢父母把他当孩子,事事依着他、宠着他;而希望父母把他当大人、当朋友,给他独立的机会。

第二对亲子:亲情之爱要科学

女儿党自礼(初三学生):希腊神话里有位大力士,只要双脚立地,就力大无穷,而双脚离地就毫无力气。这是为啥呢?因为大地是他的母亲,可以源源不断地给他力量。我心目中的父爱母爱,就应该是这样的。可是,我的母亲胆小、谨慎,从来舍不得让我冒险,更不会逼我做任何有危险的尝试,我有什么想法征求她意见时,她总是不给我任何支持,所以养成了我胆小、谨慎的性格,我做任何事都充满顾虑,没有任何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

爸爸对我说过:“人生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做父母的不可能永远为你遮风挡雨。”我希望永远有父母的温情关怀,但我更渴望当我面对困难的时候,想起父亲母亲,就能得到力量。

父亲党向铭(社科院研究员):

培养好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育人工程,也是一门润物细无声的艺术。首先,父母要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其次,是着力培养孩子独立、坚强的生活能力。因此,从小到大,无论什么事都不要去替孩子完成,而应该辅助孩子进行。我听说过一位母亲,在这方面做得很有特色:女儿两岁多时,她就开始培养她的独立能力,让她自己洗头洗澡;刚上幼儿园,一件连衣裙穿着不合身,让女儿自己想办法,女儿飞针走线,真的解决了问题;鞋子破了,让女儿自己动手修。平时,她还变着法让女儿吃苦,自幼就不让她喝饮料,渴了只喝白开水;骑自行车带她,不要后面座椅上的垫子,让她直接坐在铁架子上;家里装空调,惟独她的卧室不给装。这位母亲的目的,是让女儿从小把吃苦当作家常便饭,将来能“身在苦中不知苦”。我认为,这样的母爱才是真正的亲情之爱。

有一种提法叫“教育无痕”,我比较赞成。这是在强调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就家庭教育而言,亲情之爱同样需要这种科学性和艺术性。比如:与孩子交流,不能只停留在直白、浅显的问答上:这顿饭吃饱了没有,今天外面冷不冷,骑车上学累不累,这次考试成绩如何,等等。从教育的角度看,这种肤浅的对话,既不能启发孩子的心智,也不能融入孩子的心灵。对于挑食的孩子,如果将“这顿饭吃饱了没有?”改为:“这顿饭你吃得挺香,如果长期坚持不挑食,体质就好了。”其效果就大不一样;而对于怕吃苦的孩子,把上述的问话改成“今天外面很冷,室外作业的人可比你们上学辛苦多了!”“骑车上学是有点累,但能锻炼身体、也能磨练意志。”就更容易与孩子沟通。因此,平时要根据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把科学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这样才能使教育达到一定的效果。

第三对亲子:亲情之爱要有方

女儿林俐(高一学生):父母的爱,不是只有唠叨、呵斥、责骂、抱怨,而应该讲究方法,用故事来启迪、用道理来开导、用榜样来激励、用规则来约束。这样能使孩子从中感到父母的引导、教育,感受到亲情之爱。“孟母三迁”是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岳母刺字”是给孩子树立伟大的人生信念,这才是伟大的亲情、不朽的爱。

母亲庞慧(电视主持人):日本的著名导演北野武在一次颁奖典礼之后,讲了一段关于母亲的故事:我一直不喜欢母亲,因为母亲一直不断向我要钱,只要我一个月没有寄钱回家,她就打电话对我破口大骂。不过母亲去世时,我还是忍不住大哭一场,想到我一直在外,没有好好赡养老人,觉得亏待母亲。等办完丧事,我正要离开家时,我大哥把一个小包袱递给我。我打开小包袱,看到一张存折与一封信,存款是用我的名义开户,存款金额高达数千万日币。母亲在信中写道:“武儿,在几个孩子当中,我最担忧的就是你,你从小就不喜欢念书,又乱花钱,对朋友太慷慨,当你说要去东京打拼时,我就很担心你会变成一个落魄的穷光蛋,因此我每月要你寄钱回家。你给我的钱,我一分都没有花,你大哥一家把我养得好好的,你的钱就是你的钱,现在就拿去好好利用吧!”看完信,北野武哭成了泪人儿。

北野武母亲的举动,也许要比有些母亲整天对孩子絮絮叨叨,或者想办法挣钱支持孩子,效果要好得多。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母爱。

第四对亲子:亲情之爱要理性

儿子张翼(高一学生):来自父母的正确的爱是一种积极的能量,能激励孩子不断进步、茁壮成长。可是不少父母却用爱的旗号把孩子推向反面,逼孩子上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特长班,还美其名曰:“都是为孩子的前途着想。”依我看,这不是爱,因为他们不尊重孩子。其实,这些父母不知道,孩子们表面上也学,也做,那仅仅是因为父母喜欢,为满足父母而做,并非是发自内心的。

母亲魏婷(中学教师):有人说,真正的亲情应该让孩子在爱的氛围内健康成长,而不是被爱淹没。我认为,亲情之爱要富有理性。首先要承认孩子是独立的,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他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需求,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成就自己。其次,要摆正自己和孩子的关系。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原始意义上的吃饱穿暖就行了,还要关心其身心发展。再其次,父母还要学会接受孩子的爱,让孩子懂得,得到爱也应该学会付出爱,付出爱也是一种幸福。

儿女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教育孩子无论是放纵还是过多的干预都是不科学的。孩子跌倒了,父母赶紧扶起来;上学的时候,替孩子背着书包……如果父母把过多的“爱”表面化地倾注在孩子身上,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也许只留下了缺乏理性的印记。

专家观点

由于爱得不科学、不理性,许多孩子在父母的严厉管束和过高期待下,处境非常可怜:他们没有成长的自由,没有平等的权利,没有抗争的力量,没有分辩的机会,没有拒绝的余地……

我曾提出家庭“一二三”程式:一个孩子;两个大朋友,即孩子的父母;三大目标,就是孩子健康、快乐、自信。而有的家长不是给孩子充分的自信,而是习惯于泼冷水――批评、责备太多。父母整天给孩子泼冷水,使孩子心里堵着一捆湿柴禾,甚至结下一团一团的冰疙瘩,心里能好受、能快乐吗?还有积极性和创造性吗?所以,父母要化解孩子心中的冰疙瘩,先要晒干孩子心中的湿柴禾。

本刊观点

一些父母在履行为人父母的职责时,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使原本善意的做法惹来孩子的不满与叛逆。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承担起教养的任务,同时,把真正的亲情之爱传递给子女,这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有的父母,给予孩子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充分张扬个性,以此为爱;有的父母是只会为孩子的分数、名次、奖状而爱,而不是因为孩子的个性特点、孩子的情绪变化、孩子的心理需要而爱。这些似乎都有些偏颇,不妨换一种思路爱孩子:不仅要关心孩子的温饱、健康,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不论孩子是得意还是失意,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得坚持给孩子真诚的爱;尊重孩子,理解孩子,适当放手,教会孩子独立、自信、坚强、勇敢。孩子们不仅需要父母本能的“血缘之爱”,更需要有目标、有信念、有原则、有方法的“教育之爱”。

(责编 丁可)

上一篇:妈妈,你的爱是免费的吗? 下一篇:隐秘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