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2700多万元义乌小商品 被骗海外

时间:2022-08-27 10:54:10

价值2700多万元义乌小商品 被骗海外

2006年11月10日,一批被骗走后运到乌拉圭的,价值2000多万元的义乌小商品终于被追了回来,堆放在浙江义乌梅湖国际会展中心F馆。至此,除少部分被截留外,这起中国最大的小商品诈骗案中被骗的货物已经大部分被追回。人们听到这个消息,看到已被追回的被骗货物,纷纷感叹不已――

马先生在义乌针织市场有一个摊位,主要销售袜子。2005年10月,店铺里来了一位说广东话,自称“李代林”的男子。当天“李代林”就向马先生定购了1.1万双袜子,并支付了1万余元货款。此后两个月内,“李代林”又数次光顾,和马先生做了几十万元的生意,每次都及时付清货款。马先生虽然不知道“李代林”是真是假,但再次来到马先生的店铺,一口气订了价值44万元的袜子,也就让马先生深信不疑了。于是,在2006年3月17日之前,马先生分4次将价值44.3万元的袜子送到了“李代林”的贸易公司。双方还将付款日期约定在 3月28日。3月25日,马先生接到“李代林”公司业务员打来的电话,说“李代林”等人不见了,电话也联系不上。马先生吓坏了:“不会被骗了吧?”马先生当夜就赶到了“李代林”的公司,看见的景象绝非平时人们想象中的“人去楼空”,而是“人满为患”。

原来,这些人都和马先生一样,闻讯来跟“李代林”要货款的。义乌警方很快受理了此案。经统计,受骗的客户多达141家,总价值高达2700余万元人民币。马先生和其他人一样,除了知道骗子叫“李代林”之外,其他一无所知。2006年3月31日,义乌警方经过侦查,很快在广东抓获了其中一名犯罪嫌疑人莫某,可他不叫“李代林”。随着莫某的落网,这起涉案总值高达2700余万元的“中国最大的小商品诈骗案”终于水落石出了。

原来,莫某伙同香港人吴某和澳门人魏某(均刑拘在逃)于2005年6月来到浙江义乌,吴某化名为“陈先生”,莫某化名为“李代林”,在义乌市租了间房,没有注册就开办了“义乌市时代贸易有限公司”。从2006年2月开始,他们大量订货。短短一个多月,他们先后从136位经营户那里购进了价值2500余元的货物,并将交款日期都定在3月28日和3月29日两天。而他们早在3月9日、15日和22日就将收到的货物,分37个集装箱委托海运公司运往乌拉圭的蒙特维的亚港。由于货物已运往国外,于是公安部向我国驻乌拉圭使馆提出了协助侦破此案的请求,在两国警方的努力下,终于将案犯抓捕归案。乌拉圭初级刑事法院和海事法院均最终判决“同意退还这批货物”。2006年国庆节后,2700多万元的被骗货物中的大部分又远渡重洋运抵宁波口岸。2006年11月13日,我国公安机关已将此案移交浙江义乌市检察院审查,并于2006年11月17日举行了退赃大会,致使被骗的货物物归原主。

141家受骗客户2700多万元的货物,终于又远渡重洋回到浙江义乌,且不说中国警方和检察部门会同中国驻乌拉圭大使及司法机关的通力合作,付出了多少时间和精力,仅就浙江义乌141家被骗经营户来说,教训是痛心的,从而带来的警示也是深刻的:

一、生意场上的“良心账”应当建立在有效证件齐全基础上的“合法经营”,否则,就又很容易被“先骗取别人信任,再让别人受骗”的骗子屡屡得逞。回味,浙江义乌141家被骗商户,又有哪一家不是上了这个当的?不错,“做生意就是做良心”,但良心,作为自己来说,极容易把握,别人的良心,就有些“隔皮猜瓜”了,不容易把握。所以,国家的规范市场行为,就特别制定了比较健全的法律、法规。比如,经营者都必须持有权威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作为经营者个人,还有身份证等的基本常识性证件。可在浙江义乌141家被骗经营户中,都不知道“李代林”是何许人也,更没有人家的“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仅凭几次生意上的满意往来,就代替了生意场上的基本法律法规常识,将自己的良心也代替了别人的职业道德。这样的大缺陷能不叫人痛心吗?能不叫真正的好心人为其着急吗?再反过来说,这些“先骗取别人信任,再骗取别人钱财”的骗子,他能不乘隙而入吗?假如,生意场上的人都自觉以合法的身份来合法经营,骗子这样拙劣的骗技是得不了手的。也许,有的生意人感觉查看别人的“有效证件”有点不好意思。可是这种不好意思就是不合法、不合规经营的行为。也正是这种“不好意思”才给苍蝇一样可恶的骗子留下了叮咬的缝。因此说,生意场上的“良心账”一定要建立在“合法经营”的基础之上至关重要。

二、还是讲究“验货付款,钱贷两清”的原始结算方法。结算方式,可以是现金付款,可以是转账结算。不管哪种结算方式,“钱货两清”以后再走人其保险性强。有人会说,“现金付款”多麻烦呢?再说“转账结算”也会有漏洞。“现金付款”未必就是“点现金”,跟着“付款人”到其开户银行开一个“现金支票”,自己愿意点现金,让银行的工作人员给支付现金,不愿意要现金委托银行把钱给转到自己所在地的开户银行账户上,自己想着怎么着就怎么着。您看,哪有闪失呢?再说,“转账结算”也是这个道理,只不过是银行的结算品种不一样罢了。

不管怎么样,只要坚持在“有效证件”基础上的“合法经营”和银行这个“中介”机构的资金结算,有闪失的概率几乎为“零”。假如说,因为银行方面的问题,在给您办理结算的环节上出了闪失,那他银行就要全面负责了。设想,如果是这样,类似浙江义乌141家小经营商户的2700多万元货物,也就不可能被所谓的什么信得过的“李代林”骗走到乌拉圭的。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可能”都是因为自己有问题而造成的。

三、讲良心是有法律、法规依据的。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良心”,在生意场上是不存在的。所以,不讲现行法律法规的良心,首先是对“良心”要领的不确切认识,其次是一种不理智的表现。

教训和警示是深刻和痛心的,但愿单纯的善良人们能从这起中国最大的小商品诈骗案中惊醒,并且从中长点真正的“合法经营”的知识。

上一篇:警惕冒充奥组委诈骗歪招多 下一篇:找准奥运经济切入点 中小企业必能与豪强平分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