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

时间:2022-08-27 09:56:50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方法。方法:制定护理标准进行心理、饮食护理。结果:通过心、身护理,除死亡3例外,其余均康复出院。结论:经护理指导后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 心肌梗死;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c)-035-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是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多数病人都会出现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衰弱效应。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优质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于2003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46例,全部按1979年WHO标准[1],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谱学确诊者,其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40~76岁,平均50.2岁,依据心电图表现确定梗死部位,前间壁梗死14例,下壁梗死12例,广泛前壁梗死9例,高侧壁梗死6例,下壁加右室壁梗死5例。

1.2 结果

入院后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采取综合性治疗方法,其中治愈43例,死亡3例。治疗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18例,心衰6例,心原性休克3例,并发急性脑卒中1例。

2 护理

2.1 监测生命体征

立即送入ICU病房,严格观察病情变化,迅速评估病人的危险程度。进行连续动态的心电图、动态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定时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及心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密切观察有无发绀、出汗及心绞痛的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和次数。掌握输液速度,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1周后根据病情适当活动,溶栓治疗后如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应及时处理,防止室颤和猝死的发生。密切观察肢体温度,皮肤黏膜色泽、湿润度,颈静脉充盈度以了解微循环状况,预防休克。及时进行肺部听诊,及时诊断左心衰、右心衰及全心衰,为救治赢得宝贵的时间。

2.2 吸氧

心肌梗死时动脉血氧张力下降,吸氧可以改善心肌缺血,减轻疼痛,缩小梗死范围,防止心律失常。一般氧流量2~4 L/min,严重者5~8 L/min。持续吸氧4~7 d,一般采取鼻导管吸氧,鼻导管吸氧不能改变缺氧状况时应给予面罩吸氧或气管插管。

2.3 饮食护理

进食不宜过饱,少量多餐,进低脂肪、低热量、富含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饮食,尽量减少或避免动物内脏、动物脂肪、蛋黄等食物的摄入。急性期应给予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

2.4 排便护理

大便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中至关重要,保持大便通畅,便时避免用力,用力排便可导致心绞痛、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指导病人养成在床上排便的习惯,防止剧烈活动,便秘者可给蜂蜜30 ml加适量的水口服或开塞露塞肛,必要时采取低压灌肠。

2.5 心理护理

在护理过程中应与病人进行交谈,进行思想沟通以及运用医学知识向病人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消除其恐惧心理,护士要提高教育的实际说写、沟通能力[2]。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做好病人及家属的思想工作取得病人的合作。护士要做到手勤、眼勤、嘴勤,观察病人要细心,解释病情要耐心,使病人身心放松。恢复期的病人要保持乐观情绪,减少外来不良因素的干扰。禁烟、酒,按医嘱服药,定期随诊。

3 讨论

护理人员应更新观念,拓展知识面,注意自身素质修养,其知识层次与沟通技巧直接影响病人接受教育的效果,对心肌梗死病人应根据病人的不同个性、不同文化、不同经济条件,采取多样化、现代化、艺术化的教育方式,使病人乐意并积极配合治疗,这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出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达到预期的结果。护士应树立“三分护身、七分护心”的指导思想,教育病人精神健康对疾病的治疗与康复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给予他们战胜疾病的勇气,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参考文献]

[1]国际心脏病学会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

[2]戴雪群.谈医务人员如何开展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3):74-75.

(收稿日期:2007-08-16)

上一篇:妊娠期糖尿病病人的围生期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 下一篇: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