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公共舞蹈教育的性质与特征

时间:2022-08-27 09:30:02

高职院校公共舞蹈教育的性质与特征

摘要:舞蹈教育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是素质教育以及学生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舞蹈素质教育未能引起同学和老师们的足够重视,也未能很好地发现舞蹈所带来的强身健体的价值,和丰富学生内心的作用,在增强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无疑存在一此缺失。为此,本文通过对高职公共舞蹈教育的性质和特征的描述,为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舞蹈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规划提供一点点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共舞蹈教育 性质 特征

舞蹈,是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被人们称为“艺术之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的支持和政府的大力倡导下,舞蹈教育越来越得到发展与重视,己经成为今天学校素质教育里的一项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也逐渐受到学生的喜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舞蹈素质教育的发展与实践,将《舞蹈鉴赏》《形体》等舞蹈课程列入公共选修课当中,这些选修课程统一定位为公共舞蹈教育。舞蹈素质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和扩展高职学生的艺术爱好,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与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塑造学生良好的体形,锻炼学生健康的体格,陶冶他们的文化艺术情操,以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公共舞蹈教育与一般素质教育相比而言,有着独特的性质和特征,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一、高职公共舞蹈教育的性质

(一)高职院校公共舞蹈课的学生舞蹈基础薄弱

对于职业舞蹈教育来说,他对于舞者的身体条件、技术技巧的要求比较高,所以职业舞蹈教育培养的舞者他能够用肢体语言去描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丰沛的思想感情,以及通过肢体语言去表现大自然所呈现出的美伦美焕与变幻无常的境界。对于从事职业舞蹈的舞者来说,其外在条件如容貌、身材比例、软开度、技术技巧等相关要素都有着十分高的要求,而这些专业要求对于公共舞蹈教育的学生来说觉得舞蹈可望而不可即,只能望舞兴叹。而对于高职院校接受公共舞蹈课训练的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接受舞蹈训练的基础较为薄弱,身体条件、技术技巧也不能满足职业舞者的基本要求,再加上大学生发育也基本定型,导致高职学生练习舞蹈基本功存在一定难度和挑战。因此,高职学生由于舞蹈基础相对薄弱,对高职院校公共舞蹈教育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一定难度。所以,高职院校公共舞蹈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就在于在学生们的身上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共同切入点。

(二)高职院校公共舞蹈课的学生主要以兴趣爱好者为主

对于高职院校公共舞蹈教育课程来说,学生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学生舞者对舞蹈有一定的兴趣和基础,他们中可能有大部分学生通过中、小学的良好的课外舞蹈学习,拥有了一定的舞蹈功底,即能够把舞蹈当做第二课堂的学生。而另一种舞蹈教育课程是针对所有学生开设的,他们中的大部分在舞蹈方面都是零基础。而对于从小接受过一定舞蹈训练的学生来说,由于自身基础较好,再加上对舞蹈本身就感兴趣,他们希望开设的公共舞蹈课程不仅仅是入门级的形体训练,而是希望公共舞蹈课程可以系统的进行全方面的科学训练,掌握相对专业的舞蹈知识,提升自身的舞蹈水平,所以针对这种学生我们所开设的课程需要分层级开设具有一定难度、一定高水平的公共舞蹈课程,从而提升学生的舞蹈艺术素养。而对于没有舞蹈基础的同学,我们可以开设普及类舞蹈课程,所开设的课程就不能按照职业舞蹈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去进行教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审美教育为目的,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舞蹈艺术普及教育,通过这种分层级的舞蹈教育才能真正使高职院校公共舞蹈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高职院校公共舞蹈教育需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舞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众多别具一格的美育功能成为极好的素质教育形式,但是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到素质教育和美育的目的地是一致的,它们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都是进一步开启人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职业性舞蹈教育与高职院校公共舞蹈教育也有着本质的不同,职业性舞蹈教育是因舞蹈职业的需要培养专职舞蹈演员,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而高职院校公共舞蹈教育则相反,高职院校公共舞蹈教育是以实施美育为目的,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而不仅仅是传授舞蹈技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通过舞蹈教育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高职公共舞蹈教育的特征

高职公共舞蹈教育与职业性舞蹈教育相比,不仅两者的性质有不同,还有由于性质不同所带来的不同的特征。把握好高职公共舞蹈教育的特征是实施教育的关键,直接地关系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选择,间接地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

(一)教学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培养学生舞蹈审美能力是高职公共舞蹈教育的主要目的,它不同于专业的舞蹈教育,要培育出技艺精湛的专业舞蹈演员、舞蹈教师、舞蹈理论专业研究人才,它是一种普及性的大众舞蹈教育,主要教育对象是高职学生。高职公共舞蹈教育的目的具有多样性,它是通过舞蹈艺术这门课的教学对高职学生进行美的教育,陶冶她们的情操,塑造大学生们的形体,满足她们对艺术的追求,提高她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而发展。因此,掌握初步的舞蹈基础并不是受教育者的唯一目的,通过舞蹈公共教育使学生了解不同舞蹈的艺术风格,同时通过公共舞蹈教育这个窗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艺术知识和音乐、舞蹈基本的理论知识。在此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能够在各种社会及文艺团队活动中起到独挡一面的作用。所以根据以上内容对高职公共舞蹈教育的课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高职公共舞蹈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上应该丰富多样,各具特色,既要考虑课程开设的科学系统性,又要考虑其普及性、大众化的特质,达到更具效果的教育目的,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

(二)高职公共舞蹈课的教材涉及范围广泛,教材内容参差不一

目前高职公共舞蹈教育也存在着教材选用范围广泛,教材参差不一的现象。高职公共舞蹈教育与职业性舞蹈教育相比,高职公共舞蹈教育在专业上不如职业性舞蹈教育内容广泛。况且专业舞蹈教学与舞蹈演员的教学也有很多区别,区别主要存在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有教学手段上,这两种舞蹈教育的目的性也不同,专业性的舞蹈教学是为了培养舞台上的专业舞者,让学生具有高难度的技术技巧和良好的表情达意的表演能力,从而使他们可以在舞台上成功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而高职院校开设公共舞蹈课程的目的则更具普及性,主要是为了塑造学生良好的形体,掌握一定的舞蹈技术技巧,丰富学生的肢体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出大学生应有的的艺术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但是,在高职院校中,很多院校在选用教材时经常会选用专业舞蹈教材,而专业的舞蹈教材并不适用于大部分的高职学生,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高职学生的特点,编写出一本更具针对性地高职公共舞蹈教育教材。

(三)高职公共舞蹈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多样

高职公共舞蹈教育的专业性较弱,但并不代表教学内容单一,相反它的教学内容呈现出复杂多样,在教学中如果采用传统式灌输式教育将会导致学生对课程兴趣降低,课程教学效果欠佳,对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作用不明显。因此,在公共舞蹈课程教育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教师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翻转式教学方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并创新教学手段,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艺术能力。教师还应该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如微课、空中课堂等形式,多方面提升学生的学生效果,从而发挥素质教育应有的作用。

(四)高职公共舞蹈教育应强调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特征

高职公共舞蹈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是根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特征,来选取舞蹈教育的内容、形式。职业性的舞蹈教育,是为了培养某种风格的专职人才,从事某一专业行当,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需要根据舞蹈技艺的要求来确定教学方法。比如:培养芭蕾舞演员需要技艺上的开蹦直立,气质上的高雅优美。但是高职公共舞蹈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某种舞蹈技能,而是为了通过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协调人的肢体,从而协调身心;健美人的形体,从而端庄仪表举止;获取人体文化知识,陶冶情操,开启智力,增强创造能力。因此,必须根据高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情感需求和接受能力的程度来选取舞蹈的形式和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舞蹈的素质教育作用。

舞蹈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全面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高职院校大力推行舞蹈教育,让学生们接受更多新鲜的知识,成为具有较高审美情趣的人,并且把这一代新人的形体陶塑成美的参照物。在未来的素质教育工作中,只要我们的高职院校舞蹈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高职公共舞蹈教育定能得到发展,为素质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吕艺生.舞蹈大辞典[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3]毕序秋.高校艺术素质课初探――舞蹈鉴赏[J].艺术研究,2010,(04).

上一篇:论高中数学作业结构调整 下一篇:“互问互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