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堂消极沉默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27 06:27:33

初中英语课堂消极沉默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摘 要】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语言交际,《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学应在学生的交际活动的过程中进行”,交际活动是学生、教师、师生对话的过程。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变得不愿意回答问题,课堂气氛也越来越凝重。面对提问,他们往往低头不语,课堂有时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舞台”。由此,笔者感到英语课堂打破沉默、提高学生参与度是已经成为我们英语教师急需关注与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英语课堂;打破沉默

一、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的成因分析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小组座谈、个别交流等方式,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认为造成课堂沉默的原因一是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情绪,二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三是社会文化因素,三个方面综合影响。

1.学生方面的原因

(1)青春期个性特点。青春闭锁性心理特征使他们不愿意与外界交流,认为课堂上争抢着回答问题是很幼稚的表现;再加上青春“叛逆性”和很强的自尊心,他们对课堂活动就表现出一种“不屑参与”。

(2)被动学习习惯。观察发现,传统教学只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好好听讲,这导致学生养成了“沉默”的课堂被动学习习惯。

(3)内向的性格。调查显示内向的学生因在公开的场合不善于表现自己,“拒绝参与”往往是他们的首选行为,强烈的窘迫感使得他们在课堂上沉默寡言。

(4)英语表达能力欠缺。调查还发现有四分之一学生认为因自己无法正确、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而选择沉默。

2.教师方面的原因

(1)课堂设计不灵动。教学设计缺乏新鲜感,手段陈旧单一,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沉寂也就在所难免。或者容量过大、节奏过快、跳跃性过强,也会使学生陷入“一片茫然”的困境。

(2)教师提问不恰当。课堂提问随意,缺乏问题意识;或者指向不明,或者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或者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落差太大,或者忽视学困生等等,都会使学生无从回答或不想回答,保持沉默。

(3)教师评价不适切。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期待老师的表扬。教师缺乏鼓励性的评价,甚至讽刺挖苦,会使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骤然下降,以沉默来应对。

3.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国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课堂沉默,顾晓乐曾把它总结为五条:一是重“语境文化”,即认为常规性的应该知道的东西不必说出口;二是重“和睦”,认为不同意别人观点就是与他个人过不去;三是重“集体”,凡事讲究随大流;四是强调“顺从”,认为孩子应顺从师长;五是重“面子”,为避免“祸从口出”,讲究“三缄其口”。

结果,“多听少言”,保持沉默往往被视为是对教师的一种礼貌和规范行为而被认可下来。这一点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与心智的成熟,就变得越来越明显。

二、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的应对策略

面对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消极沉默现象,教师该如何教育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笔者采用了以下策略:

1.创设和谐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宽松、民主、愉快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双方的信息和情感得到充分交流,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那么,怎样才能创造这样的课堂环境呢?

(1)调动生活体验,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英语交际学习一旦与学生的生活发生碰撞,融入生活之中,才有生命的灵动。“英语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根据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各种交际,学生才会明白:参与,并非难事!

(2)解开情感密码,拉近学生和作者的距离。英语课堂教学中往往有许多的小对话、小故事供学生表演,其中含有丰富的情感因子,教师应通过巧妙的加工、提炼把情感因子展示出来,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的目的。只有用真情、激情触动学生的情感,他们才会从“沉默寡言”变成“畅所欲言”,英语课堂才会流淌美丽的生命。

(3)加强学生的参与度,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语言学科,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是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形式,所以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积极创造与学生平等的交往氛围,探索多彩多姿的交往形式,学生才会真正“动”起来。

(4)倡导民主平等,拉近学生与学生的距离。笔者认为,营造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氛围也是至关重要。所以课堂上一贯讲究“三允许”:允许随便插嘴、允许自由议论、允许质疑一切。潜移默化中,学生在课堂上经常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学生在互信中变得更自信,在互尊中变得更自尊,在互动中变得更主动。

2.创设交际的情景,点燃学生思维火种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因此,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巧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思考的火种,让学生想问就问,问出心中的疑虑;想议就议,议清是非曲直。教师要抛砖引玉,精心打磨“砖”,引出学生的“玉”,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笔者是从以下方面入手的:

(1)犹抱琵琶半遮面――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知识、技能的认识过程,教师设计问题应抓住学生求知探微的心理,把新颖、独特的问题设计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上,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巧设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在似懂非懂、似悟非悟中用心去探索,展开思维的翅膀,达到非说不可的境地。

(2)为有源头活水来――设计自发性的问题。自发性问题可以是课前预习时提问,为课堂教学铺路;可以是课堂探究时提问,使探究更深入;还可以是教学结束时提问,对课堂教学作补充。同时,教师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方式,如从文章的标题、背景、对话、小组讨论内容的提问等。“疑”是“源头”,“思”乃“活水”。英语课堂培养学生质疑,学生提出自发性的问题,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巧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参与内驱力

(1)鼓励为主,增强参与的积极性。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是每个人最深刻的人生禀赋。所以,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决不能吝惜鼓励溢美之辞。即使学生答错了问题,也应先肯定他能独立思考,勇于回答,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当学生尽其所能表达观点的时候,老师切不可一句“GOOD”“OK”敷衍了事,而要指出究竟好在哪里。

客观的评价,对于其他学生而言,正是他们要为之而努力的方向。同时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会随之产生满足感和归属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尤其对于“学困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要报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发现他们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一面。一味责难,会使成功的喜悦化为乌有;恳切的激励,才能让失败孕育成功。

(2)抓住闪光点,获得成功的体验。“闪光点”就是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看法、建议、方法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支持。这不但能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更能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唤起他们的创新激情。

(3)多元评价,实现自主发展。新的英语课程评价理念主张评价的多元化和互动性。激励性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既可以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以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等,来记录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个成功。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坚持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性评价。学生想到自己还有一项神圣的评价权利,对同学的发言、表现必然会加倍关注,参与课堂热情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帕克・帕尔默著.《教学勇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李艳.《开展合作学习,注重能力培养》.教育周刊,2006

[3]刘润清.《英语教学研究》.北京教学与科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如何激发差生提高学英语的兴趣 下一篇:初中生不良心理现象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