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行不一的现象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27 03:35:41

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行不一的现象与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史楠凯(1990年6月),男,汉族,河南许昌,学生,硕士,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科教学(思政)。

摘 要:在现如今全社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浪潮下,高校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积极贯彻推行生态文明教育。在目前已有的生态文明教育运行中,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与实践没有做到有机统一,出现了知行不一的现象。面对这一问题,我国各大高校开始着手研究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与生态文明实践之间的内在关系和改善方法,争取生态文明教育做到由“知”到“行”巧妙的转化。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认知;实践;知行不一

一、生态文明“知”与“行”的基本与主要内容内涵

知行合一,是一个中古代哲学思想是上的认识论和实践论关系的命题,它不是一般的关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而是一种辩证能动的关系,两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

本文语境中的“知”是指生态文明意识上的知,即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它是指建立在生态知识基础上的人们对一定的生态文明现象及如何实现生态文明的看法和观点。在通往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大道上,对生态文明有较为清晰、深刻的认知尤为关键。

本文语境中的“行”是指生态文明意义上的行,即人在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支配调节下,在实践活动中履行符合生态文明观念的实际行动。虽然知决定行,但从另一方面,知与行又是一个整体。正如朱熹所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朱子语类·卷四十)。知与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紧密相连,行的背后必然有知,而知本身也就是行,故知、行为一体。[1]

通过理论学习发现知行合一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合一。所以得出:当代大学生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知与行协调配合、知行合一,是一种极其不易的事情。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行不一”的问题现象

(一)知而不深 知而不深就是指当代大学生有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但这种认知层次较浅,没有真正的理解生态文明。经历了从小学、初中、高中、最后到大学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文化素养的教育后,每一个个体都或多或少对生态文明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他们的一些认识过于片面或者过于零散,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知识体系。这就反映出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与生态文明对大学生的认知要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二)知而不行 知而不行是指很多生态文明观念普遍被大学生们理解并能接受,却仍不能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约束自己,不能履行维护生态文明的义务和责任。从问题中我们不难发现,之所以在大学生群体中会出现对生态文明知而不行的现象,其关键是主体缺乏对生态文明的系统的学习和具体实践的锻炼,并且缺乏对生态文明知与行的评估和考量,才会导致大学生出现类似的问题。[2]

(三)知好行反 普遍对相关生态文明的认识较为深刻,知道如何能正确的维护生态文明但往往行为却背道而驰。在生活中往往忽视细节如教室长明灯、寝室长流水,校园里随地吐痰、扔杂物;当今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是过度消费现象,他们惯于已有的大手大脚的生活方式或出于攀比炫富的心理盲目消费购物,对勤俭节约完全视而不见;最为甚者如清华大的学生刘海洋 “硫酸熊猫”事件,和复旦大学某研究生“虐杀小猫”等事件,这种与生态文明观念相背离的行为不得不让我们从新审视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的教育。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行不一”的实施对策与路径探究

(一)部署社会层面战略规划,为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行合一”提供方向和保障

1、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立法,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法律支撑。要实现在高校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先从国家层面上对其进行立法,制定和颁布《生态文明教育法》来推动对生态文明的教育和深化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念的认知,为生态文明最终在高校中具体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3]

2、 重视生态文明教育规划和部署,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实际指导。教育部门应该与环保部门密切配合,研究如何改善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已有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进行深化改革,制定一系列的保障生态文明教育进行的计划,颁布统一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大纲等。[4]目的是能使大学生接收到完备的、合理的生态文明教育。

3、 加大对生态文明宣传和投入,为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应加大社会中对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学生会受到宣传的影响从而刺激他们做出维护生态文明的举动。另一方面,社会需要资金的募集、资源的调动,大力支持和积极鼓励生态文明的教育事业,从而更好地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知与行的融合与转化。

(二)研究实施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真正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行合一”

1、成立专门的生态文明学科教研室,制定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纲要

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能使大学生得到准确的、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并且需要成立专门的生态文明学科教研室来进行统筹、部署和实施。生态文明学科教研室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如课程设置、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掌握情况等,以此制定出合理的生态文明教育纲要,以确保生态文明教育能够落到实处。

2、加强高校学科教学体系建设,将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通过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的双重建设,不断地丰富和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实现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观念转变与行为转变的有机结合,全力实现生态文明的“知行合一”。

3、 建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评估体系,将生态文明表现列入考核内容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不单单要注重对它的教育,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考核来督促大学生能朝着正确的方向进步。因此,学校需要将生态文明的行为表现列入考核,倡导建立出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项目丰富的、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估体系,从而推动着大学生生态文明“知”与“行”的相互转化。[5]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修养提升加强,提高生态文明“知”与“行”的转化能力

1、 加大自己对生态文明学习的力度和深度,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大学生应该系统学习学校所设置的生态文明相关课程,积极参加校内外开展的生态文明学术报告、专家讲座和学术研讨会等,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提高生态文明素养。

2、 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提高践行能力

大学生应当将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生态文明相关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生的态文明实践能力,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生态文明的行动中来,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3、 不断强化自我的生态道德修养,提高知行内在转化

大学生必须时刻注重自我生态道德修养,不断提高完善自身道德品质和生态文明素养,确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社会发展观,坚持知行统一,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真正的实现生态文明的认知和行为有效的统一。

四、结 语

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知识的接纳者和传播者,应当有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理念,首当其冲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先行者,把先进的、科学的生态文明知识付诸实践,巧妙的将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与实践做到有机地结合,告别生态文明“知行不一”的时代,迎来的是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行合一”。不得不说的是形成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行不一有其特有的时代必然性,改变这一历史事实需要我们大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研究、去探索、去完善,从而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娟.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知行不一现象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07:15

[2] 王英,陈新亮.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刍议[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9:19

[3] 孙会民.当代大学生道德知行不一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2012:15

上一篇:浅析中锋抢篮板球技术在比赛中的运用 下一篇: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及其防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