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探讨

时间:2022-08-27 03:02:24

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探讨

一、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必要性

(一)财务信息公开是高校所处环境的客观要求 2008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新中国第一部针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专门法规。其中规定了4项政府须“主动公开”的信息,还规定了应“重点公开”的11项政府信息,其中就包括财政预算、决算报告。2009年3月20日财政部网站正式公布了经人大审议通过的2009年中央财政预算,首次将预算草案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开。2009年10月23日,广州市财政局史无前例地将114个市级部门财政预算晒上了网,网站几乎被网民们点“瘫”。2010年3月30日国土资源部率先公布部门预算后,74个中央部门首次向社会集中“晒账本”,公开了部门预算收支总表和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中央部委部门预算公开的大幕拉开。2011年全国”两会”后,中央各部门陆续公开部门预算,与2010年相比,公开部门数量明显增加,公开时间进一步提前,公开内容更加细化。2011年7月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首次公开2010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是公办高校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政府财政预算、决算公开的快速推进,客观上要求高校财务信息的公开。

(二)高校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要求高校向不同主体公开财务信息 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后,高校原有单纯依赖国家拨款的局面完全打破,多渠道筹集高校办学经费的格局基本形成。随着学生缴费、银行贷款、社会捐赠、民间投资等多种资金来源在高校资金来源比重中的增加,学校财务信息使用主体正在扩大。不同的信息主体都想要了解且有权了解对自身有用的财务信息,这使得高校必须公开财务信息。

(三)资金运作风险的增大,要求高校的财务信息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随着高校办学定位的变化和竞争压力的加剧,在高校可适度负债的政策下,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好的生源和更多的科研投资,高校相继向银行举债,这导致了债务的数额日渐增大,甚至超过了本身的偿还能力。稍有不甚,就会给高校带来债务危机。因此,财务信息的公开,可以使高校的重大投融资信息面向社会接受监督和审查,从而减少资金运营的风险。

(四)高校腐败问题的不断涌现,要求高校财务信息透明化 腐败现象在我国一直都是一个需要长期治理的问题,而不幸的是,高校这块“净土”也受到腐败之风的侵蚀。随着高校办学的不断扩大,很多学校出现了“买分”的招生现象,乱收费现象严重,学校私设“小金库”;随之带动的基建设施建设、教学设备的大量投入,成为许多高校领导腐败利用的财务漏洞。高校不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无疑为腐败大开方便之门,只有公开财务信息,才能防止“暗箱”操作,减少腐败问题的出现。

二、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现状及问题

(一)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现状 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在国外已是习以为常,但在国内却鲜有论及。随着高校信息公开办法的施行,许多高校的网站均已将信息公开专栏放在了非常显眼的位置,通过链接,公众可以看到高校按照要求编制的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在《办法》要求主动公开的12类信息中,关于学校基本信息、招生考试情况、学科和专业设置情况、设立奖学金情况等都有较为详实的介绍,但对于财务、资产、基建等方面的具体财务信息介绍却十分有限。在已建设了信息公开专栏的学校中,几乎所有学校在财务信息、资产管理公开页面中都是有选择的显示“正在建设中”或是没有任何信息,即使上传信息,也只是一些财务管理制度、教育收费标准或是概略的几项财务数据;部分高校基建信息只是集中公开招投标、在建工程的文件、办法类文档,对于具体的经费使用情况却只字未提。总体上看,目前我国高校不愿意将自己的财务“家底”公之于众,财务信息公开还停留在校内公开,甚至校内公开都还是遮遮掩掩,面向社会公开可以说还没有真正起步,因此财务信息公开,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二)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财务信息公开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高校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管理和监管不到位。目前,高校财务公开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明确的行政法规规范财务信息公开;指导高校财务信息处理、生成、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对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的约束性不强,更缺乏有关会计信息披露的评议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制度的缺失,使得对于公开的强制性约束不够;管理和事后的监督不到位,公开更加无法到位。同时,高校财务制度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时间调整,这也增加了信息公开的成本和难度。(2)对信息公开的认知存在差异,重视引导不够。虽然高校信息公开工作已经展开,但是公开的主体与对象,观念上、认识上差异较大,对高校财务更是了解甚少,这就导致很多内容的公开势必会引起误解或是不解。再加上学校的宣传力度也不够,本身校内对于信息公开也不够重视,更加导致信息公开停滞不前。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公开财务信息、公开到什么程度,一直是公开过程中的难点,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3)公开的具体内容模糊、不明确。在高校信息公开办法中,对于公开的具体内容只是划分了几大类,没有明确界定,这就导致很多高校在公开信息的过程中避重就轻、模棱两可;而对于不公开内容的界定,弹性太大,又导致公开的实质性内容有限。没有统一的公开模式,使得各个高校之间的信息很难比较,也难以为大众理解,无疑加大了信息公开的难度。(4)高校会计制度的局限性对财务信息公开的影响。1998年公布的高校会计制度属于预算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要会计核算方法,这种会计制度只考虑到满足国家政府的信息需求。随着高校资金活动的日益频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已无法满足大部分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也无法满足目前高校经费运作的模式。由于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不考虑与之相连的经济业务实质上是否发生,这无疑不能准确反映高校的财务信息。如:教学、科研的财务状况和基建、后勤的财务状况分开核算,导致财务报告主体信息不完整;对于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导致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背离,虚增学校资产;无形资产披露不充分,没有摊销成本;内部控制制度和相关法律的缺失,导致高校财务信息普遍失真等。

三、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内容

(一)高校基本信息 高校基本信息具体包括公开:办学宗旨、办学层次、办学规模等;机构设置,院系、学科和专业设置等;各层次、类型学历教育招生规模,学籍、学位评定办法,学费等相关收费标准、依据等;师资力量、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等等。通过公开高校的基本信息,可以使外界总体上了解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综合实力,吸引适合性人才。

(二)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是财务信息公开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现金流量表、净资产变动表及报表附注。(1)资产负债表。作为高校财务报表体系中反映高校财务状况的核心报表,资产负债表可以体现学校的总资产和总负债情况,在报表当日还要按权责发生制原则体现资产和负债的账目价值以及学校主要大类的限制性净资产账面价值。资产类主要体现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大类,负债类主要体现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两大类。通过净资产来体现资产和负债的平衡。(2)收入支出表。收入支出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阐明学校在会计年度发生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收入主要包括一般收入、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支出主要包括与收入对应的基本支出和专项支出。高校的经费收支额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敏感的数字,具体收了多少、又用到哪里去、用了多少都一直受到公众的关注,因此在公开时,要特别对经费的收支作出归类,并且对其作出适当的解释和比较说明,方便公众的了解。(3)现金流量表。将现金流量表引入高校财务公开报表体系中,可以更好地反映高校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的现金变动情况,有效利用资金,提高高校的资金利用率。从该表中人们可以直观的看到高校以现金形式存在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流出,区别于以实物形式流入流出的情况。事实上,高校经济利益的流入流出很大一部分并不是以现金的形式存在,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现金的实际结存,很有可能造成资金周转困难或是资金积压,不利于资金的调拨和投资,现金流量表可以帮助人们很好的反映实际的现金流量。(4)净资产变动表。净资产变动表主要通过期初和期末数比较来说明净资产的变动情况,对净资产主要分四大类来概括。(5)报表附注。报表附注是财务报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说明编制财务报告的基准、主要会计政策如记账原则、会计项目确认原则等,是对财务报表本身无法或难以充分表达的内容或事项做出的补充说明和详细解释。所以将报表附注引入高校财务报表体系是十分有必要的。财务报表反映的通常只是一个历史区间的财务信息,单从一张报表中很难让公众完全理解报表所反应的财务状况。况且财务报表是基于一定的专业规范生成的,不可避免带有强烈的专业色彩,再加上公众对高校的财务报表本身就比较陌生,在目前不成熟的公开环境下,各个高校公开的报表也缺乏一定的标准性和可比性,这就更加需要在报表附注中对某些信息加以描述和阐释,增强公众对公开内容的理解和了解,从而以此做出对自己有用的未来财务发展趋势的良好判断。

(三)独立审计意见 高校对外公开的财务报表,还应该经过独立审计师或者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并将审计报告随同财务报表一起对外公开,这样才能确保公开信息的真实可信度和准确度,才能更好的发挥财务公开的作用。审计机构必须对审计情况作出结论,力求公正和明确。

四、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完善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目前公开的财务信息相对不完整,有些仅仅是将一些传统的财务数据搬到网上,并没有给信息使用者予以提示;有些则避重就轻,对于一些不便公开的数据瞒天过海,甚至有些将虚假的财务信息公开,这些都源于财务工作者对公开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高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宣传财务公开的重要性,提高高校管理者对财务公开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加强引导力度,改变人们对于高校财务资金使用的传统看法,将容易引起人们误解的支出加以说明。只有让人们了解学校的业务流程、认同学校的资金用途,才能让人们正确的看待学校的财务信息。反过来,人们的认同又能促进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真实性和积极性。

(二)完善制度,加强监督 实践证明,任何事只有从源头抓起,才能预防和杜绝不良现象的产生,保持事情的可持续发展。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持续展开,需要健全的财务公开制度和有效的事后监督机制来保障。健全的财务公开制度,是从根本上保证财务公开的切实实施和为公开提供规范的准则,使得公开有法可依;有效的监督机制,可以保证公开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制度规范、内容明确、时间落实、程序公开,才能做到财务信息公开的实效性;监督切实有效的执行,才能保证公开工作长期不懈。财务公开不仅仅是为了公开财务结果,更重要的意义是让人们参与到财务的全过程,在执行财务决策时能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接受群众的监督。

(三)按步骤、分阶段实施 实施步骤上,可以先选择条件较好的高校试点,并在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推广全国。披露内容上,可以先将财务相关信息整理成几大类概括信息在网站上披露,同时通过调查了解不同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差别,逐步实现通用财务信息和差别信息共存,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在披露的形式上,由于信息需求者的多样化,采用传统的纸质财务报告形式可能无法完全适合需求者的需要,因此可先采用电子文档格式或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进行披露,并加强可扩展标记语言(XML)及其商业版(XBRL)在高校财务信息披露的研究,待条件成熟后采用XBRL技术进行高校财务信息的披露。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9号。

[2]乔春华:《论高校财务透明度》,《教育财会研究》2010年第4期。

[3]张琼瑜:《建立财务网络环境推进高校财务公开》,《教育财会研究》2008年第1期。

上一篇:高职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下一篇:《基础会计学》互动式教学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