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创新学习

时间:2022-08-27 02:08:12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创新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适当的悬念,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刺激学生在自我参与中产生心理体验,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知识在情感的作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也正好满足了学生这一需求,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新学习。

一、创设新颖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于创新学习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特点,不断创设有创意的、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景、实物、实事、实情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新颖、别致的情境,才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的欲望,乐于发现问题,乐于创新学习。

例如:在教学字母表示数时,我在课的一开始,就请同学当提一个问题,让他们考考我,由学生任意想一个自然数加上3的和乘以10,再把所得的积减去30,把所得的结果告诉我,看一看我能不能一下说出你想的数来。看一看哪位同学能难住我。学生们举了很多数,结果都没难住我。这时学生心里肯定会产生疑问,我就抓住时机一语道破,不是老师有特异功能,而是老师掌握了数学的一个规律,从而自然而然到引出课题。这样通过别出心裁的“考老师”的情境的设置,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激起学生急于探索数学规律的欲望。这时,一种新的数学规律的学习,伴随着学生自身的情感,成为他们自身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由新而生,思维开始活跃,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学习。

二、创设实践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善于创新学习

教学离不开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重要措施。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儿童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是一个渐进的认知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必要的材料,在自我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而主动获得的。因此,在认知建构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心理,有意识地设置动手操作的情境,把课本中现成的知识转变为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探索的对象。同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新知的思维材料,设置“动”景,是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调动学生的多种参与对新知的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一方面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学会了数学,另一方面,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使其创新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在教学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第一课时)中,我让学生动手用不同长度的三根小棍拼三角形,感受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有的学生拼不出来,我就趁机引导。这种在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主探究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通过设疑猜想实验验证归纳的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探究,思维得以充分训练,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更善于自主创新学习。

三、创设常见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敢于创新学习

由于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生活经验与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情境,他们肯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且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学生的新想法给予鼓励,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敢于提出问题,并寻找解题的途径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证。只有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的思维空间,学生才会有积极思维,才会有创新学习。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我根据农村学生的情况,给出了这样的情境:新学期开始,妈妈给你20元钱去买文具,商店的钢笔每支3元,笔记本每个2元,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的条件提出问题。我给学生预留了5分钟的时间思考并提出问题……象这样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情境,有利于使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促使学生多方位地进行联想,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并探索解题途径和方法,寻求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

四、创设竞争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勤于创新学习

人都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夸美纽斯曾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创设竞争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探索兴趣和独立思考习惯的有效途径,适当的良性竞争,可促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力。只有对学生点滴的创新给予及时的表扬、肯定、鼓励,才能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热情,逐步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竞争性,从形式上,可以是小组内同学间、小组与小组间;从内容上,可以是小组内、小组间对问题解决的竞答,或小组内、小组间的相互质疑,也可以对练习完成的质量、速度或某一问题处理深刻性的评价等;从情境创设的方式上,可以由教师创设,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的。

例如,就在上述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情境教学中,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并引导学生把问题进行分类,一类是常规性的问题:知道钢笔和笔记本的数量,如买了三个笔记本,一支钢笔,求用了(剩余)多少钱?另一类是发展性问题:分两种情况,一是20元钱刚好用完,二是20元钱没有用完,该怎么买。第一种类问题学生可独立轻松地解决。而第二类的第一种情况,我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比一比哪组做得又快又好,这一竞争性情境的设置,再次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了一个思考、探索、创新的情境之中,学生再次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不仅品尝到了创造成功的喜悦,而且创造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创设可延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精于创新学习

当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全体学生都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案,高高兴兴地、不带一点遗憾地走出教室。无可否认,这是一节好。但是我认为:对于当今的创新教育来说,这还远远不够。应该在每节课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为学生课后自主探究、创新学习提供一点素材。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对新知的探索才会主动,才会在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和独立思考中有所发现,从而产生新颖、独到的见解,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才会得以培养和提高,创新学习过程才会得以优化。

上一篇:我对中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探索 下一篇:关于改善我国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