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境创设与学生主动学习

时间:2022-10-03 06:52:42

教学情境创设与学生主动学习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物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探究、交流、归纳等物理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物理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物理的兴趣,以及学好物理的愿望.”情境教学强调教师提供或创设的情景,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对学生进行视觉和精神上的刺激, 促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因素产生共鸣,激发和强化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学情境也是一种通过不同的环境氛围对学生进行促进式的一种教学方法,把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而且伴随着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得到了丰富.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等各项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热烈的学习环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让学生想学、爱学,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因此情景教学是现代教学手段的核心.

下面,就“平面镜成像”教学,谈谈笔者对情境创设与学生主动学习的粗浅体会.

1创设悬念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贴近学生生活.因此我们在引入新课,先用多媒体放映两张有景物倒映水中的风景照片创设情境,美丽的山、桥或建筑物与湖面倒映的像交相辉映,湖光山色,让学生欣赏自然美景,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受到“美”的熏陶.同时让学生感知湖面能产生平面镜现象,感受光的奇妙,培养了学生对学习“平面镜成像”的兴趣.

接着又设计一个小魔术,在光具座上竖立的平板玻璃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在玻璃后面放一个烧杯,在烧杯中放一支和点燃蜡烛一样大小的蜡烛,蜡烛的位置正好和点燃蜡烛的像重合,使烧杯中的蜡烛好像也在燃烧一样,然后向烧杯倒水,学生透过玻璃看到水已淹没烛焰了,但是蜡烛仍在燃烧着,学生们惊奇地睁大眼睛,老师趁机请学生们思考一下可能的原因,然后老师再将烧杯举起来给他们看,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玻璃后面的烛焰是点燃蜡烛的像.这个小魔术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纷纷跃跃欲试,又让学生感知了玻璃能产生平面镜现象,又能透光.从而让学生初步知道为什么要用玻璃做平面镜的实验,为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做好前期准备.

2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促进能力发展

在学生观看小魔术,且跃跃欲试时,教师要及时趁热打铁,升华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要及时利用小魔术产生的现象和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的全过程.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如下:

2.1提出问题

从图片、小魔术和平时照镜子中(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同学们觉得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2.2提出猜想

(学生交流讨论、归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归纳学生的可能猜想:像与物等大;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左右相反……

2.3实验探讨

(器材:学生事先准备的平面镜及两节一样的干电池)

(1)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验证上述猜想?教师设置问题: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要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所以用平滑的透明玻璃板替代平面镜来做.)为什么像看不清楚?(增强光的亮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实验方案.老师再发给玻璃板和两根一样的蜡烛.

(2)实验过程

验证性探究实验: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首先,让学生在桌面铺一张大纸,在纸上竖一块玻璃板,记下玻璃板的位置;把一支蜡烛放到玻璃板的前面,并记下蜡烛的位置;点燃蜡烛,可以在玻璃板后面看到比较清晰的像.再把一支没有点燃的大小长短相同的蜡烛竖到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直到与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记下蜡烛的位置.

其次,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记录两支蜡烛和玻璃板的位置.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第三,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第四,将手放到像的火焰上,有什么感觉?

(3)分析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实物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意味着什么?实验的时候把手放在玻璃板后面的火焰上,完全没有热的感觉,这又意味着什么?

(4)实验结论

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知道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等大;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左右相反;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当然探究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做到“三个及时”:及时鼓励,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水平如何,正确与否一律热情鼓励;及时疏导,对于不切实际,漫无边际瞎想出来的问题,对于钻牛角尖的问题要耐心疏导,将他们的思维纳入正确的轨道;及时点拨,对那些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学生应善于点拨,提供思路,让学生自己去钻研解决.使整个探究活动过程步步入轨,热烈而不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动手,积极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动手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得到发展,求真务实的精神得到培养.

3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对物理产生“亲近感”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因此,在“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概念形成后,我们又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的物理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拉近了学生和物理的距离,增添了学生对物理的“亲近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推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提出下列一题:“在检查视力时,人的眼睛到视力表的距离5米为宜,但房间相对的两墙距离只有3米,给你一面平面镜,请你想办法,使视力表到人的眼睛距离为5米,以便检查视力,说出你的办法来.”这个事例结合学生进行体检要检查的项目,学生有亲身的体验,这样学生会利用所学的“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和自身的经验来分析,想出办法来.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物理知识,又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知道知识是有用的.

再如,“你看镜子中从远处走近镜子的人,大小是否有变化?”

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看法.让学生经过热烈的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举生活中的事例:起飞的飞机、启航的巨轮、行驶的汽车,它们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时,人眼对它们大小的感觉),最后纠正学生直觉的错误,巩固和深化了平面镜成像规律的认识.

4创设实际应用情境,激发学生关注社会进步和科技可持续发展

请学生各抒己见,回答他们所了解的平面镜在各方面的应用,针对他们的答案引导学生知道平面镜的两大功用,一是成像,二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播放动画(军事上用的潜望镜),介绍潜望镜在军事上的用途,如:它是潜水艇、坦克的眼睛,战壕里的第二双眼睛.

介绍香港汇丰银行大楼的采光(利用日光镜给大楼的办公室大厅提供天然照明).请同学们思考:你从这件事得到了什么启发?(如能源问题、高层建筑的采光等).以前,有人设想在空中安装另一个“月亮”,使得地球上黑夜如同白昼,你觉得他的想法可行吗?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平面镜的应用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如建筑物的外墙用玻璃装饰会有哪些问题产生?(交通问题、人的隐私问题等).又如平面镜的镀层用汞(有毒),这个问题解决了吗?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这些问题不一定要在课堂上解决,主要是让学生能关注到科学、技术、社会(STS)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由此可见,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强化学生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感情.

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于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实现物理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创设教学情境,体现生活、物理、社会的有机结合,构建物理教育社会化,使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乐于动手探究,积极思考.主动交流,讨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满足.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学情境创设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促进了学生学习主动性,而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使教学情境更富有情趣、更生动活泼.

上一篇:高中化学教学设问策略例析 下一篇:力学应用问题中的干扰因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