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校布局调整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时间:2022-08-27 01:25:16

优化学校布局调整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自2003年元谋县召开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在楚雄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州教育局的直接指导和州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元谋县委、县政府把优化学校布局结构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手段和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又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强化措施,全县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成效显著,小学由完小79所、教学点164个撤并到目前的完小56所,初中由14所撤并到目前的11所,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差距拉大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区域内义务教育趋向均衡发展。

一、措施实

(一)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教育经费6.28亿元,年均增长25.7%,其中,实施建设项目143个,总建筑面积75 250平方米,总投资8 504万元。特别是2008年至2010年,县委、县政府整合全县中小学“希望工程”、“西发项目”、“世行贷款”、“危房改造”、“校舍安全工程”等项目,筹集资金6 788.4万元,新建校舍面积66 142平方米。一是投资2 140万元,实施“8・30”地震恢复重建项目18个,新建校舍18 368平方米,确保灾区师生在地震一周年前夕顺利迁入新校舍。二是优选整合校舍安全工程建设项目34个,涉及28所学校,投入资金1 959.4万元,新建校舍19 594平方米;利用社会各界捐赠款改善办学条件。三是2008年以来,全县接受社会各界捐资助学资金1 897万元,实施红塔、红十字会、明德、昆钢、青基会、香港“两地一心”等学校捐赠建设项目17个,新建校舍21 580平方米。四是实施2010年第二批教师周转房建设,共投资792万元,建筑面积6 600平方米。通过这些工程和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元谋县办学条件,为全县学校布局调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寄宿制中小学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学生宿舍和食堂管理进一步规范,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安全得到保障。2010年,全县有寄宿制、半寄宿制小学49所,寄宿学生6 981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42.37%,其中6 605人享受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生活补助,每生每年500元;寄宿制初中12所,农村寄宿制学生9 380人,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99%,其中有7 306人享受每生每年750元的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生活补助。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的有力推进,为学校布局调整提供了保障。

(三)落实经费机制,维护学生权益。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控辍保学”机制,健全完善学生资助制度,切实让家庭困难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2010年,发放农村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费878.2万元,补助义务教育农村贫困家庭寄宿学生13 912人;发放价值261.38万元的免费教科书,26 310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得到享受。同时,通过州县“寒窗助学”和香港“两地一心”、香港爱德基金会、国家体育彩票公益金救助、西部开发资助、云南省青少年基金会救助等社会救助,共发放救助资金71.12万元、价值38.67万元的物资1 910件、价值14.31万元的图书5 229册,救助中小学贫困学生2 724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救助机制的不断完善,解决了学校布局调整后贫困寄宿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四)完善管理体制,推进教育发展。自2003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分级负责,以县为主”管理以来,全面建立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统筹协调的管理机制,县乡村各级的教育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10个乡镇中心校管理有序,25所法人学校治理加强,为促进全县义务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体制保障。

(五)加强对口支援,确保均衡发展。为推动全县各学校均衡发展,按照“建立机制、完善制度、扩大交流、共同提高”的原则,制定实施了学校对口支援工作制度:坝区学校对口支援山区学校,各对口支援学校每学年派出1至2名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优秀教师和中层干部到对口学校任教,支持和帮助受援学校全力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多种形式的经验交流,组织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切实解决受援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实际困难,提高受援学校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为推动对口支援工作顺利开展,局党委还将全县中小学对口支援工作列入学校的教育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对口支援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把考核结果作为学校评价、校长任免、教师履职晋级的主要依据之一。通过对口支援工作的开展,在为受援学校大力提供物质支持和技术援助的同时,全面的智力援助,有效增强了受援学校的“造血”功能,促进了学校间的交流,推动了结对学校的共同发展。

(六)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全县中小学校始终把规范学校管理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不断强化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注重加强教育科学研究,落实教学管理环节,积极完善履职考核制度,搭建公平竞争平台,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素质教育成效明显。小考综合成绩大幅上升,中考总体成绩连续保持全州前列,高考成绩逐年提高,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果不断显现。

(七)改革人事制度,确保教育稳定。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教师。为让教师安心、乐于从事农村教育事业,县教育主管部门在人事变动、评优推先、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是实行新招考教师根据学校工作岗位的需要统一安排到农村、山区中小学任教。2001年以来,全县中小学新补充的422名教师全部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为农村中小学源源不断地提供活力;二是实施教师岗位聘任制,全县中小学校根据岗位需要确定教师招聘,每个岗位都实行公开招考;三是在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时,必须具备在农村、山区工作3年的经历;四是对长期在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方面表现突出的,适当放宽学历和履职年限,对民族山区中小学校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数额相应给予照顾;对其子女在高中(中专)招生入学时按照规定享受照顾加分;五是对在农村、山区中小学任教教师给予绩效工资倾斜。

(八)加快发展现代教育,缩小城乡差距。一是投入460万元(中央和省州补助423万元,自筹37万元),实施“云南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示范工程”、“安康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模式Ⅱ的学校10所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县”项目工程学校57所。通过一系列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村完小以上学校联通了中国远程教育卫星网,中心完小和初级中学接通了互联网,现代远程教育基本覆盖所有学校,使元谋县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提前近10年;二是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全县共投入近500万元,为农村中小学采购1 000台计算机。目前,小学有计算机528台,38所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占67.9%,开设信息技术课学校的人机比达31∶1;全县初级中学有计算机474台,12所学校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开设信息技术课学校的人机比为20∶1。

二、见成效

(一)办学条件大幅改善。集中办学,高度整合了教育资源。集中使用资金进行学校建设,不仅节约了建设资金,而且加速了改善办学条件的进程,在短期内大幅改善了办学条件,改变了以往农村中小学规模小、布点多、条件差、效益低,投入相对分散,资金浪费,办学条件改善难以到位的局面。四川会理“8・30”地震后,撤并21个校点集中新建的江边小学,投入1 380万元,建成了设计合理、设施齐备、功能齐全,学生舒适、家长满意的新学校。集中办学后,标准运动场、篮球场、教学楼、宿舍楼、学生食堂、实验室、音乐室、报告厅、微机室等已全部配置完善。各种教育资源的充分整合利用,提高了使用效益。

(二)办学效益日益凸现。集中办学,优化了师资结构,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实行集中办学,减少了管理层级,降低了教育成本,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便于开展教师业务培训,使农村小学教师走出“万金油”的角色。如江边小学,集中前的一师一校点大部分为二级复式教学,并实行隔年招生的办法,最多的曾出现四级复式教学。8所完小中除中心完小外,其他的完小也只有六七名教师,每位教师要负责一个年级的所有教学和管理工作。“民转公”教师和代课教师大部分第一学历仅是初中毕业,有的甚至没有经过专业的上岗培训。集中前,全乡共有60个班,现在仅有21个教学班,且学校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信息技术、英语课都已实现了专任教师授课,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集中前江边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考核在全县山区片排名已连续多年倒数,集中第一年,江边小学一年级综合成绩跃居全县山区片第一,2010至2011学年,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考核在全县山区片乡镇中已上升至第三名。

(三)办学特色逐步显现。全县累计创建省一级学校4所、二级学校22所,创建省州县文明单位33个、文明学校68所,创建省州绿色学校24所。以青少年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元马小学、以勤工俭学为特色的阿郎小学、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特色的能禹小学、以传承当地优秀文化为特色的星火中学、以发扬民族文化为特色的凉山小学、以素质教育为特色的老城小学、以寄宿管理为特色的黄瓜园小学、以集中办学模式为特色的江边小学、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为特色的元马镇中学等一批“三优”学校正在形成。

(四)两基成果巩固逐年提升。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普九”巩固提高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全县广大干部、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全县的“两基”得到了巩固提高,2010年,小学入学率99.93%,辍学率0.83%,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93%,文盲率为零;初中毛入学率达118.46%以上,辍学率0.66%,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8.59%;7至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3.4%,15至24周岁人口非文盲率为100%,其他“普九”指标也稳中有升。

(五)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稳步推进。随着全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的合理配置和流动,学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逐年提升,群众对教育满意度逐步提高,城乡之间教育差距逐步缩小,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逐步显现。

三、经验和启示

(一)一定要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相信群众的觉悟,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是做好工作的基础。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栏等媒体,采取召开会议、举办座谈会多种方式,广泛宣传规模化、特色化办学的优势,深入细致地宣传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认同度。要认真履行教育职能,进村入户,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提前征求学生家长意见,认真解答疑问,争取理解和支持。要做好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工作,争取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在实施布局调整前,以适当的方式将调整方案向社会通报和公示,为布局结构调整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一定要合理规划、科学决策。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事关千家万户的利益,不仅要考虑社会效益,而且要充分考虑群众、家长、学生的利益和承受能力,只有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的规划和决策。才能避免不切实际的轻率决策,造成盲目撤并。

(三)一定要先忧后顾,确保稳定。一定要解决好在集中办学中群众最为担心的事。要加大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名额和金额,确保学生在校基本生活费,减少家庭经济负担。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降低伙食成本,提高生活质量。要重视和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要科学安排教学作息时间,减少家长接送子女上下学的次数。要加强寄宿学生管理,培养寄宿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寄宿学生生活自理能力。

(四)一定要先建后撤,稳步推进。要充分考虑撤并后所需的师资、校舍,要坚持做好接收学校办学条件的建设工作,避免盲目撤并,造成社会不稳定。

(五)一定要鼓励社会关注,与社会共谋发展。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村教育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一定要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支持、参与学校的建设。

上一篇:牟定实施“三名”工程让学生享受有质量的教育 下一篇:初中化学教学中环保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