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时间:2022-08-27 01:24:40

中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 要:供应链金融是指借由核心企业良好的商业信誉、强大的履约能力给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是组合关联授信一种形式。企业的财务指标不再是授信企业的考量重点,供应链金融更关注贸易行为本身,强调贸易自偿性。在解释供应链金融含义的基础上,分析现行金融授信体系、物流企业服务、其他市场配套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授信主体;市场配套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7-0098-03

引言

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政策推动,近年来中国的物流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相关统计,中国2013年社会物流总额达197.8万亿,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0.2万亿元,同比增长9.3%。物流业的增加值为3.9万亿元,同比增长8.5%,占GDP的6.8%[1]。相较于物流总额和增长速度的高企,物流企业普遍利润低下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现代商务是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协调共同运作的结果。作为世界全球四大快递企业之一的UPS,2002年就正式成立了供应链解决方案公司,而供应链金融是其一项战略服务项目,是企业新的利润源。本文就供应链金融在中国发展中的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剖析。

一、供应链金融的释义

供应链是指商品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前各相关者的连接或业务的衔接,业务围绕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中包含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等都是相对独立运作的个体[2]。

以供应商为例,为按时按质给制造商提供订单产品,需要进行原材料的采购、对原材料加工生产、产成品销售。企业一方面急需资金进行原材料的采购投入生产,另一方面产成品的销售回款往往有较长的账期,配套企业实力有限,往往与核心企业的议价空间有限,饱受现金流的困扰。核心企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自身信用评级不够,缺乏可抵押的资产,融资能力较弱。供应链金融便是借助于核心企业良好的信誉、强大的履约能力帮助中小企业进行融资。供应商拿到核心企业的订单后,便可凭订单向授信企业申请贷款。授信企业在考查企业自身经营能力,核心企业的履约能力等决定是否进行贷款,改变了过去专注于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将考点放在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上,强调贸易自偿性[3]。

供应链融资为组合关联授信,面对供应链全过程,关注各个节点运行状况,凭借核心企业强大的履约能力[4],寻找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等不同主体的融资机会,利用各种金融产品,组织、协调,保证整个供应链的低成本、高效率运行,从而达到提高整条供应链竞争力的目的。

二、供应链金融在中国发展的现状分析

根据UPS的《亚洲商业监察》报告中显示,中国23%以上的企业饱受资金流的困扰,而另一方面,有十几万亿元的存货、应收账款的资源闲置。如果能盘活这部分的存量资本,便可很大程度上帮助广大中小企业摆脱贷款难的困境。 自从中储1999年在无锡开展第一笔仓单质押业务,供应链金融业务在中国已走过十多个年头,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同时也面临这不少问题:

(一)授信主体多元化,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仍然高企

1.授信主体一:银行。银行擅长管理资金,而物流企业具备信息优势,因此银行、物流企业、借方企业三方形式在业务开展中最为常见。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贷款的发放形式有两种:(1)借方企业与仓储企业签订仓储合同[5]。(2)根据物流企业信誉、资金实力、经营状况等,由物流企业提供担保,向其提供一定的信用额度,由物流企业根据掌握的资料,决定贷款的发放对象和金额[6]。 由于物流企业对借方产品的出入库情况、销售量、价格变动、行业信息等掌握的更全面、更清晰,因此第二种形式可以帮助银行挑选优质客户,拓展业务范围,降低贷款风险。

2.授信主体二:物流企业。这类企业也称为物流金融公司,UPS是典型的例子。旗下除了货运、包裹递送、运输、清关等传统业务外,公司还通过UPS Capital金融平台为客户多种增值服务,包括小额业务贷款、货到付款、保险服务、商业金融、信用卡服务等。由于美国允许混业经营,UPS在2001年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将其改造成UPS金融部门,实现了物流与金融集成,为其服务的开展扫清了障碍。

3.授信主体三:网贷企业。近年来,网贷企业进入传统银行领域的脚步加快。网贷具有门槛低、审批快、手续简便的特点,其面对的客户大都为小微企业。网贷企业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纯贷款公司,在中国,由于没有完整的企业经营数据,因此对于这类公司而言,征信信息的获取是个难题。另一类企业源于电商企业,如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其客户多是阿里巴巴、淘宝、天猫的网点经营户。

以上三个授信主体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金融产品的差异化补充,银行在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至少为6个月)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对于小微企业小额度、短期限的贷款往往不感兴趣。而类金融物流企业和网贷企业的服务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缺。但由于银行长期的垄断地位,其在发放贷款总量上仍占据绝对地位。尽管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

(二)物流服务内容日益丰富,但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参与物流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企业,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1.传统的物流仓储企业。这类企业普遍面临利润低下的问题,仅2012年为例,仓储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3%,远低于物流企业平均利润率7.3%[2]。存货质押业务是最常见的开展形式,银行需要仓库存放质押货物,自身不具备、也没有能力来跟踪监管货物。在专业分工细致化的大趋势下,一些资金实力雄厚、内部管理相对完、信用良好的物流企业便承担了货物监管的职能。

2.一站式物流供应链管理企业。即针对供应链需求,为客户提供除其核心业务以外其余供应链管理服务,如采购、产品营销支持、进出口通关、供应链服务管理、供应链结算配套服务、供应链信息系统等一系列、全方位的服务。这类企业普遍轻资产,资产负债率高,辅助的仓储以及运输业务等皆采取外包形式,全程供应链管理将资金流封闭在供应链中进行运转,保证了资金的安全性,形成资产池。

一站式供应链服务商则是在其提供的一站式服务的供应链各个节点寻找机会,如在采购环节中,帮助客户垫付部分货款,解决客户短期融资的需求,销售环节中,承担代收货款,取得全部货款,按照约定时间将货款交还给客户,利用时间差获得一笔不菲的货款差额,实现了资金的滚动使用。以怡亚通为例,其主营业务范围主要包括生产服务供应链平台、流通消费供应链平台、产品整合虚拟生产供应链平台、供应链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内嵌于公司各项业务中,实现公司业务的顺利健康运转。

(三)评估、征信等配套体系未能匹配,限制物流金融业务升级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型企业可通过股票、企业债券的发行等满足自身的融资需求。详细、公开、透明的征信体系的建立使贷款发放企业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专业具有公信力的评估机构,保险体系等的建立贷款发放的基础。

在中国,融资难、抵押难、担保难是大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局,存在的问题有:

1.很多中小企业经济实力较弱,固定资产少,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管理水平低,报表账册不全,内部制度不严,银行很难通过公开渠道方便获取其的真实的经营历史业绩,很难迅速准确地判断企业真实的信用水平,需要银行通过在税务部门、商圈(行业)客户、水电量上进行信息的交叉验证,需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2.从质押品种来看,企业存货质押仍占有绝对的比重。一方面从对于股票、国债、承兑汇票等企业更倾向于进行变现,另一方面对于专利权、著作权、商标使用权等评估缺乏有公信力的专业评估公司[7~8],银行懂资金管理但无法对专利权、著作权、商标使用权等作准确的估值,一旦企业经营中出现问题,银行缺少质押品的处理渠道,变现难度大,处置风险大。

3.中国动产抵押、权利质押登记中存在的登记信息分散、登记信息查询不便、登记公示效力差等问题,根据中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中国动产抵押、权利质押的登记机关近20个,如企业设备、原材料、产品或半成品等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船舶、航空器、机动车等在有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而应收账款质押在信贷征信机构登记等。这种登记公示效力差,很难起到登记公示在预防物权冲突、降低交易风险方面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变缓,企业信用状况急剧恶化。根据银监会的《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显示:截至2013年末,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升至1%。银行经营强调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其中,安全性排在首位,配套体系的建立必不可少。

三、对策建议

(一)放开准入渠道,助推金融市场分层

据相关统计,2013年国内银行业的利润80%以上来自于存贷利差收入,只有不到20%来自于投资收益和手续费收入。面对有限的资金信贷额度,相同条件的中小企业只能通过提高自身的贷款利率来提高竞争优势以获得贷款。巨额的存贷利差收入使银行失去金融产品的创新动力,资金的使用对提升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效果不明显。现今市场,旧有的金融体系受到了民间资本前所未有的冲击。

中小企业资金链危机和融资瓶颈刺激了民间资本兴办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体系的建立。如阿里小贷款,据阿里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其小微企业客户已超过20万家,它们全年平均占用资金时长为123天,实际付出的年化利率成本仅6.7%,比传统商业银行的平均融资成本至少低了2~3个百分点,无担保情况甚至达到是前者的两倍。前端分析为贷款者进行信用评级,其中经营年限、交易状况、商业纠纷是评价的关键点,中端支付宝控制支付系统,后端通过信用黑名单、阻止交易等,让失信者付出代价。中小微企业贷款一向是银行风险高发区。据银监局的统计,中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贷款比率达到2%。而阿里小贷的贷款不良率在1%以内,远低于平均水平。

2014年3月,由银监会牵头推进的民营银行试点工作有了进展,10家民营资本参加了5家民营银行的试点工作。这些企业立足于某个行业领域或者某区域,对于贷款对象的盈利模式,经营状况,资金实力有更深入的了解,贷款也更具针对性,安全边际也更高。阿里巴巴提出的小额小贷和腾讯提出的大额小贷都是基于其核心交易平台与可靠的数据分析,对数据、技术的依赖大于人工依赖。

民间资本的进入丰富了金融市场层次,产品和业务也更加多元化,通过增加金融供给,使利率真正反映资金价格,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达到资金的优化配置。

(二)扩展物流企业服务范围,提高企业服务水平

根据中国现行《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标准》(2005年颁布)[9],物流企业可分为三类:运输型企业、仓储型企业和综合型企业。物流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由过去的提供仓储、运输等基础服务转而向贸易、金融、采购等服务延伸,综合型物流企业已成市场主导。

从国外先进企业发展经验来看,综合型确是物流企业的发展方向。以UPS为例,其业务主要包括国际快递、国内快递、运输和供应链管理。强大的运输力量、高度整合的网络设施资源、先进的信息技术是开展业务的基础。据统计UPS在全球范围内有2 700个营运设施,10 300辆配送车辆,73 500投递点,395 000个雇员[10],给它带来丰厚利润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保障供应链物流的配套产品。UPS发展模式给中国现阶段的物流发展提供了两点借鉴:

1.运输、仓储、配送等服务是物流企业应夯实的基础。供应链金融、高度定制化、行业精细物流等立足于基础服务之上。国内不少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以提供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的怡亚通为例,过去运输、仓储环节多为外包,近年来也加大了供应链基地的建设,在重要的区域、城市建立自己的网点。目前,已建成上海金桥、大连供应链基地,深圳、长沙、上海洋山等供应链基地也正在建设中,总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11]。

2.服务应更加深入、细致化。以质押监管为例,多数企业的服务仍集中于质押货物的储存保养,企业所得利润有限。事实上物流企业掌握大量行业动态交易信息,如商品每天的到货量、出货量、销售量、销售金额,可以协助放贷企业判断借方企业的经营状况,推荐合适的客户,提供质押商品的历史价值资料,监控质押商品的存放状态和价值变动情况,一旦货品提货数量或者价格低于预定值,及时向放贷企业预警,降低贷款风险。

(三)加快物流金融配套体系建设,促进供应链金融持续健康发展

供应链金融涉及范围很广,涵盖银行、保险、评估、核心企业、成员企业等,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主要在于链条的稳定性,一方面成员企业是否能够完成核心企业订单或者销售任务,另一方面核心企业是否有强大的履约能力,确保供应链资金的安全,企业的经营业绩是关键。然而银行为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往往要求成员企业通过提供担保、房产抵押、股权质押等方式实现信用增级,达到银行贷款发放条件。就现行态势,配套系统仍需加强建设:

1.加快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档案,扩大信用信息征集范围,注重数据的时效性。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标准和评价方法,完善升级机制,督促企业长期按照标准、诚信经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的惩戒机制。

2.培养、规范一批具有公信力的评估机构,扩大质押范围。成员企业提供的质押品如专有设备、专利权,商标使用权等,银行很难认可,主要原因在于权威评估机构匮乏,评估结果缺乏公信力,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则,无法对相关质押品做出客观的价值判定。规范评估管理,加快法制化进程势在必行。

3.建立统一的登记信息公开制度,增加登记信息的透明度。建立全国集中统一的动产抵押、权利质押登记信息公开制度,推动动产和权利融资业务发展、避免重复质押、降低业务风险。实现方便、便捷信息的查询,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电子登记系统模式,搭建全国统一的登记信息公开平台。

结语

供应链金融通过对核心客户的信用联结,满足供应链上的供应商、经销商、零售商、终端用户不同的融资需求,通过给配套企业注入资金,激活了整条供应链的运转。供应链金融业务虽在中国开展时间不长,但发展迅猛。相信随着金融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配套机制的逐步建立,物流企业服务能力的快速提升,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必将进入高速发展期,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一个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改委.2013年全国物流运行保持平稳[EB/OL].,2014.

[2]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联合.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报告(物流业)[EB/OL].http://www.

.cn/lhhkx/201312/28/270643.shtml,2013.

[3] 立金银行培训中心.供应链融资、货权融资培训[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12-36.

[4] 立金银行培训中心.中小企业授信方案培训[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1-9.

[5] 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1):1-13.

[6] 于萍,徐渝,冯耕中.物流金融业务的创新[J].统计与决策,2008,(13):173-177.

[7] 冯耕中.物流金融业务创新分析[J].预测,2007,(1):49-55.

[8] 冯耕中.物流与金融的融合创新[J].中国邮政,2008,(1):13.

[9]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Z].2005:3-6.

[10] 2013年UPS年报[EB/OL].UPS官网,http://.

[11] 2012年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年报[EB/OL].巨潮资讯网,http://.cn/.

上一篇:无土栽培管理技术精讲系列(二)茄子无土栽培精... 下一篇:时事概览 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