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牌供应链污染大曝光 灾难还是契机?

时间:2022-08-27 09:44:30

纺织品牌供应链污染大曝光 灾难还是契机?

这是一个新闻会,面向的是近百家新闻媒体,其传播的速度非常迅速。

4月9日,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达尔问、环友科技、南京绿石等5家环保组织联合讯绿色频道在京共同了《为时尚清污――绿色选择纺织品牌供应链污染》调研报告,指出一批大型纺织品牌和服装零售商的在华供应链存在严重环境违规,对中国的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环保组织呼吁大型品牌能够与政府和公众组织合作,共同推动纺织产业的节能减排。

报告直接将调研的48家品牌企业名称公诸于众。当调研机构通过调研指出品牌企业供应链存在违规污染情况后,品牌企业表现出非常大的不同。此次会明确描述了这些品牌企业的不同表现。

这样一份报告对于中国纺织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不仅是指公众对于48家品牌消费的影响,更体现在对纺织品牌前端的影响。简单说,它可能导致很多依靠订单的印染企业消失。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品牌企业对供应链企业展开深度调查,进行深度整改后依然不能达标的企业,品牌当然会考虑更换订单企业,而且他们此举具有非常大的可操作性――毕竟目前中国纺织产业的加工能力是过剩的。

进行调研的机构已经认识到了此举对于纺织行业的影响。在新闻会的现场提问中,有记者开玩笑说,调研人员应该雇保镖,因为接下来的调研会充满危险。调研机构的相关负责人也回应说他们在调研中将非常谨慎。

主办方强调,其调研报告的目的是为纺织行业的清污行动提供动力,并且一再说明,中国纺织行业污染治理不缺资金、不缺技术,就是缺少动力。但此举对于纺织行业的负面影响仍然不可低估。目前,中国纺织行业整体处于低迷状态,纺织服装的出口增速依然出现下滑,内销拓展也没有取得明显效果,这一行动显然是在其压力最大的时刻又加上了一块砖头,甚至给部分企业带来致命打击。

切中的是要害

NGO对于一个行业的调查如果仅仅是一个面上的污染调查并没有多大意义,事实上,这两年,从中央到地方,中国的环境污染治理已经被纳入了日程。无论是在固定资产投资审核,还是在企业上市申请中,都实行的是环境污染一票否决制。

问题的关键是本次调查的切入点是品牌产业链。品牌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又对其前端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展开品牌产业链污染调查要比别的调查更有影响力。当然,这些问题的前提是纺织行业对于环境的污染确实存在。

调查显示,中国纺织业的纤维加工量约占世界一半,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的34%。纺织业“世界工厂”的地位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中国制造的价廉物美的时尚服装也装点了世界。然而,纺织业每年产生的近25亿吨废水和其他污染物,却污染了河流、湖泊、天空、海洋,甚至土壤和地下水。

调研中环保组织发现,中国的纺织业排污量大,用水效率低下。其中印染废水的排放量占整个纺织业废水排放总量的80%,成分复杂,可能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同时,纺织业在循环用水方面远远落后于多数其他产业,造成用水效率极低。

调研显示,大量纺织企业存在环境违规记录,不能做到稳定达标排放。仅在中国污染地图数据库中收录的纺织企业就超过6000家,其中部分企业因私设暗管、污水直排、不正常使用污水处理设施、超标超总量排放污染物等,受到处罚或被限期治理。而这些企业中,不乏大型国际、国内品牌的供应商。

纺织行业是中国最大的水污染源之一。其废水排放强度高,重复用水率很低。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球市场比例达30%以上 ,纺织行业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纺织行业废水中染整废水约占80%,化纤生产废水约占12%,另外8%是其他纺织废水(2004 年行业估算数据)。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和福建5 省的染整废水总量约占全国染整废水排放总量的90%。

但是,水污染的罪魁祸首显然不是纺织。即使在工业废水排放领域,其中的大头也不是纺织。之所以选择纺织作为切入点,大概是看中了纺织中的供应链的特殊性。纺织行业是完全竞争性行业,品牌对于前端企业的影响力巨大。“品牌企业非常重视自己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揭示其产业链存在污染,品牌企业对于产业链前端企业污染改造的推力很大,而纺织污染治理缺少的恰恰是这种动力。”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

品牌反应有差别

据调查者介绍,他们的调研方法是:初步梳理出超标违规的纺织产品制造商与知名品牌间的供货关系后,环保组织于2012年3月22日、26日和29日向46家企业的CEO发出信件。接下来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品牌企业对于提示信的反应非常不一样。

提示信发出后,部分品牌已经作出了答复。其中耐克、溢达、沃尔玛、H&M、Levi's、阿迪达斯、Burberry等已经开始采取积极行动,进行查询并推动解决。部分品牌除了对环保组织信中提到的具体问题作出回复外,还对中国环境保护工作和环保组织的参与表达了支持。

耐克在回复中写道:“作为绿色选择联盟的长期成员,我们(耐克公司)支持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相关中国环保组织推动中国企业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工作。”“耐克公司不仅仅自己在使用IPE所收集的公共信息数据库,还要求在华供应链伙伴关注自己的环境行为,在需要的情况下,还要求公布整改计划。”

Levi's公司在回复中写道:“我们相信,该数据库是一个有用的工具,以确定我们中国供应商的合规情况。它揭示了行业内存在的问题,并有助于将注意力集中在亟须整治和参与的供应商上。”

阿迪达斯写道:“我们欢迎近年来绿色选择联盟在促进中国企业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努力,也赞扬IPE在推动关于污染和环境违法信息公开方面所起到的领导力的作用。”“如果供应商违反法律,包括环境和污染控制法规,我们要求供应商采取纠正措施。如果违法行为不能得到整改,我们会写警告信进行跟进,该情况(在最坏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终止业务关系。”

而C&A、Tesco、Gap、李宁、Target、Next、Uniqlo等品牌,之前虽然未有过交流,但此次依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展沟通,并有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深度调研供应商违规情况,考虑建立供应商检索体系,也值得肯定。

但是,在48个品牌中,依然有32家没有作出答复。这其中既包括Marks & Spencer、Esprit、Calvin Klein、Armani、家乐福等国际品牌,也包括361˚、安踏、雅戈尔等国内知名品牌。调研机构对于未回复企业也作了某些正面的推断,他们说:“诚然,品牌未能回应也可能是缘于客观因素,例如回复时间有限、内部信息传递流程多、语言和供应商名称的迷惑。”

在对于品牌的评价中,调研机构对于ZARA的评价最差。报告说:“一些品牌(ZARA)未予回应,是由于其对社会监督的抵触。”

对于ZARA的差评缘于ZARA的回信。调研机构看到ZARA的部分疑似供应商存在环境违规问题,包括被当地群众投诉,部分生产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被评为当地典型环境违法案件之一,以及因清理废水池事故导致多人伤亡等。此番发信之后,调研机构收到了来自ZARA的回复,其中写道:“很遗憾我们不能回答来自学校、大学和专业人士等个体对于我们业务模式问题的回应。”

调研机构认为,“显然,ZARA的部分疑似供应商存在的问题是严重的。”同时,他们还认为ZARA违背了其公开承诺。因为ZARA作为全球最大的时装零售公司之一,在其网站宣称“真诚地与广泛的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建立联系;持续地与前面提到的利益相关方和社会组织进行对话;最后,整体业务活动要透明性,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要透明。”调研机构呼吁ZARA停止以“业务模式”为借口,尽快对环保组织的质疑作出回应,推动其供应链解决污染问题。

对于ZARA的反应是否是因为其对社会监督的抵触,笔者不下定论。因为中间是否存在误会我们也不能得知。列举这些,笔者的目的仅仅是展示一下调研情况,至于其中的对错判断则由读者来作出。

是契机的几率有多大

对于这样一份报告,对于公众来说,可能会对其品牌消费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可能发生的,不好量化的。对于一部分品牌企业来说,有可能推动他们更加关注其供应链的环保问题,并有可能采取一些措施推动其前端产业链的污染治理。而对于印染企业来说,有些影响是立竿见影的。因为他们非常可能因此而失去订单。这种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印染企业来说是非常棘手的。

首先是印染企业的污染治理在技术上并没有完全成熟。发达国家的纺织业污染治理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但也不能说从根本上解决了这项难题。

面对一个没有现成解决方案的难题,印染企业显然非常困难。但调查方的一位负责人马军认为,这种活动恰恰为推动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动力。“当他们发现造成环境污染而生产的产品无法卖出时,环境污染的成本已经超过了企业的承受极限,置之死地而后生,接下来他们才会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创新。既然利益可以驱动他们进行技术创新,那么生死存亡的威胁更加可以驱动他们进行环保方面的创新。”

暂时或许是一个灾难,未来或许是一个契机

纺织产业链环保确实是一个趋势。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污染困境需要多方参与解决。政府必须加强监管,公众需要予以更多关注,同时从中国纺织工厂采购商品的零售商和品牌商也需要采取行动,从确保供应商遵守环境法规开始,进而为供应商创造商业激励,鼓励他们不断改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能源的消耗和有毒化学品的使用。跨国买家不应利用监管漏洞,从中国工厂购买廉价但缺乏可持续性的产品。

近年来,基于对社会责任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和品牌商认为,辨识其供应链中的相关工厂,并以遵守环境法律法规作为与工厂进行商业交易的一个必须条件是极其重要的。

回应利益方的诉求,部分大型品牌已经开始与环保组织合作,利用公开信息和参与机制,推动供应链的节能减排。在这个过程中,行业的洗牌是必然的,阵痛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是谁又能说这种洗牌和阵痛不能换来纺织行业更加健康和绿色的未来呢?

(说明:本稿件多数内容引用了《为时尚清污―― 绿色选择纺织品牌供应链污染》调研报告。笔者参与了4月9日在京举办的会。)

上一篇:对话:2011纺织服装行业运行数据解读 下一篇:我国纺织业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