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动力学理论下的初一班级建设实践

时间:2022-08-27 08:52:22

团体动力学理论下的初一班级建设实践

初中一年级是初中起始年级,从班级管理的角度而言,班级建设无疑是初中阶段最为重要的一步。近年来,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在教育界应用越来越广泛,团体辅导也广泛地运用在学校教育当中。人的成长离不开团体生活,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班级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校园的团体辅导当中也引入了“团体动力”的概念。“团体动力”(Group Dynamics)即人类的行为经常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所产生的运作与结果。笔者在初一班级建设中有意识地渗透团体动力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团体辅导形成有效的班级管理,在有效的班级管理当中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在徐西森编著的《团体动力与团体辅导》提到团体动力与班级经营的关系,班级经营就是一种由教师或教学这于班级情境中,利用各种相关资源,以有效的策略,对学生实施适宜的处置,借以激发学生有效学习,达成教育目标的措施。

新生来到新的环境,都想给老师同学留下全新的印象,特别是小学期间表现不尽人意的学生,他们都希望得到关注和肯定。团体动力学中提出教师的管理行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1)教师应该树立自己的教育哲学;(2)尊重学生,体认“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真义;(3)了解学生的基本资料,充分掌握学生的需求、能力和兴趣;(4)运用学生的同侪动力去经营班级自治;(5)善用教师本身的各种权利;(6)满足师生互助服务与实现自我成就的动机;(7)强调外在美和内在美并重的班级气氛;(8)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且运用辅导技巧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9)提供动静有度、行动与思考并重的班级活动,发挥正向动力,改善学生负向行为,进而培养学生的自治、自制能力。

一、班级目标和体制的确立

在初一新生入学第一天,笔者强调了两点:(1)班级需要有共同的理想,创立本班CEO班级的概念:C-Cooperative合作,E-Excellent优秀,O-Original创新;(2)班主任是班上的一份子,与大家共同进退。这两方面的工作非常及时也非常成功,很多家长反映这种理念使学生更有归属感,很早就接受了班级理念。另外,笔者确立了班级五大纪律:恪守时,凡事预早五分钟;要迅速,做事高效不拖拉;讲卫生,人离位置没垃圾;有礼貌,遇见师长要问好;学尊重,老师说话绝对静。用简明的言语树立教师的教育哲学,新生对于中学良好的行为准则有了正向的输入。

班级的管理体制在军训过后应该继续细化,尽早确立班委开展各项常规,定期进行班委和科代表的选举,并尽可能将班级工作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笔者在初一上学期对常规工作管理的建立,并选举了三位班长、七位班委和五位常任劳委,日常管理通过值日班长、值日班委和值日劳委实现。下学期增加两名副班长,形成了班长每周轮流管理班级的制度。班级制度的完善需要通过全班的民主调查和班委会的及时沟通,例如笔者所带的2010级初一3班在各项常规评比中表现优秀主要就是学生共同目标明确和班级制度不断完善的结果。下面的图表是班委在讨论后制定出来的班级体制。

初一班主任工作的另一方面就是常规制度的建立,前两个月应该把精力放在劳动值日和作业常规方面。如以下的值日安排模式(略)。

至于作业常规的制度落实,笔者主要从学习委员、科代表和小组长几个方面培训。在作业制度稳固之前,教师有一段时间必须跟进学习委员、科代表和小组长的工作,及时了解作业情况并严格要求作业的数量,并且对于迟交缺交作业的学生给予警示性的处理。

心理学上的“破窗效应”很容易体现在这两方面的工作,只要出现了一个漏洞不处理,此后便会出现越来越多漏洞,一发不可收拾。笔者所带的2010级初一3班正是因为重视这两方面的问题,所以在整个初一学年卫生情况和作业情况都位于年级前列。

二、班干部培养

班干部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在开学初起班主任就必须“慧眼识英雄”,先观察班上敢于表现、有正气的学生,并邀请其担任临时班长;对于默默无闻但是细心也愿意做后勤工作的学生,鼓励他们担任劳动委员或生活委员的职务。选定临时班干部后,教师必须坚持跟进培训,及时指出不当之处。经过磨合,教师可以考虑通过民主选举重选班委和班干部,发掘更多的“贤能”,使班干部结构达到最优化,建立起得力的班干部团体,并逐渐在活动中让核心的班干部如班长、文娱委员等,轮流参与活动的组织和策划。举个例子,笔者按照初一下学期的活动(义卖、英语表演、学校值周班、退队入团活动)分别安排了不同的班长做总负责人,写好计划,其他班长和班干则配合其工作。笔者发现他们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成长,他们的总结都谈到了这种锻炼带来的挑战和成就感。与此同时,班长之间的合作促进了良性竞争,几位班长形成了独具个人风格的班级总结,对于班级管理主动提出建议,笔者非常欣喜地发现班长们对于班级事务能够积极地思考并改善。

三、班级正确舆论的树立

1. 注重学生人格发展

初中对于学生人格完善起关键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笔者注重营造集体融洽的氛围,张贴生日榜、让学生设计班徽、评选出班歌、考试前的寄语等等。只有身处温暖的集体,学生才能健康地成长,所以笔者特别强调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2. 班级理念的渗透

为了使CEO的概念更深刻,笔者开展了“建设CEO班”的系列班会课,尝试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活动包括:写下“对自己负责”的倡议、填写行为习惯登记表、签署同伴合作协议、评选受欢迎的男女生形象等等。借此班主任既可了解学生想法也充分展示了民主一面,通过公开展示的方式,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也会进行约束。

评优制度的建立实质就是让学生提高竞争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定期反馈学生的行为规范结果可以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笔者建立固定进行班级评优的制度,推选班级之星和民主投票,对德育、学习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奖励,例如发奖状,树立起学生榜样,表彰尽量顾及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

四、鼓励小组合作与科学分析学业数据

1. 通过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竞争意识

初一第一次期中考后,可以考虑形成学习小组,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笔者每次大考前与学生订立个人目标及学习小组目标,如果达到个人目标的学生可以得到小奖状,进步明显的学生可以自己挑选同桌,这个举措得到全班学生的支持,学习小组大多数都会采取合作战略,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

班主任在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该起主导作用,笔者在初一阶段会在大考两周前制定日程表让学生自己填写并由班主任抽查,培养学生个人计划的能力;同时收集各科老师考前的建议和优秀学生代表的建议,在班会课上与学生进行分享。

2. 建立班级成绩数据库

笔者注重数据的分析,尽管数据库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比较繁琐,但到了初二、初三对于班主任的学法指导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对于班主任而言,熟练掌握Office软件应用是很有好处的,特别是邮件合并、简单的统计公式等。清楚了本班各层次的人数分布和趋势后,班主任就可以根据尖子生、临界生、晚熟生情况,调整工作重心,对于学生小规模的团体辅导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此类的分析还可以细化到各科、甚至是全年级的优秀率、及格率对比分析。

五、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亲师关系

1. 走近学生,做学生喜欢的班主任

有次参加心理培训的时候,导师提及一个教育原则,当你要批评一名学生的时候,先真心表扬他三个优点,再提及一个缺点。对于学生的教育,特别是问题学生的教育,先走近他们内心、和他们交朋友,再约束行为。笔者的两届初一学生当中都有家庭困难、单亲家庭或性格偏激的学生,家庭的价值观或父母对他们的忽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有一名男生家庭环境很差,母亲沉迷麻将赌博,父亲经常不在家,他身上已经显露一些社会风气。有一次处理他的错误时,笔者情真意切地表达出对他前途的担忧,他许下承诺,决不误入歧途。如今他已经工作,但他告诉笔者不会忘记承诺。客观条件不能改变,所以班主任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持有包容、肯定的态度,也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取一种信仰。

2. 班主任和家长的合作关系

友好合作是亲师沟通的基础,在教育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亲师都要关注问题向导的教育路线:聚焦问题—找寻形成问题的原因—打破恶性循环的链条—重建良性循环模式—解决问题。(倪京凤,2010)

笔者认为在班主任工作当中有很多问题源自家庭教育,过分溺爱或关爱缺失都极易引发学生问题,所以在处理问题过程中首先要明确问题的根源,正向关注潜在或已经出现问题的学生。正向关注就是关注身边人的正向资源,关注问题所具有的正向功能,关注改变,关注例外,如果家庭没有适合的正向资源,班主任可以直接在学生身上寻求。在与配合工作的家长沟通时,班主任要注意多向家长展示班级优势和学生个人情况,有些家长属于专业技术人员,班主任甚至可以邀请其参加甚至是主持班级活动,或是在家长会上邀请其发言,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这也是家长间同伴互助的表现。

班主任的工作每年都会出现新的情况,不可一概而论。但作为班级的管理者而言,班主任应该指引班级发展的方向和策略,如果在初一年级及时建立起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和形成较强的班级凝聚力,采取有效可行的方式,激发学生和家长的团体合作性,那么,初二、初三的班级管理会更加顺利。

上一篇:论相声表演的艺术特质 下一篇:运用“主问题”创设文言文教学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