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浅析

时间:2022-08-27 07:42:24

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浅析

摘要:关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必须要学以致用.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才能发挥物理教学的根本作用.本文就是针对死记硬背的传统物理学习方法,提出合理意见,倡导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关键词:初中物理;习题;教学

在日常的物理教学工作中优化选题,通过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运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所遇见的物理现象.至此,在开发大脑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解题思路以及对日常课堂知识的巩固.将习题设计贯穿于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以探索全新的习题教学方法和题海教学经验.

一、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

1.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学习重在定律的理解与公式的运用.教师通过习题设计来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必须以理论联系实际来促使学生对物理知识与公式的理解与启发.利用课堂情境研究来创设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题训练来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并引出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作为学生的趣味性习题素材.譬如在讲述速度公式时所编写的一道题.举例教师与学校之间的距离为3 km,若是以骑车作为交通工具,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5 m/s,如果教师自7∶30出发是否能赶上7∶35的早读课.学生根据速度公式推算出教师会迟到.借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解题兴趣.教师亦可出题,若是教师务必要赶上7∶35的早读课应该在几时出发.这样灵活的出题模式可以将课堂知识生动化和形象化,更为学生所理解和熟记.

2.注意一题多解

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一题多解即指以多种角度和方法来解答题目,获得解决问题的多思维方式,进而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它对培养学生独立的解题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有促进作用,而且还可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加深对物理定律与公式以及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有效提高学生在听讲和解题时的应变能力以及拓展学生在面对例题和难题时的发散思维.譬如这道密度应用的练习题.如果实验室要买酒精4 kg,那么容器的容积为4.5 L,请问如此一来是否够装.结果显示,大量学生还是以传统的解题方法来答题,就是通过计算4 kg酒精的体积来作比较,并没有进行发散思维的尝试.于是为了使学生理解一题多解的含义,教师可将问题改为这个4.5 L的容器可以装多少kg的酒精,或改为如果用某种液体可正好装满此容器,而且测量其质量为4 kg,请问此液体的密度是多少.这些问题都可作为发散思维的训练来促进学生的解题思考能力.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课堂知识,促进知识的翻新与记忆,达到举一反三的复习效果.

3.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

一题多变即指将教材中的例题进行多形式演变,使学生在同一知识点的习题练习中得到充分引导,以多角度和多导向的解题思路来帮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点.譬如教师可将一列速度为15 m/s的火车全长为200 m,请计算它通过一座长为1.6 km钢桥所需的时间,改为这列通过钢桥的火车又以同速闯过一条150 s的隧道,请问这条隧道有多长,亦可改为已知A点到B点之间的距离,火车通过两地的速度,求达到目的地所用的时间等题目设计.以多变的例题来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再者促使学生熟记解题思路和知识运用.

二、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指点

物理知识属于理性公式和科学规律,所以内容并不好理解.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常出现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学生对知识点缺乏深刻理解,无法运用到解题中去.物理教师在授课时便要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其错误.譬如在研究用手拉起一个重为N的物体,这个物体在被匀速提起和吊在空中以及被匀速降下的时候,手对物体实施的拉力分别是多少.在这道题中很多学生总是以为上升的拉力要大于重力,所以物体才会被拉起,从而忽略了匀速二字.学生没有对知识点进行把握,只是在解题中依靠自己的解题经验蒙混过关,自以为匀速下降时手对物体的拉力小于重力.因而教师必须予以及时纠正,物体在受到平衡力作用时它只能匀速前进,此时的相互作用力是0.

2.引路

当然在解题过程中不可能只遇到例题类的简单题目,考试时也会遇到一些难题和怪题.此时便需要教师予以有效的引导.教学中可采用降低梯度和分设疑点的方法来令学生找到解题思路和知识套用.譬如,如果利用动滑轮将一个重为100 N的物体提到9 m高的屋顶上,所需的拉力为60 N,那么所用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对于这道机械效率的题目,教师可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解题方法,先算出总功再算有用功,最后再对套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这是一种逐步解题的思路,就是要在学生复习动滑轮理论知识和公式套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此类题目的解题经验.只有让学生理解了物体上升高度与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才能在今后遇到动滑轮知识点的考查题目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素质.

参考文献:

[1] 何燕君.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习题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

[2] 陈玉珍.初探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1(4).

[3] 涂万强,王敏.导出一堂极具活力的物理讲评课――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动量定理》教学导引[J].教育科学论坛,2010(6).

[4] 贾克志.探究式教学在物理习题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0(3).

[江苏省沭阳县怀文中学 (223600)]

上一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下一篇:浅析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