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诊断结果比较

时间:2022-08-26 09:10:05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诊断结果比较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采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结果。方法: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冠心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试验组的心电图检测阳性率64%,对照组的心电图检测阳性率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室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房性期前收缩成对,房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价值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简称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见于>40岁的中老年人,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随年龄增高而明显增高,目前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冠心病临床表现为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可能会导致多种心律失常,严重者甚至会引起死亡。虽然部分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但也可能会引发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目前主要的诊断手段是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AECG)能够长时间、无间断记录并分析人体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的心电图变化,与常规心电图相比,可在24h内连续记录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大大提高了对冠心病以及短暂心肌缺血患者的检出率,成为了临床上心血管领域中重要的检查诊断方法之一。

资料与方法

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冠心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38~63岁,平均(52.5±6.2岁);对照组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35~61岁,平均(51.7±7.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心率失常相关诊断标准,病程1.5~15年,平均(7.6±1.1)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择期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①试验组: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美高仪),患者均在安静状态下进行检查,取平卧位或坐位。采用12导联全息动态心电监护系统,对所有患者在记录前进行心电图记录,以便排除变化导致ST段改变而引起的误差,详细记录其活动日志、情绪状态及临床症状,并由专业的心电图技术人员进行编辑校正。②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福田),患者取平卧位,在安静状态下进行检查,确保记录的GCG基线平稳、无干扰、图像清晰。当同导联T波0.05mV时,诊断为缺血性ST-T改变。

心律失常诊断标准:①J点后60~80msST段下移1mm;②ST段改变持续1min;③再次发作需在前次ST段下移恢复到基线后至少1min,所有患者排除基线不稳等可能引起ST段下移的因素,ST段下移时无心绞痛发作。

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来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P

结果

两种诊断方法检出阳性率比较:动态心电图的诊断阳性率64%(32/50);常规心电图62%(3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检查结果比较:试验组患者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室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房性期前收缩成对,房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讨论

冠心病指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促使血管腔狭窄或者阻塞,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猝死。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绞痛、心梗、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常规心电图可记录患者短时间内的心电活动,获得有效信息,但难以发现心电图的动态变化。而动态心电图可反应患者的心脏功能情况,监测到日常活动中诱发的心肌缺血,若患者ST-T异常,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仪通过对患者的心脏进行24h内连续性监测,并结合心电图中ST段、心率等指征的变化,观察患者的心肌缺血程度、持续时间,探讨患者心肌缺血的发生规律,心肌缺血与猝死间的关系。

各种心律失常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血流量下降,频发室性早搏可使冠状动脉血流下降25%,房速下降35%,快速房颤下降40%。常规心电图由于受到检查时间的限制,不能长时间记录,有时仅检出个别早搏,掩盖了真实病情,导致对疾病诊断不足或错判。而动态心电图更能发现频发、成对、多源早搏、联律等多种心律失常,对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动态心电图能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变化,利于判断心肌供血情况,便于及时纠正、指导用药。

上一篇:脑卒中后痫性发作早期预测因素 下一篇:构建大众创业生态、营造万众创新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