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分型治疗肱骨外上髁炎80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12 07:21:59

针刀分型治疗肱骨外上髁炎80例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刀分型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3月-2014年2月收治肱骨外上髁炎患者80例,采用针刀分型治疗,观察疗效。结果:1次治疗后痊愈42例,2次治疗痊愈27例,治愈率87.5%,有效率达100%。结论:针刀分型在肱骨外上髁炎患者中具有松解软组织,减张、减压、松解粘连的作用,有利于重新建立新的血液循环。

关键词 针刀;肱骨外上髁炎;临床观察

肱骨外上髁炎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又称为“网球肘”。此病多见于体力劳动者、运动员及家庭主妇等人群。多采用局部注射、针灸、推拿、理疗或手术治疗,疗效不甚理想。针刀分型治疗简化该病的治疗过程,且疗效颇佳。2012年3月-2014年2月采用针刀分型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患者8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80例,男30例,女50例,年龄17~60岁,病程1个月~5年余。

诊断及排除标准:①一般无明显外伤史,但常见于有经常使用前臂工作的劳损史及过度的运动损伤史,起病缓慢,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②局部不红不肿,压痛明显,病程长者可有肌肉萎缩,肘关节活动基本正常,压痛点在肘关节外侧,作抗阻力腕关节背伸和前臂旋转动作时,可引起肱骨外上髁处疼痛;③Mill's实验阳性,即肘关节屈曲,手握拳,然后前臂旋前,同时伸肘,此时肘外侧出现疼痛;④颈椎病引起的肱骨外上髁炎,按颈椎病处理,应排除此诊断。

针刀分型:①单纯型:肱骨外上髁骨凸点有压痛同时伴有前臂功能活动受限;②桡神经支型:肱骨外上髁稍外侧点有压痛同时伴有前臂功能活动受限;③血管神经型:肱骨外上髁稍内侧点有压痛同时伴有前臂功能活动受限;④混合型:肱骨外上髁骨凸及周围软组织压痛并伴有前臂功能活动受限。

针刀治疗:患者坐位,将肘关节屈曲90°平放于治疗台上,根据针刀分型,分别选好治疗点予以标记,皮肤常规消毒,铺无菌巾,0.25%盐酸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①单纯型:刀口线与前臂纵轴平行,刀口与皮肤表面垂直,刺入直达骨面。此处,软组织较薄。行纵行疏通,刀下有松动感出针。②桡神经支型:此处有肱桡肌、肱肌与肱三头肌内侧头肌外膜间的粘连点。刀口线与前臂纵轴平行,刀口与皮肤表面垂直。刺入直达骨面。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出针。③血管神经型:刀口线与前臂纵轴平行,刀口与皮肤表面垂直。刺入直达骨面。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出针。④混合型:此处疼痛范围较广,肱骨外上髁骨凸点及周围软组织阳性点都应给予松解,刀口线与前臂纵轴平行,刀口与皮肤表面垂直,刺入直达骨面。根据治疗需要可给予纵行切割或分离,刀下有松动感出针。术毕后针口处用创可贴保护,可根据临床情况,给予红外线照射20min,治疗结束。术后24小时内针口不宜沾水,以防感染。1周后未愈者,行第2次针刀治疗,一般≤3次。

结果

所有病例中,经1次治疗后痊愈42例,2次治疗痊愈27例,11例因2次治疗好转后,由于工作原因,无法继续治疗。治愈率87.5%,有效率达100%。

例1:患者,女,35岁。于2003年9月10日初诊,主诉“右肱骨外上髁处疼痛3个月余”。诊见:舌淡苔白、脉弦、局部压痛明显,Mill's实验阳性,纳可。眠差,二便正常。曾在其他医疗机构给予过封闭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口服,膏药外贴,无效。患者抱着试试的态度,来本科室求治,拟诊为“右肱骨外上髁炎一单纯型”。采用针刀松解肱骨外上髁骨凸处,一次即愈。2周后重返工作岗位,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讨论

肱骨外上髁是肱骨下端外侧的膨大隆起部,该部为前臂伸肌腱的总起点。其肌腱由桡侧至尺侧排列有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总伸肌、小指伸肌、尺侧腕伸肌,还有肘肌和旋后肌起始,本病多发于经常用前臂旋转扭动工作的工人、运动员、做家务劳动的家庭妇女。由于反复同一个姿势的劳动,不正确的运动方式,日复一日,导致局部充血、肿胀,以至局部组织粘连,前臂功能活动受到限制。针刀分型松解此处的软组织,起到减张、减压、松解粘连的作用,有利于此处重新建立新的血液循环。通则不痛,粘连松解了,血液循环丰富了,此处自然就不痛了,前臂也就旋转自如了。纠正不良的工作习惯,改变生活方式,劳逸结合,避免风寒、潮湿的环境,能起到根本性的治疗作用,从而减少和降低此病复发率。

上一篇: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移动互联时代“变心”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