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两则 第7期

时间:2022-08-26 08:29:56

割鸡焉用牛刀

[原典]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注释]

①武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南。②子游:姓言,名偃(yan),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期吴国人,孔子的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释义延伸]

孔子的学生言子游,在武城做县令。

孔子来到武城。听到一阵弹琴唱歌和读书的声音,知道子游在这里施行礼乐教化。在当时,一般的小县城是不会设置学校的。孔子认为在小县里兴办教育,颇为好笑,于是对子游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小城用礼乐教化大道,就像用杀牛的大刀来杀鸡。子游不是那种在先生面前唯唯诺诺的学生,他听了孔子的话,认为老师批评得不对,就反驳说:“您曾经教导我们,治民之人若懂得礼乐大道,就能够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受了教育,就会变得驯服。现在我在武城兴办教育,使之处处有弦歌诵读之声。正是按照您的教导去做的。”

孔子听了子游的一番解释,认为他说的话很有道理,于是收敛了笑容,很严肃地对在场的几个学生说:“你们要记住啊,言偃的做法是对的。我先前说话只不过是和他开开玩笑罢了,你们可不要当真啊!”

[用法]

后人用“割鸡焉用牛刀”的典故比喻小胚不必大做,意思和“高射炮打蚊子”雷同。

狗烹弓藏

[原典]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释]

①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市)人。曾被越王勾践拜为上大夫。②种:指文种,春秋末期楚国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越王勾践的谋臣,和范蠡一起为勾践打败昊国立下赫赫功劳,后被勾践赐死。

[释义延伸]

春秋时,吴国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忍辱求和,回国后,立志雪耻。他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勾践兴越灭吴,大夫范蠡功劳很大。然而,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后,范蠡辞官而去,浪迹江湖。

对于范蠡功成身退的举措,有些朋友不甚理解。范蠡在写给文种的信中,对自己的行为作了解释:“我听说天有四时节气,春天来临冬天就去了。人的运气也有盛衰之分,得意的时刻过去就该倒运了。古时贤人,能做到适时进退。我非贤才,但也明白这一道理。如今天上的飞鸟散尽,良弓就会被收藏:狡猾的兔子猎完,好狗就会被杀来煮食。越王心地险恶,只能与他共患难而不可共安乐。如今吴国已破,天下太平,谋臣已经无用,若不适时抽身隐退,自己将要受害。”

[用法]

后人用“狗烹弓藏”或“兔死狗烹”的典故形容帝王建国后功臣反而受到猜忌或被杀害,警戒世人要适时进退。也作“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藏弓烹狗”、“狡兔死良犬烹”等。

(本栏插图/千秋叶)

上一篇:翰墨香飘千古传 下一篇:难忘最是少年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