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香飘千古传

时间:2022-10-15 09:01:07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墨,书墨也,从土从黑。”这里所说的墨是天然墨。1980年,从陕西临潼姜寨村仰韶文化墓葬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绘画工具,有石砚、研石、水盂和黑红色铁矿石。这块铁矿石就是天然墨。

一般认为,人工墨的制作始于周代。《述古书法纂》中说:“刑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1975年12月,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一块墨,纯黑色,粗糙,长丸状,直径2.1厘米,高1.2厘米。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工墨,距今已有两千余年了。

古人制墨,通常用石墨、松烟、漆烟和油烟等。三国时魏国诗人曹植有诗云:“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可见,魏晋之前,人们就知道用松烟制墨了。最初的墨是粉末状,后来为便于储存和保管,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工序,制作成固态的墨,于是有了墨丸和墨锭。

汉代制墨已具有一定规模,当时产地主要在陕西的扶风等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画发展迅速,出现了一大批负有盛名的书画艺术家。钟繇、王羲之、顾恺之、陆探微等受到了世人的广泛推崇。书画事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了墨的工艺提高。著名书画家韦诞对松烟墨进行了改良。加入了珍贵的珍珠、麝香等。使墨具有独特的香味。

隋唐时期文化十分发达,书画艺术得到了较大发展。墨业市场也非常繁荣。

徽墨生产始于南唐。开创者是奚超、奚廷圭父子。他们发现皖南松烟品质优良,适合做墨,便用松树为原料,并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制造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雅爱书画,招奚廷圭担任墨务官,赐李姓,所制墨称为“李墨”、“廷圭墨”或“歙州李廷圭墨”等。民间俗谚称:“黄金易得,李墨难求。”

宋时,制墨业非常繁荣。黟县的张遇、黄山的沈桂、歙州的潘谷等都是制墨名家。潘谷甚至被世人誉为“墨仙”,他毕生研究制墨工艺。制的墨为一时之冠。文人雅士皆以收藏潘墨为时尚。他制作的“东庭枢阁”、“松丸”、“狻猊”、“犀角盘双龙”等墨,有“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的优点,被誉为“墨之神品”。宋代何蘧(wei)的《春渚纪闻》中记载,有一次黄山谷将自己所藏之墨,请他鉴定,他用手触一触墨囊,便告诉黄山谷说:“此李承晏之软剂,今不易得。”又拿一囊,说:“此(潘)谷二十年前造者,今精力不及,无此墨也。”黄山谷取出来一看,果然如此。潘谷为人豪爽。不拘小节。不慕名利,晚年因酒醉落井而死。坡甚至写下“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的诗句来悼念他。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更名为徽州,管辖歙、黟、休宁、绩溪祁门、婺源六县,徽州所产的墨称为徽墨,一直沿袭至今。徽墨以松烟为原料,经过和烟、和料、压磨、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工序精制而成。色泽墨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掭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书画家评价:“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上等好墨则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等名贵材料配制,墨色能分出浓淡层次,“落纸如漆,万载存真”。

元代制墨业承宋代余绪。其制墨以朱万初等人为代表,也有不少佳墨。

明代后期,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文化振兴,制墨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有程君房、方于鲁、罗小华等。程君房在古人松烟制墨基础之上。首创出“烧漆取烟”法,质地、色泽超出了传统烟墨,拓展了新路,他不断改进配方,加入麝香、冰片和珍珠等,使墨更加细腻,更富色泽并香气袭人。程君房制墨有“玄元灵气”、“寥天一”、“百老图”、“龙九子”、“天府永藏”等名品可为代表。

清代制墨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胡开文等先后崛起。号称清墨“四大家”。

清末民初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墨汁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墨汁在重视实用功能、普及书画艺术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墨汁主要原料是墨灰和骨胶。比较有名的墨汁有红星、中华、一得阁、曹素功、胡开文等多种品牌。

好墨,具有“质细、胶轻、色黑、声清”等特点。质细,是指墨中无杂质,气泡小、气泡少或无气泡,结构密,磨成的墨汁颗粒较细。胶轻,指墨中配入的胶质少。磨成的浓墨不泥,不涩笔。色黑,指墨色黑得沉着,有神采,黑中泛紫光的墨最好,纯黑次之,泛青光的又次之,泛白光的最差。声清,是指研磨或敲击时声音清细,而不是粗浊。

上一篇:最“低俗”的初一学生 下一篇:典故两则 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