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

时间:2022-08-26 08:04:06

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

摘 要:文学教育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创新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道德修养。本文重点介绍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意义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文学教育 意义 措施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意义

高中阶段是青少的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他们的思想意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逐步走向成熟。高中生思想教育关乎着他们的成长,意义重大,而思想教育过程中,文学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是,现阶段的高中语文课,却并不重视文学教育,只把它当成辅的内容加以处理,这不利于文学教育的发展,更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着高中语文的学习。其实,高中语文教材汇集了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哲理,加强高中生的文学教育,使高中生形成健康思想,健康的人生,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解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在高中生心目中提高文学作品的的位;二是可以提高高中生的文化修养和自身的综合能力;三是文学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菁华,并且学为已用,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中可以清楚的认识到: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语文课的工具性表现的更加突出,它越来越成为最普遍、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同时,还应清楚的认识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特性――发展性和延展性。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对这一学科的特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而且,要树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在传统语文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改革与创新,以保证文学教育的渗透。树立合理的教学观,既要特别关注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并以此作为基本的出发点,让他们充分认识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重要作用,又要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挖掘,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了解作者的思想特点,体会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彰显文学作品的特殊魅力。

(二)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新课标》明确规定,在理解教材内涵的基础上,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不断拓宽知识面,加强自身的修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应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才能增强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渗透作用。而高中生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阅读、自学阅读、广泛涉猎不同体裁、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拓宽自己的的视野,从而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须知一首唐诗宋词一首美丽的水墨画,一部明清小说一部社会闹剧,畅游在诗词小说无边无际的世界里,你就会和李白一起把酒吟诗,和孙司空一起斩妖除魔。

(三)文学的渗透需要教师激情的导入

一位大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学习冲动的原动力。高中语文课的激情导入,常常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使学生很快的融入课堂,走进文本,寻找意境。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首先要关注的是导入。导入要充满激情,导入的切口要巧妙且独到。一位高中语文教师,讲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引用了一位教育大家的导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气,就是半个盛唐。在中国文学史上,‘酒’与许多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在《水浒》中,却也是这‘酒’救了林冲一命。”这就是一种激情导入,导入紧扣一个“酒”字展开,切口小巧而情趣盎然。这样的导入,一下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情绪高涨,心情迫切,渴望新课的到来,他们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我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四)因势利导,组织教学渗透文学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依仗自己的文学修养,不断研究教材,不断挖掘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学元素,加之科学的设置教学问题,合理的选择学习方法,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获得文学的滋养。

1.生动的引导使学生感受文学的美感

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用生动的引导和详细的讲解,教会学生体会文学的美感。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有着各自不同的美感表现方式和审美特点,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这些文学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就好像一幅绝美的绘画作品。散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的合理组织与引导。如果,教师能合理的组织与引导,那么,作品所表现的婀娜多姿和诗意化的韵味,学生就会得到充分的感受和体会,从而享受文学艺术的美。再如:小说往往通过叙事等手法,再现众多的生活场景。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生动的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了解百态人生。

2.因势利导,引发学生文学学习的激情

文学作品有着其特殊的情感色彩,为了迎合文学作品的这一特点,高中语文教师就要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使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充满激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作品的特点,教师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融入文学作品的意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的解读文学作品。

3.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的感悟文学作品

高中语文教师要让经典文学作品,成为净化学生心灵的有力工具。要引导学生从不能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从而体现文学作品的人文性。高中生处于青春期的特殊阶段,如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就容易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学生的人生及长远发展,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能长久流传,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文学作品有着她本身的正能量,担负着教育功能。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能够校正学生的思想,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真、善、美”,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丙锋,探究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3

[2]李俊,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学教育的定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李欣欣,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文学教学研究[D],延边大学,2011

[4]何小娟,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探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9;31-32

上一篇:谈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能力中的作用 下一篇:地方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