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做上瘾

时间:2022-08-26 07:44:20

工作做上瘾

在这时代,工作狂已经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了。即使你自己不是工作狂,你随便以办公桌为圆心,半径为5米画圈,总能点出那么几加班加到近似不要命的人。

工作狂的具体表现是:精力旺盛,你早上9点打开电脑看见邮箱里躺着他凌晨2点发来的工作邮件;专注于细节,PPT一改再改连字体颜色大小都要亲力亲为;强迫症,没有工作做会焦虑……

除了做老板的人,对于其他公司人而言,这些看上去是工作做上了瘾的表现似乎并不是什么优点――其本人和周围的人都会被“压力山大”的气氛包围。

即使在职场上,这样疯狂工作的状态可能更容易获得升职加薪,但也难免被打上“没有生活”的标签。不过不能不说这其中是有一些偏见。对于有的人来说,工作就能够带来生活的满足感也说不定。

《华尔街日报》上一篇文章引用了法国里昂商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工作狂的界定因素包括对工作的投入程度、被强迫工作的感觉以及工作所带来的,实际上从这层面来说是积极的。

参与这项研究的管理学教授耶胡迪•巴鲁认为,只要工作的欲望是自发产生的,它就可以引发出人的成就感,也能让公司受益。

只要不是“被工作狂”,工作狂们的生活和工作到底有没有平衡?――其实你并不知道。就算你有一位工作狂朋友,很多情况下你也只能凭借对他的了解以及你自己的立场得出“他没有生活只有工作”的结论,但至于平不平衡的问题,那还真只有当事人自己心里清楚。平衡感是和对这样事物的期望与体验有关。很可能在你的定义中他是没有生活,但他的幸福感,或者包括他家人的幸福感,并没有比你的少。

比如那位出差加班连轴转还不亦乐乎的公司人肖亦说:“有人向往安稳的生活,在家庭生活中可以找到幸福。但对于我来说,可以经手一百万的项目要比什么都开心。虽然可能有人不认同,但不能说这种满足不健康和不正确吧?”

每人对生活的界定不一样。另外还要区分―下工作狂和工作过度,后者既有体验也有实际操作上的含义。工作狂如果被不甚妥当地对待,也可能产生工作过度的感觉。

如果当你被迫加班,心中骂骂咧咧晚上11点回到家,倒头睡下的时候恨不得明天就炒了老板,这种情绪意味着你不是工作狂。

花一小时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吧。给自己设立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要工作?…‘我喜欢这份工作吗?…‘除了钱和更高的职位,我还能从工作中获得什么?”,如果答案让你发现自己对工作提不起那么多的兴趣,那么做享受生活的人也不错;如果恰恰相反,不工作你就浑身乏力,对生活缺失了热情和想象力,对人生也开始产生怀疑,那不如心安理得地做工作狂?

在此基础上再给你提一点建议。其实工作狂会遇到的问题并不如人们按常理理解的那样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问题,而是一些与性格、态度相关联的问题。

工作狂往往会拼命地工作以求某种‘心理解脱”,而且在工作中常常会强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出现问题或差错便羞愧难当、焦虑万分,却又将他人的援助拒之门外。

这种容易变得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且对于不可控因素过度反应的特征,会将一般人们的这一特点放大――喜欢呆在熟悉和舒适的区域,这样使人放松;同时不太愿意进入陌生的领域,这带给人焦虑和不安全的感觉――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较强不安全感的工作狂人更容易固步自封,反而因此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归根结底有一真正积极的态度很重要,不管是不是工作狂,都能在职业上获得你想要的。

01 生活/工作=?

工作狂们的生活是这样的:一天24小时,8小时睡眠,1至2小时在路上,剩下的或多或少都和工作有关。赵阳,这位在微博上给自己起名为“疯癫工作狂”的教育公司营销部经理,工作4年,带领的团队里已有30多名员工。他不仅是工作狂,还是为自己部门和全国分公司解决问题的救火员。

同样身在培训机构担任教学总监的梅晗生活与工作的比例是:每天睡四五小时,其它时间基本都在工作。而在门户网站从事商务合作的李然“从7点起床到1点睡觉,几乎离不开工作”。独立摄影师陈勋璇看起来相对自由一些,忙起来的时候从7点工作到次日凌晨2点也不是没有。前文提到过的肖亦大概是这群人里最轻松的一了,有项目要做的时候每天会工作12小时。

如此这般,在人眼里看起来,工作狂们的确是没什么生活。

02 你感到满足吗?

肖亦觉得自己再适合公关这职业不过了。不管是团队里进行头脑风暴还是给客户做活动的过程等,她都觉得有意思,“我自己么,是连做PPT都可以找到乐趣的人’。

在一次教育展会上,赵阳的市场创意和执行效果很不错,公司摆在角落的摊位被挤得水泄不通。他联系国外的学校做了一些诸如U盘之类的纪念品,再请兼职工作人员招揽顾客做调查问卷并进行抽奖,活动结束后按照绩效给兼职人员发放酬劳。“其它展位也只是发放些资料,解答下疑问而已,其实展会没什么空间给人家讲明白事情,关键无非是扩大品牌,获取资源。”赵阳挺有成就感的。

或许可以用梅晗的一句话来概括说明工作狂们的需要:“从工作中可以得到稳定的回报,这种回报能够给我安全感。”

03 你有被强迫工作的感觉吗?

工作狂的标准之•应该是心甘情愿地拼命工作。

在工作狂人的眼中,被工作推着走是挺常见的事,但除了遇到不喜欢的客户时有些不情愿,只好用“赚钱”来安慰自己的陈勋璇,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被强迫工作。

如赵阳所说,“你想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就会莫名其妙像赶鸭子上架一样地升了职,然后是面对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不管你有没有接触过。”

他有一从一开始工作延续到现在的习惯:每天列一“To do list”。如果当天的事情没有完成,这项事务―定会成为第二天的优先项目。

强迫工作症倒是常事,半夜3点醒来就去摸床头柜上的iPad,打开,刷新邮件列表――这样的举动已经成为工作狂们的习惯。

而偶尔烦躁袭来,比如像陈勋璇那样遇到合作得不甚愉快的客户或者模特时,能做的也就是在微博上发发牢骚。

他们都说,他们正在享受工作。

至于被工作影响到的生活,就是像李然那样成为“鸽王”,保持朋友聚会中最晚到的一不变,还有工作圈子太小而缺乏培养一份新感情的机会――这些大概是工作狂们最不安的事情了。

04 外部评价

很难说在工作狂周围的人对于他们的狂人伙伴到底是会给出更多的正面评价还是负面评价。

有时候工作狂的确会对周围的人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不仅是对同事,还会给朋友和家人带来影响。尤其如果是一团队的管理者,那么他施加的这种压力也并不存在于任何明文的条规当中,而只是会对团队范围内的“企业微文化”产生影响。

大部分工作狂人都会给自己首先打上“工作狂”的标签,随之而来的会有一些副标签,比如李然那样的“鸽王”。

梅晗不太会受到外部评价的影响,“了解你比较多的人甚至会告诉你哪同事比你晚睡一小时,我觉得这会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很多人会问你,这么拼是为什么。还有一些人,他们不会过问你工作的过程,只要把事情做好了,就会认可你的工作,至于你付出的形式和多少,他们从不评价。”

在公司从事法务工作的张纨则没有那么忙碌,至少在多数月份里,8小时之外她不用考虑工作的事情。有时候她还会向往工作狂的状态,她觉得那代表了效率和很强的专注力。

其实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对于工作狂们而言,只是自己做出了某种选择并且去坚持它。

05 你有健康问题吗?

单从人角度来说,既然你又有满足感,同时也不觉得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之间有什么不平衡,而且成绩斐然,那么做一工作狂没什么不好。不过如果因此而使得健康出了问题,那就要稍微考虑一下自己的方式和态度了。

李然就是碰到了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他最近觉得这么下去不是办法:每天因为晚睡而浮肿、近视度数比上学时候上升得还快、经常上火、脖子和肩膀都疼……但最重要的是,即使这样了,还是没时间管管自己的身体。

换好的居住环境是她正在迈出的第一步,偶尔去做理疗,也算是一种缓解的办法。

相比较起来那几男生更有所顾忌一些。比如赵阳累了就会请假休息,如果没有太重要的事情不用去开会,偶尔睡到中午补一下睡眠也是有的。梅晗转做项目和管理之后没太多时间健身了,不过他觉得自己身体素质还不错,睡眠质量好,没出什么问题。

陈勋璇会坚持把篮球打下去,因为工作时间不固定,睡眠不规律,所以他很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觉得自己健康状况一直良好的肖亦则把加班和健身归为“不会辜负你”的两件事。

上一篇:轮胎不充气 下一篇:什么样的思维才是逆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