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思维才是逆向思维

时间:2022-05-04 12:50:30

什么样的思维才是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反着做那样简单么?人们都看涨,市场就会立刻下跌?

如果不想让孩子听你在说些什么,就装着正对他们说(科弗特谈话法则);如果你顺当地找到停车的地方,那你就会找不着你的车(韦伯法则);车越破开得越疯(贾斯特交通行为法则)……许多悖论性的心理法则似乎都在间接地证明逆向思维的存在。

这个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所遇但不见得处处有效的逆向思维法,在投资中却时常管用。当人们习惯于正向思维,尤其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时,逆向思维往往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帮我们出奇制胜。巴菲特、索罗斯、罗杰斯、芒格、邓普顿这些成功的投资大家都是这个思维理论的倡导者。巴菲特那句:“在市场贪婪的时候需要恐惧,在市场恐惧的时候需要贪婪”,可以说是关于逆向投资最精湛的提示。

那么,逆向思维就是反着做那样简单么?人们都看涨,市场就会立刻下跌?人们都看空,就一定是抄底时机吗?假若该看多时“逆向”看空,而该看空时“逆向”看多,付出的代价是昂贵和深刻的。

反弹琵琶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人弃我取,人取我弃”,逆向推理能使投资人更清晰地看懂市场“异常”的行为,也能够更好地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消除“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视觉盲区。

曾六次担任美国总统顾问的华尔街传奇人物伯纳德・巴鲁克据说就是采用这个方法的直接受益者。1920年代后期,正值华尔街股市极度疯狂之时,有一天,走在大街上的巴鲁克停下来等待擦皮鞋时发现,尽管擦皮鞋的小男孩手忙脚乱,却仍饶有兴趣地与周围的人聊股票市场赚钱的秘诀。巴鲁克回到办公室就把股票抛售一空,从而在那场全球股市大崩溃中躲过了灭顶之灾。类似的故事传到中国演绎出多个版本,只不过擦鞋男孩换成了证券交易所门口卖报纸的老大娘一类。不管故事怎样叙述,都在说明逆向思维与从众心理是相对应的。在股市中,当少数人看多时,市场还不会发生质变;当发展到多数人都看多时,市场就发生质变了。巴鲁克主张一个非常简单的标准:当人们都为股市欢呼时,你就得果断卖出,别管它还会不会继续涨;当股票便宜到没人想要的时候,你应该敢于买进。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向思维,与巴菲特的“贪婪与恐惧”、邓普顿的“行情在绝望中诞生、希望中毁灭”如出一辙。

小心走了调

简单理解逆向思维,就是要“反弹琵琶”,在大多数投资者蜂拥入市的时候,要提高警惕。从理论上说,如果股市中大部分的买盘力量都释放了,那么此时就容易进入大跌状态。但关键是如何量化市场买入力量,究竟有多少买入力量已经释放,还剩下多少买人力量在观望?如果无法量化这些指标,又如何与大众唱反调呢?

早些年,股市市场规模有限,且电脑交易量很少,大家都需要到交易所看大盘,这时候诸如“自行车见底法”(即只需看交易所门前自行车的数量就可知道交易的火爆与冷清)直观且有效。但如今市场规模之大,且大多是通过网上交易,再没有及时的大量的交易数据,此类所谓的“逆向选择”就很难实现了。就算周边朋友再多,在这个大市场中也只是一撮小众而已。

也就是说,什么是正、什么是逆,这个首先要分清。你怎么知道你想的就是少数人的思维,可能那时大家都觉得其他人在随大流,殊不知在自作聪明。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局势一定会如何,很可能我们看到的只是全局很小的一部分。不要认为把事情反过来看,得出的结论就是逆向思维。很多人过于自信自以为懂得“逆向思维操作”的方式,在大家都买股的时候选择卖出,在大家都卖出的时候选择买入,认为追求所谓的“反大众走势”就能够赚钱,却发现这种思维方式并非如同兵法中的奇谋,不是每时每刻都灵的。实际上,逆向思维并不是简单的“相反理论”,你可以逆向思考,但不能逆市而为,在趋势走坏时,不看行情、不理预期,只盯着自己感觉好的个股,企图抄底,可惜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逆向思维关键是怎么用,何时用。它同样需要尊重市场的客观规律,而且要在对于常规的正向思维方式有了正确理解后才能够使用,最好是有了一定经验和基础后再使用。因为逆向甚至比正向要求更高。索罗斯在这方面有过人之处。炒股选择最好的公司很好理解,若选“差”的,这就有些令人匪夷所思了,而索罗斯就是通过选“差”获得了高额回报。他认为,要关注一些行业中最差的公司,由于这类公司负债率高、经营不善,股价通常较低,一旦业绩出现好转,会吸引市场资金的参与,容易获取超额收益。利用这种方法,索罗斯在银行和武器装备板块都获取了较好的收益。索罗斯不是想当然,1972年,银行业信誉非常差,很少有人买银行股。索罗斯发现从高等学府毕业的专业人才正成为新一代的银行家,他们正着手实行一系列的改革,银行盈利开始逐步上升,于是果断地大量介入银行股票。一段时间后,银行股票开始大幅上涨,索罗斯获得了50%的利润。显然,技巧、知识是不可或缺的,这需要对实战技巧长期学习积累和沉淀。否则,违背市场的意愿,明明是烂摊子的公司偏偏看好,只会错误百出。

上一篇:工作做上瘾 下一篇:不只是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