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学说中探求教育本源

时间:2022-08-26 03:25:25

在儒家学说中探求教育本源

摘 要: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后天的教育使教育个体发生了重大变化。阐明了教育对人的发展方面所起的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教育的原本是塑造完整的人格,追溯到孔孟思想,就是培养出有仁、、礼、智、信的人。孔子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知识的培养三个部分。他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在人的心灵深处存在着一种所谓“本源性”的道德意识,这种处在沉睡状态的道德意识有待唤醒。唤醒的过程即是心灵的解放,是人的生命的升华。文化学派大师施普朗格曾明确表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

关键词:教育本源、仁、、礼、智、信、心灵的解放;生命、升华、人格心灵、唤醒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后天的教育使教育个体发生了重大变化。阐明了教育对人的发展方面所起的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现如今,人们对教育的认识程度也在逐步提高。人们对子女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按理说这是社会发展的福音。遗憾的是,由于人们将教育的作用极端化,致使教育的目的也越来越功利,反而使我们的教育更加违背人性,脱离了教育的本真。我们时常看到校园恶性流血事件,时常看到小学生恶语相向,中学生动辄就拔刀相见……。更有甚者,弱冠少年将屠刀、斧头这种利刃举向了生养自己的父母。面对这一切,我们在反思也在追问,是呀,我们反思了,我们意识到了得要加强品德教育,我们明白了不能只重视成绩。可是,我们依然发现,孩子的个性并没有健全。难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性善也生了转变,脱离了遗传基因的链条吗?显然不是。究其原因,究竟是为什么呢?先来听听孩子们的一段回答吧。老师问学生:长大后你们想干什么?学生甲:“当大老板”学生乙:“做老总”学生丙:“做大明星”……。老师惊愕地继续问:“为什么?”孩子们拖着长调回答:“挣钱多!”老师又问:“挣那么多钱能干什么?”孩子们抢着回答:“买跑车,买别墅……。”听到这样的回答,也许有人会很满意。仔细想想却让人很担忧。学习的目的是多挣钱,多挣钱的目的是好好享受。对于常人来说,这种理想也没什么,也好像合情合理。试想,所有的人都报着这样的信念,我们的社会还能发展吗?我们的国家还能发达强盛吗?我们的民族还能坚强不屈吗?试问,这样的少年长大成人,我们的国家民族还能屹立于世界之林吗?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他的志向教育思想。孟子认为:主观能动性对人的作用十分大,立志是实现理想的第一步,只有立大志向,大理想,才有可能成大才。因此,孟子认为:“人人皆可能为尧舜。”立志除了目标大以外,对志向理想的标准还应该要高。孟子认为“大丈夫”,因当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何等的气魄与胸怀。当今社会,我们的孩子却有着怎样的人生理想?没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声音,”没有了“弃笔从医以救中华愚昧的毅然决然”。时代呼唤教育走向本源,社会需要真善美的回归。现代社会仍需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壮志,也需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玉壶冰心。我们的孩子缺失了胸怀天下的大志,缺失了修身,齐家的道德责任,也就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找不到奋斗的目标。表现为学习动力的丧失,对待生命的轻易放弃,对待挫折的退缩等等。

其实,教育的原本是塑造完整的人格,追溯到孔孟思想,就是培养出有仁、、礼、智、信的人。有了仁爱,心中就会有他人,就会有父母兄弟姐妹,就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了,就会有忠义之心,就会胸怀大志,心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有了礼,就会心存感念,恭敬待人,就会礼遇天下,实现“得道多助,得道者得天下”的踌躇满志;有了智,就会明大义,辨是非,就会舍生取义,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如果一个人能够胸怀天下,深明大义,明辨是非甚至能够舍生取义,那么,这人也必定能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孔子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可以说,孔子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知识的培养三个部分。他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现今的教育,虽然也重视品德教育,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往往将文化知识的教育放在首位,以至于急功近利、方法简单,目的单纯,只是为了考进重点中学和名牌大学。致使学高八斗的才子没有了孝道,不懂得尊师,更谈不上心怀感念,回馈社会。

纵观历史,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延续存在下来的就只有中国,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有着统一的文字,更重要的是因为中国从来都是一个不缺少民族英雄的国度。中国历来都不缺少民族英雄,遗憾的是英雄不够多,也就不能发展成为英雄的民族。也许每一个美国人都会自豪地说出他们的民族精神,每一个日本人更能骄傲于他们的民族精神,而我们拥有十三亿人口占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泱泱大国,能够响亮地说出我们的民族精神吗?不缺少民族英雄却不是英雄的民族这确实是中华民族的镇痛所在。我们的教育还能这样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我们的教育还能这样逼迫着孩子们不停地背诵、做题以至于都没有了思考的时间?我们的孩子缺少的不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不是挑灯夜战的题海,我们的孩子缺少遵守社会公德的自律,缺少对自然宇宙的敬畏,缺少对父母长辈的恭敬顺从,缺少礼仪教养的保持,缺少……总之,缺少的是作为人的道德和作为人的素养。当我们悲哀于整个社会的物质日渐丰盈却坠入道德低谷、乃至乱象丛生时;当我们慨叹一些国民精神贫瘠苍白、缺少理性思考能力时;当我们身在价值多元、信息混杂的环境中很容易陷入偏激、盲从、冲动行事时;我们很少想到,这正是缺少了仁、义、信的结果。

在人的心灵深处存在着一种所谓“本源性”的道德意识,这种处在沉睡状态的道德意识有待唤醒。唤醒的过程即是心灵的解放,是人的生命的升华。文化学派大师施普朗格曾明确表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文化教育学之所以在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正是因为这一命题将众多教育者内心深处一直存在而未能表达出的对教育的价值追求唤醒。对于中华民族、中国社会,这正是当务之急。

上一篇:多媒体在化学微观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寓情商于英语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