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忧患意识的形成及其当代价值

时间:2022-08-26 01:42:25

【前言】论中国忧患意识的形成及其当代价值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对自然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最初源于人们对大自然不可抗拒力量的警觉。人类在其意识萌芽之初,便用刚刚清醒的意识创造力创造出“神灵”,与自身一起抗拒外界的压力。在我国的神话中,就记载了共工怒触不周山而天柱折、地维绝,致使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以及女娲断巨...

论中国忧患意识的形成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忧患意识是从现实的情况出发对未知事物可能给自身带来的消极影响的一种警惕。其实质就是人们时时自警,趋利避害,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避免或减少灾难的发生,化除潜在的危机。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的发展历程,清醒地认识到忧患意识价值的普遍性和永恒性,看到新时期忧患意识的应有的具体内容,对于我们始终保持昂扬斗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忧患意识;形成;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264-02

一、忧患意识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

从某种角度来说,忧患意识与人类进化历史的脚步相伴始终。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忧患意识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按照忧患意识所指向的对象分析,忧患意识可以分为对自然的忧患意识、对人自身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的忧患意识。这三者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历史规律性。

对自然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最初源于人们对大自然不可抗拒力量的警觉。人类在其意识萌芽之初,便用刚刚清醒的意识创造力创造出“神灵”,与自身一起抗拒外界的压力。在我国的神话中,就记载了共工怒触不周山而天柱折、地维绝,致使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以及女娲断巨鳌之足以立四极,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故事。这些神话故事显示出远古时代的人们对自然界力量的恐惧和对自身所处境况的忧患,正是这样一种忧患意识,使当时的人们在规范自己的行为和道德,在探求“上苍”意志的同时,也摸索出一些客观世界的规律,进而推动着人类历史前进的巨轮。

对人自身的忧患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忧患意识逐渐成为人们对自身德行修养的追求,人们在借助自然界为自己提供物质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潜能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周代初年,政局动荡,周公东征,三年苦战,始克天下,人类自身的力量于此得到体现,人们的忧患意识的内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忧患意识不再是以揣测“上苍”意志为宗旨,而是要努力通过完善人类自身的道德、展现人类现实的力量而应“天命”。儒家圣人孔子谆谆教诲人们注重自身道德修养,强调礼义仁爱;诸子百家努力探讨人性善恶,都是忧患意识的具体体现。在《周易》看来,可否做到防患未然,并不单纯是一个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德性修养的问题。如《乾》卦九三爻辞就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说君子整日进德修业,到晚上还戒惧反省,就不会有什么灾害临到自己身上。可见,防患未然的关键是谨慎自守,提高道德修养。这种意识深深地植入了中国文化,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传统,千百年来为无数的人们所保有。

对社会和国家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最后体现为对天下兴衰和政权交替的忧虑。《周易・系辞传》借孔子之口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大意是说,凡是衰落的,都是由于过去曾经荒淫腐败;凡是灭亡的,都是由于过去曾自以为平安无事;凡是动乱的,都是由于过去曾自以为治理得宜。因此,君子安居而不忘倾危,生存而不忘灭亡,整治而不忘动乱,这样才可以自身安全而国运昌隆。这是叫人对自己的处境和现状时刻抱有警惕之心,孟子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把它概括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他所表达的忧患意识具有深刻的警世意义。可以这样说,总结历史经验和居安思危,是忧患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突出反映。

二、忧患意识具有普遍的哲学方法论意义

事实上,忧患意识作为一种人类进取的精神状态,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奋图强、锐意进取的不竭动力。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忧患意识就应该存在,或者说,忧患意识具有普遍的哲学方法论意义。

忧患意识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既然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要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脚踏实地地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这样才能战胜困难,不断取得胜利。忧患意识既体现了物质的决定作用,又蕴含了意识的反作用,唯物论和辩证法在这里实现了高度统一。忧患意识作为一种人类意识是能动的主体对被动的客体的真实反映,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必然态度。因为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得在优化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不断地提高索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忧患意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忧患意识作为人类解决矛盾的一种精神状态和进取精神,也和矛盾一样是普遍存在的。忧患意识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从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看,忧患意识无处不在,即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一切领域。既然矛盾无处不在,既然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行业、每一个方面都存在着矛盾,而矛盾是复杂的,那么,我们在分析和努力解决这些矛盾的时候,就必须有忧患意识,并做出具体的努力。其二,忧患意识无时不有,存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始终。

忧患意识道出了矛盾双方相生相灭、相互转化的机理。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相互依赖性,即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的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相互贯通性,即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古人对于祸福安危之间相反相成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比如,“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忧患意识的价值核心即在于从安中把握危,从福中看到祸,此乃执政兴国之正道。又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成功有时就是危险即将到来的信号,因为繁荣稳定容易使人感到志得意满,进而骄傲放纵。

三、新时期必须增强忧患意识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居安思安则危,居安思危则安。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就不会开拓进取,就不会发展进步。我们必须正确判断所处的历史方位,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于成功之时,居福安之境,务必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增强对自然的忧患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们对大自然的忧患意识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全过程,即便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现象非常严重,表现在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农田污染等方面,资源几近枯竭,原油仅够开发95年,天然气只能维持190年。因此,我们必须增强环境忧患意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增强对自身的忧患意识,不断加强学习和修养。对人自身的改造具有永恒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对自身的忧患意识应该落实到两个方面,一是不断加强学习,提高适应和改造自然以及改造社会的能力。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成为影响一个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二是不断加强修养。增强忧患意识,不但要在艰苦的、困难的逆境中锻炼自己,加强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在有利的、成功的顺境中锻炼自己,加强自己的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关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增强对国家的忧患意识,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我们党是执政党,建国以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业得到充分发展,但是切不可认为我们前进道路上充满着鲜花和荣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我国正处于独特的社会转型期,矛盾错综复杂,潜在风险不小;市场经济还未发育成熟,经济全球化已经来临;工业化尚未完成,信息化浪潮已扑面而来;城乡二元结构、地区差距扩大等不仅影响了经济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结构的均衡协调;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等。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驾驭国际国内复杂局势的能力,提高执政水平。

上一篇:论控制股东违反诚信义务的司法救济 下一篇:正确认识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