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

时间:2022-09-21 12:49:42

正确认识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也将随着而动。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改革语文教学,必须要更新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实现个性的发展。本文就对高中的新课程改革进行浅谈,使大家能够正确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内涵。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内涵;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223-01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至少有这样一些问题始终萦绕在我们的脑海:新《课程标准》“新”在何处?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现实指导意义究竟如何体现出来?必修教材中的“阅读鉴赏”课文篇数增多,教材的练习与训练题减少,学生不多做题,考不好怎么办?三年下来能应对高考?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需要对高中语文的新课程改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内涵

(一)新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新课程的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三)新课程的目标

(1)积累、整合(2)感受、鉴赏(3)思考、领悟(4)应用、拓展(5)发现、创新

二、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认识

(一)新课改的变化

1、“走班制”让高中“大学化”

变化:实施新课改后,高中学生将根据需要,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夹着椅垫、背着书包每天穿梭在不同教室里“走读”,像大学生一样,与不同的同学去不同的教室上课,将成为今后高中生学习生活的一道奇特风景。

2、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化课表

变化:以往高中实行了几十年的“统一”课程表将结束使命,取而代之的是个性化课程表,两个完全相同的课表将很难看到。

(二)新课改面临的问题

1、教师压力大怕与高考对接不上

高中新课改给高中教师们带来了巨大挑战,与当年参与初中新课改的教师相比,他们可能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因为教学理念、课堂内容虽然变了,但牵动千家万户的高考“指挥棒”仍未变,因此压力和挑战是巨大的。

2、家长怕孩子吃亏顾虑多

采访中发现,即将到来的高中新课改,令大部分学生家长心里都“七上八下”的,非常矛盾。许多家长表示,一方面,希望新课改能真正让孩子提高综合素质,扭转以往高中课程“死读书”、单纯应试教育的模式,给孩子减负。另一方面,国家现行的高考选拔制度还是以分数为重要衡量标准,这些选课、“走班”、研究性学习是否会耽误了孩子的学业,现在还未可知。

(二)如何应对高考语文的新课程改革

1、教师关注“学”,学生互相“交”

要实现由重“教”向重“学”转变,教师必须构建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建立课堂上多向交流的渠道。

2、撞破“铁屋子”,多开几扇“门”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因为开放可使学生在多角度、多侧面、多途径的思考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生发出奇思妙想,生成新的学习内容,使生命个体得到发展。教师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3、教材选定:“新面孔”教材已初步审定

高中新课改最大的变化之一是教材将全部换成“新面孔”。据介绍,改革之后的课程与教材将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培养,突出“选择性”、“探究式”和“多样化”。

除此之外,作为教师应该积极的改变观念,教材内容和知识需要进一步的认知,保证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来强调联系和概括归纳,从个体至整体、从具体至系统。作为人民教师的教育职责,应本着立足现实,立足“学以致用”的观念,饱含提高学生综合的素质的愿望,以身作则,积极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趣味性及人文性),做到以人为本,通过完成基础知识(以课为单位)的教学之外,花少量时间、跨时空、跨学科地广泛联系、引导和点拨,以拓展学生思维,使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切实增强学生的认识、思辨、审美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取得画龙点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爱月.对话与交流: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1).

上一篇:论中国忧患意识的形成及其当代价值 下一篇:中美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