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与创新模式

时间:2022-08-26 10:29:35

浅谈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与创新模式

摘 要 新的时展要求设计艺术人才具备更全面的人格修养、知识素养与专业实践能力,当代设计艺术教育将这一时代要求迅速转化为具体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从艺术设计的课程结构、专业设置方向提出新的艺术设计教育观念,阐述一种全新的教育转型方式,是艺术设计教育面临和不容忽视的责任。

关键词 艺术设计;创新模式;教育转型

随着设计产业的蓬勃发展,受经济高速发展对设计人才需求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不仅仅在美术院校,而且在工科院校、综合性院校和师范院校等普通高校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此同时艺术设计教育的广泛普及和市场对人才需求因素的制约,特色办学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战略,在人才培养的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办学可以从教学模式的调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1.调整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开创性的复杂工程。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形成综合化设计服务体系:即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入、接续产品注册商标标志、产品包装及企业识别系统设计(CIS)等一条龙的综合。

而以往的艺术教学中采用的是“三段式”,即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三大块。这种教学模式至今仍被较多地使用。三段式模式在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各阶段中又设计了若干自成体系的课程。但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设计重新走向综合时,这种教学模式已成为培养具有综合性创造力人才的障碍。这就要求我们需要调整原来的理论性的、讲授为主、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转为主动学习、自主吸收、灵活运用的模式。

时值当下设计教育改革走向综合化已成为无可回避的发展趋势。而且艺术设计是综合性、实用性的,较多强调的是设计与生产的契合、设计与大众的沟通。由于艺术设计目的是实现多个学科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判定设计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市场的检验和公众的满意度。因此,艺术设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艺术设计与社会现实的紧密关系是以服务市场和社会为目的。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设计的科学化程序,培养学生理性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挖掘,才能使他们成为真正合格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2.艺术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

韩国东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金泽勋在《二十一世纪设计教育之展望》一文中指出:“未来设计教育的目标,应置于创造多样性、综合性、社会环境价值相互和谐的人类生活价值之上;需要把设计教育方向转变为以实验、研究、开发为中心,促进教育水平的高级化。”

设计是一种社会行为,因此设计教育必须要结合大量的社会实践,实现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综合性设计教学以课题教学来代替课程教学,既以一个个由易渐难的课题有机地将设计所需的知识通过教学课题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并使其在课题的推进过程中得到消化和吸收,最终实现培养学生专业创造力的教学目的。综合性教育发展趋势表明,建立综合性的设计教育模式强调的是以设计为中心,即以系统的课题为核心有机地编排相应的知识,使学生在这些课题设计的过程中学习并练就综合的设计能力,包括艺术设计、技术设计和市场设计的相应能力。这些课题教学不仅强调相关知识的有机联系,也注重设计过程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尤其是实践性环节:包括市场调研、模型制作、工程技术、市场推广等。

此外,在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中教会学生准确把握设计的意义也是至关重要的。既然没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功能性,那么设计的第一起点便是了解设计的类型、设计的题材、设计的载体,了解社会和市场的状况,了解生产制作的过程,了解社会和市场的状况,了解生产制作的过程,了解接受设计的消费群体等。通过操作实际或模拟实际课题,可以帮助学生尽早认识设计的本质。[1]

3.激活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能力是个人素质、文化积淀和修养的综合体现,而创造力源于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善于预测、善于改变、实现创新。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来看,创造力的培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做起:第一,使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有系统而透彻的理解和掌握,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广泛的多科学知识积淀,这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第二,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第三,加强实践教育,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设计是一种社会行为,因此设计教育必须结合大量的社会实践课题。设计教育的社会实践不仅是消化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起到了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整合专业知识并使之更加系统化、增强应用性的作用。第四,培养学生及时获取信息并快速反映的能力。获取网络信息和检索专业资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技能之一。第五,培养学生自我定位、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第六,培养学生突破自我设限的能力。人类具有高级思维能力,善于观察、分析并不断地总结过去、构想未来,但也会由于过去周密的思考、安于现状的保守心态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无知等产生惰性与畏怯,不敢有所突破,这便是自我设限。突破自我设限是一种心理素质的训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开始。[2]

4.运用计算机强化设计专业课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设计艺术中的广泛普及,计算机图形设计功能的优势也日益显著。设计已离不开计算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它成为设计者唯一的选择。但计算机毕竟只是实现设计目的一种途径,不能替代人脑,所以在操作工具之前,仍然需要创意,需要思考,这是设计的一个必要过程。计算机课虽然很重要,但它只是一门操作技艺,而设计基础课程则更重要,是帮助提高创意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3]

在计算机设计教学中,低年级应以应用程序操作学习为主,高年级则需开设网络搜索与下载、网页设计和图形图像的创意与处理内容。在专业设计教学中,创意阶段应坚持手绘草图为主,在正稿阶段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作业提高设计效率,并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手绘设计作品有一定数量的要求。

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设计,由于设计的理性和规则的限制,人类生活变得秩序井然,并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实惠和便利;而设计的感性创造则使人类的智慧得以张扬,也为社会的进步发展推波助澜,同时为新观念、新产品、新功能的诞生提供了可能性,使人类生活变得生机勃勃。只有这样的循环往复,设计才有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改善生活品质,引领审美取向的作用,同时,积极改进设计的创新设计理念,优化技术训练课程,灵活运用各种创新方法,建设创造性思维课程,才能是设计教育不再是仅仅传授某种技艺的训练,最重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结语

当下艺术设计教育的转型,导致艺术设计教育的内涵与范畴扩大,新的艺术观念和形式的生成,使得艺术学科教育体制不断发生转变。作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者,我们必须认清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重新理清和调整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思路,重新思考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设置,在办学模式与专业特色与区域经济产业相适应的背景下,建构一种更科学,更符合社会需求的艺术设计教育学科机制,使艺术设计教育真正为中国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沙、周洪、史建:“谈综合性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J]装饰,2008(02)106―107

[2]张玉新、田崴:“关于思维设计与艺术设计教育范式研究”,[J]装饰,2007(10)94―95

[3]徐巧慧:“浅析新媒体环境下艺术教育的课程创新”,[J]装饰2010(06)87―88

上一篇:多创精品工程必须加强质量控制 下一篇:服装画的情感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