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探析

时间:2022-08-26 08:23:03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探析

摘 要:大学生社会化是大学生不断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社会化不足、社会化过度和技能社会化不强等问题,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主要是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矛盾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社会责任感,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提高现代能力,注重对同辈群体作用的正确引导,对提高大学生社会化水平,保持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化,社会心理学

一 概述

社会化是人的终身课题。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必须要经过社会化过程,否则个体将无法适应人类社会。大学生社会化很显然和别的年轻人以及非年轻人的社会化不一样,需要赋予它独特的含义。笔者认为,大学生社会化指的是大学生把社会影响当做基本背景、将大学教育传播当做主要中介,承接社会教育、研习社会文化且运用大学文化此独特影响与作用社会之过程;是大学生在社会角色期待的引导下、在逐步成为独立成熟的社会人和高级专门人才的过程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影响社会、改造社会相统一的过程。

二 大学生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身心发展失衡,自我意识膨胀

从大学生自身状况分析, 一方面他们生理上趋于成熟,心理上则表现为晚熟,身心发展不平衡。 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成长过程中养成的优越感十足,自我中心意识较强,自我期望值较高。 多数学生从小学至大学一帆风顺,缺少实际生活的磨炼,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盲目自信和自我膨胀的心理。

(二)社会习性和功利化思想严重

大学阶段既是大学生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的特定阶段,也是大学生这一特殊角色的扮演阶段。无论在精神面貌还是在行为举止上大学生都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但部分大学生由于社会消极思潮文化的多重影响,以及社会生活的"感染",往往表现为"过度"社会化。所谓过度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受社会现象、家庭环境和主观原因的多重影响,超过了社会化的标准,带有明显的社会习气。如过分看中社会关系、圆滑世故,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崇尚自我价值,在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主张以个人为中心来决定价值和利益的取向,知识学习功利化,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轻专业知识的积累,轻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语言粗俗,衣着和行为举止有成人化倾向等。

(三)群体生活淡漠,感情过分张扬

部分大学生对宿舍群体生活淡漠,我行我素。 学生寝室传统的"人---人"的沟通模式演变为"人---机---人"的沟通模式。 这种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方式极大地减弱了大学生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关系,极易使人产生冷漠感。部分大学生对恋爱的本质、责任和发展结果认识不足,感情过于张扬,过分亲昵行为在校园随处可见,认为恋爱自由,结合与分手随心所欲,责任感淡化而萌发多角恋,甚至由此发生校园凶杀和暴力事件等。

(四)奋斗精神弱,知识积累和基本技能差

我国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在短短几十年内使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由于社会体制转轨,社会产生一些消极现象,削弱了对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部分大学生表现为贪图安逸,盲目追随潮流和追赶时髦,攀比浪费; 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明确的追求目标,缺乏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 畏难情绪严重,缺乏主动进取的意志。

三 大学生社会化存在的原因

(一)家庭是导致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存在的首要因素

家庭是个体接受社会化的第一社会环境,是社会化的开端。不同的家庭,因为所处的历史时代、生活环境的影响,教育文化素质、对子女的监控和督导以及父母由于认知和自身经历 ,往往以"这就是社会"、"这就是现实"等语言方式教育子女,淡化了对子女的理想教育而加重了世俗化教育,子女由于耳濡目染,功利化思想严重,行为方式具有明显的社会习性。

(二)消极的社会现象、社会思潮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大量存在

价值多元化对大学生影响最大,造成部分大学生选择上的盲目性,造成对合理价值观念的理解和选择出现偏差。由于较弱的抵制力和内心的困惑,部分大学生极易受到消极的社会现象、社会思潮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导致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畸变,道德观念下降,引发人格障碍,造成人格社会化的缺失。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还不够

校园文化在弘扬先进、引领学风,丰富大学生活,培养健康文明的大学新风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社会环境相对而言,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净土。但校园也非真空,由于校园文化的过滤能力较弱,大学生在参与社会交往的同时,思想及行为打上明显的社会烙印。校园文化建设往往被简单理解为多组织活动,因而活动的健康性、典型性欠缺,对大学生的文明素养的熏陶、健康情趣的培养、学业与身心的和谐发展促进作用还不充分。

(四)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校课程的设置专业性突出 ,而综合性不足,为数不多的一些综合课和跨专业选修课未受到校或学生足够的重视,而且由于一些制度上的限制使学生对这些课的选择障碍重重;即使开设了专业课,也存在教学内容滞后、教育模式陈旧、方法单一等局限。 因此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知识储备严重不足,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素质多样化的需求。

四 大学生社会化的教育对策

(一)密切联系家长

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家庭教育对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大学生,其心理仍然停留在高中生阶段,而且多数大学生远离家乡、父母,恰处于大学生社会化的敏感和关键时期, 高校应密切联系家长,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使学生父母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共同承担起教育的责任。

(二)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群体社会化的重要路径, 若忽视社会实践肯定会妨碍学生社会化程度。因此,组织有益于大学生身心成长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很有必要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结合素质教育来开展,即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始终。大学生社会实践途径比较多,如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还有的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校外实习基地让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行开放式办学,推动社会需求与学校培养目标上的接轨。

(三)优化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促使大学生社会化的主渠道。 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优化教学过程,针对大学生特点,加强对他们自我教育的引导,创造适合大学生成长的环境与条件,把知识、技能及思想观念高质量地传授给每个学生,这样,才能实现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化的教化功能,实现大学生自我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促使大学生全面社会化。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贯穿于整个校园文化之中,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和核心。通过校园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对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大学生在"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大学生社会化具有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社会化的价值取向、人生定位。大学生在受校园文化的影响时,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主动选择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既能阻滞也能推动和创造健康的大学校园文化。因此,校园文化与大学生互动的结果,可能使双方均发生质的变化和跃升。

参考文献:

[1] 黄磊.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J]. 德育与思政研究. 2010: 177-178.

[2]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29-33.

[3]李芹.社会学概论[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4]高中建.当代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5月.

上一篇:面向3D图形处理器快速分层的深度预测试方法 下一篇:论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