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进3G时代

时间:2022-08-26 07:28:37

中国走进3G时代

新年开始的第一周,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向三大电信运营商发放了期盼已久的3G牌照,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中国的电信市场由原来的中国移动一枝独秀进入了三强鼎立的时代,市场竞争将更加白热化。

诱人的资本盛宴

2008年,3G在全球范围内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统计显示,目前全球移动通信的总用户为36.6亿(不考虑CDMA1X用户),3G用户总数已达3.53亿,占比达到9.6%。在3G发展最快的国家日本,到2008年6月底3G用户已达标9083万,占日本总人口的71.1%。

我国3G牌照的发放,被业内人士认为是“扩内需保增长”的宏观政策思路的落实。而3G牌照发放后所带来的一系列巨额投资,的确称得上一场资本盛宴。2008年12月19日,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曾经表示,2009年和2010年预计完成国内3G投资2800亿元左右。这必将对整个产业链产生新的需求,特别是在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的今天,巨大的投资对拉动内需也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中央提出的到2010年底将投资4万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其中包括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

来自业内的消息称,2009年包含3G和2G扩容、传输、宽带数据、支撑系统等电信总投资将达2700亿元至3000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毛利率最高的无线系统设计投资增幅显著,同比增长52.2%。此外,3G牌照发放可推动相关产业链形成,未来3年更能借此拉动近年2万亿元人民币的社会投资。根据国内外经验,未来5年,3G直接投资约1.5万亿元人民币,对中国GDP的贡献约10万亿元人民币。

上市公司受益有别

A股市场上,与3G相关的公司大都为设备或服务提供商。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在3G时代的资本盛宴中,各公司受益并不相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短期而言,3G牌照的发放不会显著促进运营商业绩的增长,但却能改变中国严重失衡的电信运营业竞争格局。而从长期看,3G将提升运营商盈利能力。

从中国移动历年资本开支构成看,无线设备及核心网投资占总资本开支的比重约为55%至60%,而传输网(光传输系统及光纤光缆)占比约为15%至17%。

最先受益3G启动的是通信设备商,三大运营商3G网络建设3年预计将有超过2000亿元的投资。其次受益的是手机制造商。目前我国移动用户已达到6.24亿,按2011年30%用户使用3G服务、3G手机平均价格500元来做静态测算,3G手机市场3年内将超过1000亿元规模。第三,运营商和增值服务提供商将是长期受益者,3G业务将提高运营商增值业务收入,预计在3G业务推出2至3年后,运营商将盈利。

自去年11月以来,通信板块整体大幅上张,许多非3G投资受益的通信类公司股价也大幅上张。对此,只有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才能真正受益。运营商近年通过集中采购,已经与各子行业的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子行业龙头企业是新一轮电信设备采购中主要的受益者,因此,业绩增长较为确定。有分析认为,目前我们覆盖的通信行业上市公司2009年平均PE已经超过20倍,这么高的估值水平已经反映了增长预期。短期行业指数难以超越大盘。

手机将成超级计算机

当3G向我们走来的时候,很多人关心未来手机会变成什么样。已经有通信专家和材料专家联合攻关,发明了一种在3G手机中内置耳机的技术。未来在用3G手机通话时,只需将耳机从手机插口中拉出挂在耳朵上即可,通话结束后,耳机便又自动收回到手机内。除了这些新奇的功能,市面上,很多与笔记本电脑没有太大区别的手机产品也越来越多。手机芯片的高度集成使得人们可以在这个“大脑”之上“嫁接”各种功能,现在的“山寨手机”其实就给手机发展提供了范本,人们未来可以像“攒电脑”一样“攒手机”。

不过,“手机笔记本”并不是手机发展的终极目标,因为手机同时在向“移动互联网”方向迈进。据最新数据显示,去年底中国内地手机上网用户达到1.176亿。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手机的“云计算”必将成为发展方向。消费者可以将“云计算”想象成这样:在未来,手机相当于你现在的电脑显示器,手机键盘相当于计算机键盘,而电脑的主机在哪里?在另外一个“云端”,也就是服务器,而无线互联网就是连接主机与显示器和键盘鼠标的数据线。“云计算”意味着更多的应用和数据存在于服务器端,终端承载的运行压力越来越小,大型服务器将通过移动互联网成为每个终端的“CPU”,服务器所能处理的一切程度和应用都可以被每位手机终端拥有者所用。也就是说,在“云计算”时代,手机将使得每个终端消费者拥有一个超级计算机,那个超级计算机既可以帮你处理纷繁的程度设计、玩网络游戏,也可以帮你修改图片、搜索行车路线。

3G时代的无线互联网将超越目前互联网的即时性,提供和互联网一样丰富的功能性应用,甚至延伸出更多特色服务,相信全民将真正迈入无线互联网时代。

上一篇:中国是奢侈品消费救星吗 下一篇:国内私人银行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