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研究

时间:2022-08-26 06:37:03

浅谈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2-219-02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是指与精神活性物质相关的精神障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物质依赖障碍和物质滥用),另一类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障碍,包括:精神活性物质中毒,精神活性物质戒断反应,精神活性物质所致谵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持久性痴呆,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持久性遗忘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病,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心境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焦虑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障碍和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睡眠障碍。

1病因学

引起药瘾的因素不是单一的,与药物的可获得性,遗传素质和人格的易感性以及社会文化因素有关。 部分药瘾者,特别是青年人,在服药前有某种程度的性格、品德障碍,如学习成绩差、逃学或违纪。有些家庭中有精神病或人格障碍者,或童年有不愉快经历。 社会文化对药瘾的发生有影响。社会对瘾药的应用呈宽容态度,药瘾容易泛滥,如大麻广泛流行于北美。群体内的社会压力也有影响,如亲密伙伴间的压力。 医护和药剂人员晚获得药物,可成为好发阶层。

2发病机理药物依赖形成的机制

2.1代谢耐药性和细胞耐药性。代谢耐药性是指因药代谢过程加快,在组织内浓度降低、作用减弱、有效时间缩短而言。细胞耐药性是指因神经细胞有了某种适应性的改变而引起,使神经细胞只有血液中含有高浓度药物的情况下才能正常工作。

2.2受体学说,脑内发现了对吗啡类药物有特殊亲和力的吗啡受体以及内源性吗啡受体激动剂。因此推测药物依赖性的迅速形成可能与外源性吗啡与吗啡受体的特殊亲和力有关,吗啡受体被阻断后,造成耐药性的急剧增高。

2.3戒断综合征的废用性增敏假说。吗啡受体长期被吗啡阻断后出现耐药性增高的同时,也可由于瘾药阻断了受体,出现废用性增敏,以致在停药过程中出现戒断综合征。

2.4生物胺学说。单胺类神经递质参与镇痛和成瘾机制。注射吗啡后脑内5-HT的更新率随着耐药性的出现而增高。

3相关检查

3.1病史采集:病史采集的内容包括吸毒史、吸食种类、每日剂量、每日吸毒次数、吸毒方式、有无耐药性、以往戒毒次数和戒毒方法、有无多种滥用以及躯体疾病等。

3.2躯体检查:对吸毒者的体检除常规检查外还必须注意皮肤有无注射遗留的针迹,以前臂、下肢等静脉明显处为多;经常吸食者可能会有鼻中隔粘膜充血和溃疡,甚至穿孔;长期吸食阿片者在没有及时使用时会出现瞳孔散大,因为瞳孔不能因光线而自行调节,所以吸毒者畏光,而常常带墨镜。而刚刚吸食者会有瞳孔缩小,如针尖样瞳孔是吸毒过量的特征。

3.3实验室检查:除常规检查外必须包括心电图检查、肝功能检查、血、尿常规检查、拍胸片或透视。对不能确诊的病人要做纳洛酮催瘾实验或阿片类尿液试纸的定性实验。

3.4精神检查:要做详细的精神检查,目的是排除其它精神障碍,有伴随疾病时要同时治疗。护士通过观察、会谈、躯体和精神检查等方法收集病人有关的健康资料给予评估。

4诊断标准

4.1有长期或反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病史。

4.2对精神活性物质有强烈的渴求及耐受性,故至少有下述情况之二:1、不能摆脱使用这种物质的欲望;2、对觅取这种物质的意志明显增强;3、为使用这种物质而经常放弃其他活动或爱好;4、明知这种物质有害,但仍继续使用,或为自己诡辩,或想不用或少用,但做不到或反复失败;5、使用时体验到;6、对这种物质耐受性增大;7、停用后出现戒断综合征。 戒断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史。 (2)在停用或少用有依赖的精神活性物质后,至少出现下列精神症状之三:①情绪改变;如焦虑、抑郁、烦躁、易激惹等;②意识障碍;③失眠;④疲乏、倦睡;⑤运动性兴奋或抑制;⑥注意力不集中;⑦记忆减退;⑧判断力减退;⑨幻觉或错觉;⑩妄想;⑾人格改变。 (3)伴有以下躯体症状或体征至少二项:①恶心呕吐;②肌肉或身上各处疼痛;③瞳孔改变;④流鼻涕或淌眼泪或打哈欠;⑤腹痛、腹泻;⑥燥热感或体温升高;⑦严重不适;⑧抽搐。 (4)症状的性质与严重程度随精神活性物质的种类与剂量而定,再次足量使用,戒断综合征迅速消失。

5鉴别诊断

排除脑器质性疾病及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6并发症

病人明显的痛苦或社交、职业或其它重要社会功能方面的损害。伴有感知觉障碍:在无谵妄的情况下,出现伴有完整现实检验能力的幻觉或听、视或触错觉。

7治疗

一旦病人对药物成瘾一般很难自动戒药。因此应住院进行治疗,即使自觉住院,病人往往不惜用说谎、偷窃等手段骗取药物。故对入院病人必须详细检查其随身携带的一切物品包括自己穿的衣服等,并杜绝一切获取瘾药可乘之机。这是保证治疗见效的的关键。治疗原则:缓慢撤完瘾药,一般成人,瘾药可在1周撤完:体弱、成瘾久、药量大或老年患者,为避免断药过程中出现心血管意外、虚脱,可较缓慢减药。在10天至2周内减完。 各种支持疗法可改善病人营养状况,减轻戒药时的痛苦及急性中毒症状。可用大量维生素B族、维生素C、烟酸等。在有条件情况下,可为病人进行促大脑代谢疗法:能量合剂、大量维生素C、烟酸、谷氨酸钠等加入溶液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20次为一疗程,对摆脱戒断症状、减轻各种植物神经反应,有较好疗效。 戒瘾过程中常见病人有失眠、焦虑等情绪反应。此时宜采用不成瘾镇静剂,如小量奋乃静、氯丙嗪等。焦虑反应明显时,可适当用抗焦虑药物,如舒乐安定等。硝基安定兼有抗癫痫作用,可以预防减药过程中出现癫痫大发作。 在海洛因戒药过程中,易出现兴奋躁动甚至意识障碍,以戒药开始数天最为严重。必须及时控制兴奋冲动并注意保护病人安全。一般可肌注或口服氯丙嗪合并异丙嗪各25~50mg,每日3次。兴奋躁动严重者,对心血管系统功能良好的成年患者,可用氯丙嗪异丙嗪合剂,用生理盐水稀释后,缓慢静注。此外肌注氟哌啶醇5~10mg,每日2~3次,亦有助于控制兴奋。当躯体依赖症状控制后,病人对药物渴求的心理依赖可在较长时间内存在。根据临床症状,宜以抗精神病药物或抗焦虑药物,继续巩固治疗至少2~3个月为宜。 支持性心理治疗十分重要。病人大多意志薄弱,对治疗缺乏信心,必须经常鼓励和支持病人坚持治疗,鼓励病人参加各项文体活动,转移其对瘾药的注意力。家庭社会支持,对病人出院后的巩固疗效十分关键。在康复阶段必须取得家庭和工作单位的支持和监督,切断瘾药的来源和与瘾药提供者,否则即使在住院条件下戒瘾成功,出院后疗效不易巩固且有重染旧习的可能。出院后应坚持门诊观察两年,预防复发。

8预防

预防药瘾的发生,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实行多部门(卫生、公安、司法、商业等)的协作,控制易成瘾药物的生产、销售、临床使用。要在医务人员中普及有关知识,提高对安眠药、抗焦虑药、吗啡类成瘾的警惕和早期识别,以减少成瘾的产生。在已形成瘾药流行的地区,则需要在群众中广泛宣传药物成瘾的危害性,以动员社会力量,协助有关部门,实施各项措施。

上一篇: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新评分标准(7分法)... 下一篇:不同年龄段血脂高低不同;糖尿病、高血压、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