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方法

时间:2022-08-26 04:18:56

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方法

[摘要]电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电影片名作为电影的窗口,其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文化交流的成功与否。电影片名有其固有的特点,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很难使得原片名和译名完全对等。正确地采用归化和异化汉泽法,就能有效创作出易于目的语观众接受的译名。

[关键词]电影片名 汉译 归化 异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047-02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电影作为特殊媒介对文化传播的影响也变得更加广泛。英文电影极大地开阔了中国观众的视野,使中国观众得以在娱乐中感受西方的风俗传统、生活习惯。然而,尽管英文电影的翻译研究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但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却正式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电影片名作为电影的窗口对电影的内容有导视作用,能否恰如其分地翻译好英文电影片名直接影响到影片是否被接受,因此对于英文电影在中国的引进和推广而言,片名的汉译至关重要。要达到好的片名译文这一目的,译者须考虑到电影片名的特点和功能,同时还要兼顾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因此,本文将从电影片名这一特殊文体出发,从归化和异化两个方面探讨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方法

一、电影片名的汉译特点

(一)简洁

电影片名作为电影的“眼睛”,简洁是它的第一特征。电影片名通常是电影内容的意义概括,观众通过片名能够了解电影的主旨及主要内容。比如:Brave Heart《勇敢的心》,True Lies《真实的谎言》等。有些电影片名则是通过主人公名称来进行信息传递的,比如: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以故事发生的地点为片名的电影有Chinatown《唐人街》,Titanic《泰坦尼克号》等。由于片名要求简洁,因而英文片名大量使用名词或词组。

(二)结构类似

许多电影片名翻译工作者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常常采取一些目的语国家观众熟悉的结构进行套用。比如美国影片Forest Gump《阿甘正传》,译名套用了鲁迅先生文章《阿Q正传》的结构,电影因与小说风格内容相似而采取此译法。同一系列电影片名的翻译采取类似结构,如《007大破天幕危机》(Sky-fall)就延用了“007”这一结构。而同一电影演员主演的电影片名,结构类似情况也时有发生。例如好莱坞影星威尔・史密斯(Will Smith)主演的电影Hitch译为《全民情敌》就是一个最佳例证。“他因为一部Enemy of the State《全民公敌》上升为好莱坞一线男星。于是不少译者便开始对他的影片以“全民”或“公敌”加以修饰――将I,Robot译为《机械公敌》,Hancock译为《全民超人》等。[3]

(三)修辞手段的应用

电影片名作为艺术品的载体,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段可以更好地传达电影主题信息、吸引观众并引导观众去感受电影的魅力。例如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飞越疯人院》使用了暗喻手法;True lies《真实的谎言》使用了矛盾修辞法;Greatest show on earth《戏中之王》使用了夸张手法。这些修辞手段的使用能够引起观众的联想。

二、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方法

(一)归化和异化

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Alienation)这两个术语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提出来的,美国学者韦努帝(Lawrence Venuti)在其影响下,于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定义:归化是指外国文化向目的语文化靠近,使文章对读者来说亲切熟悉;而异化是指使读者向外国文化靠近,让他们感受到两国文化的差异[2]。由此可见,归化法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靠拢,使原文符合目的语文化,而不必拘泥于句法结构和词汇。而异化法则恰好相反,它强调译者应忠实地传达原文内容,原汁原味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保留文化差异。

因此,不管是归化还是异化,都建立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如果原文与译文完全等值,归化和异化的探讨就没有意义。

(二)归化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应用

思维方式差异促使的归化。一般来说,中方人受中庸思想的影响,倾向于整体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体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也可以在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当中得到验证。当这种思维模式应用在电影片名上时,就表现出了中文片名重内容,而英文片名多有人物姓名或是事件发生的地点。如前文提到的影片Forest Gump《阿甘正传》。再如美国影片Mr. Holland’s Opus,若采用《霍兰先生的乐章》为译名,就不能体现霍兰先生作为老师给他学生的巨大积极影响。相反,译名《春风化雨》则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影片的中心思想,体现出教书育人的精神。

文化寓意差异促使的归化。中英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必然会出现不同的文化寓意。最为典型即是“龙”这个词。中国人认为“龙”是权利和力量的象征;而在西方国家,龙则是邪恶的象征。所以在翻译这类有特殊寓意的片名时,译者必须考虑到中西文化寓意的不同,避免歧义。如英国影片The Third Man若译为《第三者》,大多数中国人一定以为这是一个家庭,其实不然,片名指的是车祸现场的第三个目击证人,和中国人理解的第三者完全不同,译为《第三人》则消除了歧义。

审美角度差异促使的归化。文化也会对审美角度产生影响。中国人十分强调韵律、对称等美学,而在电影片名当中,尤以四字格为主,西方则不然。比如近几年大热的《暮光之城》(Twilight),译名就采用了四字格,并加入了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之“字,使得片名十分优美。而A Walk In The Cloud也翻译成《云中漫步》,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带有浓重文化色彩的片名要求归化。这类片名包括、神话故事、习语以及本身带有修辞手段等内容。如《七宗罪》(Seven),西方观众因为有宗教知识,很容易把七与《圣经》(the Bible)里所描述的七项罪联系起来,而中国观众在这种情况下却很难理解,这就要求译者做出归化处理。再如Good Will Hunting本身带有双关修辞,译为《心灵捕手》。

电影娱乐性质和商业性质促使的归化。由于普通大众将观看电影看作是一种娱乐消遣活动,因此译名应该要易于观众接受,采用目的语的习惯语言形式,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如前文中所提到的《全民情敌》,则是利用目的语观众对《全民公敌》这一影片十分熟悉的特点,而采用了归化手段。

(三)异化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要求异化。功能对等是由美国翻译家奈达提出的一项重要翻译原则。他在其著作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中指出:翻译不仅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文体和风格的对等。[1]因此,译文应该使目的语观众拥有同译出语观众一样的感受。即译文不但要求信息内容对等, 而且尽可能在形式上也要求对等[4],即要求译者采取异化方法。比如the Sound of Music的译名《音乐之声》则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达到了对等。而之前的译名《仙乐飘飘处处闻》则在文体和风格方面有很大区别。

文化交流要求异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日益加深。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期待着原汁原味的译名,希望感受到西方文化带来的新鲜感。因而在电影片名翻译时,译者应尝试保留西方文化,帮助目的语观众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同时也可丰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电影《木乃伊》(The Mummy),相信现在的中国观众都理解片名的意思,但它其实是外来词,而现在成为了中文的常用表达法。其他例子还有Bodyguard《保镖》、The Godfather《教父》等。

三、结语

总之,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是一项复杂的过程。译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中英语言基础之外,还应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电影片名本身具备的特点和功能,从而正确选择归化或异化,使译名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Eugene Albert Nid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A history of Transla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3]邴照字.浅议当今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特性与方法[J].新西部.2009.

[4]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上一篇:透明质酸钠凝胶在妇产科腹盆腔手术术后粘连预... 下一篇:经脐单切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