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及对策

时间:2022-08-25 11:00:17

新兴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11-0005-02

摘要:随着“第五代媒体”的广泛运用,大学生成为了新兴媒体技术使用下的最广泛、最活跃的群体。作为“数字化生存”的最先体验者之一,新兴媒体的交互性和创新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与世界同步发展和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为他们成长、成才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有利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新兴媒体 大学生 不良影响

1 大学生媒介接触基本概况

华东师范大学和河北大学的调查得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注:表1根据《现代广告》2004年12期《大学生广播媒介接触调查一文数据统计》;表2摘自《河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对高校学生传媒素养现状的调研》原文)

根据对上面的调查数据分析研究后发现,大学生容易产生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①过分依赖新兴媒介。手机微博等新兴媒介的出现使大学生耳目一新,其快捷、便利、及时的特点使之逐渐取代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迅速蹿红于大学校园。

②对传统媒体的选择有所减少。大学生认为,权威媒体的报道部分过于枯燥泛味,且深度报道和评论所占篇幅较大,不符合大学生日益快速简单,对资讯类信息需求越来越多的消费品位。

③在内容上,过度依赖新兴媒体。新兴媒体使得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变得模糊,大学生的认知方式被改变,有些学生因此失去理性和自我,处在被动接受外界信息的状况之中,缩小自身的思想空间,弱化思维判断力和想象力。

2 新兴媒体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

2.1 新媒体作为释放平台,易导致政治心理不健全:由于新兴媒体作为一个公共信息平台,其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给了不良信息及垃圾信息足够多的曝光机会,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和文化,伴随着西方的政治文化侵略,甚至包括各种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反人类的消极价值观念夹杂其中,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带来了现实的冲击,腐蚀其心灵,动摇其信仰,混淆其价值观,使大学生群体感染“灰色心态”导致政治心理不健全,甚至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宣传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普遍认为,“新兴媒体若管理不好,很可能成为‘和平演变’的工具。”

2.2 新兴媒体传播内容的多元性,冲击了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开放性等特点,各种有害文化理念和思想理念,鱼龙混杂,易使部分大学生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价值追求的过程中受到不良干扰。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学生传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开始模糊起来,原来支持自身价值观念的社会道德生活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进而造成道德评价失范、道德相对主义盛行,最终必然导致大学生优良传统道德观念缺失。

2.3 新兴媒体中的非正式组织,易诱发大学生:新媒介传播特性纵容了群体传播,使得群体传播风险性极高。在新兴媒体中,基于物质、精神的需要,资源随机结成了许多群众性的非正式组织,如网络社区、聊天室、QQ群、热点微博等。这些组织无正式机构,无严格规章,因来去自由和志趣相投等原因得到了成员的高度认同,行为有强烈的一致性和盲动性,往往会一呼百应。由于非正式组织促成了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微观”,那么小道消息、甚至谣言诽谤都能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给一些缺乏甄别能力的大学生思想上造成混乱,很容易被人煽动利用,形成。

3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性应对

3.1 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建构良好的媒介环境:我国对于媒介素养的研究本来就起步较晚,属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情形,而国内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落后以及理论应用于实践非常缓慢。所以,相关的教育机构、教师及大众媒体应该注重这方面的理论构建、课程开展及舆论引导,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和谐民主的媒介氛围。与此同时,大学生自身应更好地利用媒介学习新知识,自觉抵制媒介中不利因素的影响。

3.2 加强队伍管理,提高整体素质,努力创作更多更优秀的作品:新媒体作用发挥得好与坏,工作队伍是关键,提升新媒体工作人员的素质已成为当前政府、高校及传媒界的迫切任务。首先,提高其政治思想水平,使其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明辨是非能力,从而真正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的使命。其次,提高其业务能力,使其拥有制作内容健康、技术含量高、形式活泼的作品的能力。第三,提高其自律意识。第四,尽快推行准入和考评制度,使不具备过硬素质的人员不能从事新兴媒体的工作。

3.3 加强信息传播管理,建立健全校园新媒体信息的监督机制:目前,政府对大的门户网站、移动通讯运营商的管理比较得力,但对于数量众多的小信息来源监管不利。政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一是必须强化公众举报意识,增加其举报途径,对不良信息及时掌握并处置;二是培养兼职队伍作为政府在新媒体中的触角,高度关注其中的非正式组织,并且建立预警机制,发现极端苗头及时处理;三是培养技术人才,增强监管能力;四是进一步完善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制度法规,完善新媒体信息的监控机制,从信息源头把好关。同时,引导高校通过建立网络虚拟组织、设立网络管理员等方式加强信息传播的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 常玉华,宋杉岐. 当代大学生与新兴媒体[J]. 党史博采(理论). 2008(05)

[2] 王海滨.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崇拜成因分析及对策[J]. 新闻天地(下半月刊). 2011(05)

[3] 郑欢,杨启富. 浅谈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高等教育课堂参与度研究 下一篇:社会大众对学校社工的知晓度及需求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