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企业战略范文

时间:2023-12-18 17:12:06

新兴市场企业战略

新兴市场企业战略篇1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障碍;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1-0094-04

一、文献回顾

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外由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没有通行论述,所以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内学者。同样,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国内学者。如,梅兴保、王昌林、刘志彪等学者分析了现有金融工具或金融服务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障碍;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征以及现有金融体系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问题,辜胜阻、顾海峰、肖兴志等学者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提出要构建多元化主体参与、完备高效的金融支持体系思路。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特殊产业,对于其与金融支持之间关系的研究,需要深入挖掘两者结合的异质性和内在性。与一般性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的战略性地位、新兴发展阶段等属性,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约束更加严重,迫切需要针对性、系统化、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本文基于我国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障碍的分析,探究适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对策。

二、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障碍

国家“十二五”规划已正式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列入其中,并提出要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将其培育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在政策刺激和市场力量的双重驱动下,我国金融体系的各构成主体正在探索着逐步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金融体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还处在探索阶段,面临着较多的障碍。

(一)金融资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配置失灵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产业领域内的衍生企业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其在金融界的形象和信誉还未建立起来,市场失灵使得新兴企业与金融资本不能实现有效结合。主要表现在:

1.金融供给市场自身走向分割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受历史传统、自身经营理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金融机构在自然演进过程中可能走向分割,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金融资源配置市场,对新兴企业和中小企业实施歧视性政策,出现信贷配给现象,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2.多种定价管制机制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的资金供给动力不足。在较长时间里,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尤其是贷款利率市场化定价机制改革滞后,使银行发展新兴企业和中小企业信贷缺乏定价空间,直接导致银行服务的利益动机不足。同样,在A股市场存在的首次公开募股(IPO)价格市盈率上限管制,导致一批得不到合理定价的优秀创新型企业不得不进行海外上市,降低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对潜在资金供给者的吸引力。

3.市场交易成本过高直接影响金融主体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兴和风险较高的投资领域,很容易造成金融主体与企业主体信息不对称,使金融机构承担更高的调查工作成本,甚至需要掌握更专业的行业技术知识。同时,我国体制因素导致的一些突出问题也人为地提高了融资市场交易费用,从而影响双方的市场交易行为,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市场的萎缩。

(二)金融结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体特征不匹配

从我国金融结构的现实情况看,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主的间接金融占绝对主导地位(2001~2011年占比基本在70%以上),以股票为主的直接金融占比较低。其中,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体系中又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底部的场外交易市场建设非常缓慢。这些问题都显示了我国金融结构的不合理性,且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大量科技型中小企业构成主体不匹配。

1.大型国有银行主导型结构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构成主体不匹配。在大型国有银行主导型结构下,信贷资金过多地投放于大型企业,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这些银行的支持。林毅夫指出,大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单位资金的平均信贷审批成本以及信息与风险控制成本相对比较高,很难与中小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所以它们往往会忽视中小企业。显然,我国大型银行主导结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构成主体不匹配,使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大量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出于风险规避的考虑,当前阶段的信贷投放仍然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尤其是国有大型银行的信贷投放,约有50%以上的公司贷款分布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传统领域,且“贷大、贷长、贷集中”情况较为普遍,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信贷投放占比仍然偏低。另外,作为贯彻国家意志的政策性银行对投资对象也有资质的要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也以大型企业为主。

2.现有资本市场结构使大量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股权交易需求得不到满足。一是我国现有股票市场在筛选上市企业时依然存在“重大轻小”的规模歧视和“重公轻私”的所有制歧视。如,中小企业板的主板化明显,企业上市发行的平均规模比该板块的上市基本标准要求高;创业板对净利润、企业规模、存续时间以及成长性等要求高于大多数海外创业板市场的门槛。二是场外交易市场建设的进程缓慢。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也称“新三板”)目前仅在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少数高新区试点,没有实现快速扩容,市场活力和吸引力不够,这直接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不能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大量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股权交易需求。三是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缓慢,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的严重滞后阻断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低成本融资通道。数据统计,我国公司类信用债的余额不到股票市值的25%;在公司类信用债券中,交易所市场严重滞后,银行间市场托管规模占比为97%。

(三)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契合的风险投资功能发生偏离

与其他金融业务相比,以风险投资为主的股权投资期限相对较长,注重被投企业的成长性和创新性,较多活跃在产业前沿,热衷于投资高成长的新兴产业领域。特别是风险投资主要以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等早期发展阶段的风险企业为导向,通过战略指引、经验交流等方式支持所投企业,并进行长期投资。因此,具有筛选培育、风险管理等功能的风险投资是目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以创新为驱动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契合融资伙伴,以其独有的“投资+辅育”模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着特殊孵化作用。因此,他们之间是一种同源性、共生性的关系。但是,通过研究发现,我国风险投资短视行为较为普遍,投资阶段明显偏向扩张期和成熟期,造成后端投资过度的“拥挤”,而前端投资则出现更加严重的“贫血”。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偏好于成熟期的短视行为主要是由于我国风险投资多为政府机构附属型组织形式,造成产权缺失、善于驾驭风险的专业人才缺乏、社会信用秩序严重混乱、退出渠道不畅等因素导致的。这种逆选择使得我国风险投资趋向于一般性的商业投资,弱化了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筛选培育、长期投资的经典功能,显然不利于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壮大。

(四)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金融技术和金融产品较为缺乏

我国目前的金融技术与金融产品,基本上还是以吸纳性和移植性的技术创新为主导,多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技术与产品,原创性金融技术与产品较少。就目前来看,我国金融技术和金融产品尚不能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

1.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较为缺乏。一方面,以不动产抵押贷款为主的银行信贷业务显然不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处于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初期环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的企业,其资产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为主,无法采用有效的固定资产抵押等担保方式,银行与企业的对接显然存在较大的障碍。另一方面,银行信贷部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产品创新的能力和动力不足。目前,虽然部分银行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的特点,在原有不动产抵押贷款为主的基础上,推出了各种形式的动产质押类贷款以及自助可循环和整贷零偿贷款等新产品,但拓展的空间和力度还不够。

2.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证券类金融技术和产品缺乏。虽然2007年以来,我国在固定收益类产品方面推出了中小企业集合债、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和小企业集合债权信托基金等新品种,但覆盖的范围还非常小,产品设计与运作模式还有待继续完善。另外,我国适用于早期发展阶段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债券产品极为缺乏,无法满足处于初期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体系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通过培育市场化运行机制以尽快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市场是核心任务。为此,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金融资源的作用,让市场力量有效引导金融资源向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配置,特别是让现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主体能够有效竞争国民经济储蓄流和其他金融资源,满足其有效需求。同时,要切实落实和促进企业主体以及金融资源供给主体产权的清晰界定和法律保护,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供政策保障。要加强金融业的对内开放,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创造更为宽松的条件,并鼓励、引导其发展新型的金融服务机构,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市场供给方的竞争机制。

(二)优化金融结构,加快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建设

就我国金融发展的实际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体的结构与特殊性金融需求相适应,我国金融结构的优化不是讨论何种类型的金融结构的优劣性的问题,最为重要的是加快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建设,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的针对性,并最大可能地发挥现有金融体系的优势,推动两种金融支持机制的互补与平衡。为此,一方面,重点推进专门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性银行或科技银行以及众多专业化、区域化和特色化的中小型和新型金融机构的创设,形成金融机构间的合理分工和错位竞争,建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体相匹配的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另一方面,重点推进以“新三板”为基础的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完善创业板和中小板市场,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融资渠道。

(三)推进股权投资机制创新

当前,要大力推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股权投资的发展,构建完整的股权投资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融资的可能性和有效性。要进一步探索天使投资组织化和联盟化的运行机制,通过健全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构建网络和信息平台、优化区域市场环境等措施鼓励天使投资发展。要通过继续扩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试点范围和规模、推广有限合伙制模式、培育一大批职业风险投资家、加快建立全国性的行业自律组织、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税收激励等措施,推动风险投资机构更多地将资金投资于创业和成长初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四)创新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技术和金融产品

新兴市场企业战略篇2

新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从发展目标和实际产业发展需要来看,金融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分析新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情况,认为金融支持新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外部政策环境、信贷支持、资本市场和民间资本四个方面存在问题,提出完善融资体系、创新信贷机制、拓宽资本市场融资、引进民营资本四项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疆;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3000302

1 金融支持新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金融支持政策不断完善。在法规制度方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先后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来促进金融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财政政策方面,新疆对新兴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投资频繁。新疆已经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仅2011年,给予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基金就达2500万元,较上一年增加近67%,101个项目实现了全区14个地州的全覆盖。

第二,金融机构支持力度增强。新疆金融机构不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投入。截止2013年9月,新疆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0116.7亿元,较年初增加1719.9亿元,同比增加199.0亿元,增长24.5%,较2011年分别增长21.8%和28.5%,高出全国平均值的6.3%和12%。三年新增贷款4429亿元,存贷比提高至67.5%,新增存贷比创下89.8%的历史高位。各家银行纷纷制定倾斜化的信贷政策,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力度。

第三,资本市场多元化发展。新疆资本市场近年来呈现出多层次,多领域的快速增长态势,证券市场保持稳健发展的势头。2012年新疆上市公司通过境内资本市场实现融资204.29亿元,是2011年全年A股融资额156.77亿元的130.31%,其中IPO融资6.93亿元,增发融资118.56亿元,公司债融资78.8亿元。同时,新疆还大力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2012年共发行债务345.9亿元,同比增长175%,增速在西北地区名列前茅。

第四,民间资本的介入。新疆经济后发优势明显,除了资源和区位优势外,中央差别化经济政策和对口援疆政策的支持都强有力地促进了新疆的经济发展,民营资本十分活跃。2012年第二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的签约项目中,民间资本投资成倍增长,签约项目占签约项目总数的七成多,签约金额1348.19亿元,增长1.35倍。签约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共签约项目36个,签约金额597.85亿元,占签约总金额的近三成。

2 新疆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外部政策环境有待优化

虽然目前新疆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但在执行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审批方面。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在盈利情况、技术要求及知识产权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仍然以传统的方法对其进行审定和评估,难以反映出其真实的情况,造成审批上的障碍,阻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2.2 信贷支持不平衡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低资本,小规模的特点,不符合传统信贷的考核要求。各类金融机构出于安全考虑,往往不愿意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贷款。据银监会统计显示,2012年,占全部企业数量99.8%的中小企业全年贷款余额仅为1196亿元,只占全年贷款余额总额的14.26%,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着无钱可贷的局面。

2.3 资本市场亟待完善

与全国总体的大环境类似,当前新疆金融体系仍然是以银行为主,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滞后。新疆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除特变电工、金风科技等大型企业外,还存在很多中小企业。根据国外的经验,新兴产业的前期发展主要依赖风险投资,而新疆风险投资的发展起步很晚,数量少,使得新疆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2.4 民间资本未充分利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一般的民营资本难于抵御如此高的风险,不敢对其进行投资。而单个民营资本规模小,比较分散,不善于合作发展,而新疆又缺乏聚集民营资本的中介机构,这样就使民营资本投入新兴产业的规模不够,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民营资本。

3 金融支持新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

3.1 建立和完善融资服务体系

在新疆建立多层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服务体系。在间接融资方面,推动政府与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风险补偿和风险转移的机制。在直接融资方面,大力发展股权市场和债券市场,尤其是发展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满足不能上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需求和流动性需求,让广大投资者广泛参与,分享新兴产业的成长收获。

3.2 创新商业银行信贷机制

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特点,根据新疆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各行业特征、技术成熟度等因素对其制定专业化的信贷选择机制和评级系统;建设专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服务团队,培养一批既能充分控制信贷风险,同时又能充分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发掘出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企业,提高信贷支持力度。

3.3 拓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场外交易融资。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门槛低,信息相对对称,不需具备IPO能力,为技术创新型企业、中小微企业提供股权转让服务和私募等金融服务。新疆应积极探索金融创新,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经验,发展面向非上市公司的股权交易,构建区域性的场外交易市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3.4 积极引进民营资本

民营资本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应该积极引导其进入该行业,推动新兴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新疆应该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和监管民间资本,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基础好、管理较先进的优质企业逐步发展成为龙头企业,通过资金和要素投入的形式,组织多家民营企业,整合各自的资金和市场资源,发展民间资本合作组织共同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共谋生路。

参考文献

[1]高友才,向倩.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发展对策[J].经济管理,2010,(11).

[2]陈文锋,刘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0,(9).

[3]谭中明,李战奇.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对策[J].企业经济,2012,(2).

[4]翟华云.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金融支持效率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12,(11).

[5]顾海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金融支持[J].开放导报,2012,(4).

[6]刘洪昌,闫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及其政策取向[J].现代经济探讨,2013,(1).

[7]张卓,张源,胡挺.基于业态演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与优化路径[J].武汉金融,2012,(6).

作者简介:

杨秋明(1983-),女,河南洛阳人,管理学硕士,宿迁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新兴市场企业战略篇3

[关键词]金融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8-0059-04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是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其培育和发展需要包括金融、技术、资源和管理等在内的多方面力量的支持。特别是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引导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动力机制,其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具有核心的支持作用,必须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融资方式,增强其融资的协同性和针对性,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融资困境。

一、金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具有核心支持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具有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物质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等特征的产业,它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与传统产业比较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高技术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其核心内容是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技术的要求并非是简单的技术模仿和跟踪,更重要的是对核心关键技术的掌握与控制,以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和扩大领先优势。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追求单个产品、单项技术的高端性,还必须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联盟创新的集成化,促进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及与其他行业、企业的相互协同和密切配合。(2)高投资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一般要经历种子期、创建期和成长期三个主要阶段。其中创建期和成长期对资金需求量最大。在创建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机器设备、原材料、能源及建筑物等作为支持,以促进样品向商品的转化。而在此阶段,由于产业配套尚未成熟,原材料和零部件价格高,加上市场开发的高难度性,产业发展的初始成本较高,资金需求量约为种子期的10倍。成长阶段的投资主要是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和大规模开发市场,资金投入是种子时期的100倍左右。(3)高风险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技术发展、产业规模、商业运作和市场培育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使其面临着技术、投资、市场、产能过剩、决策和法律等方面的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培育和发展是一个资金投入大、风险高、发展时间长和可持续的过程,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强有力的财税金融政策体系支撑,解决其资金需求量大和风险突出的瓶颈问题。这些巨大的资金投入单靠企业本身和政府的支持是无法满足的,而且这也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而实际上,通过金融创新往往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金融创新有利于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和融资机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金融资本的良性互动,壮大产业规模和提升产业层次。另一方面,通过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既可以筹集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又可以加强科技金融合作,构建科技资源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的有效模式,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加速自主创新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实践也证明,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实现需要借助金融市场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并以高额的市场回报来激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效果。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融资困境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部署和战略任务,得到了国家及各地方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各金融机构积极改进服务,通过创新金融工具、方式,完善信贷政策,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构建风险投资机制,深化科技保险创新等措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由于现行金融体制的缺陷,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还必须进一步强化。

(一)金融机构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认识不到位

在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问题上,不少金融机构更多的是考虑和担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投资性、高风险性和长期性等潜在风险,而对其给自身发展带来的机遇缺乏科学的判断和准确把握。事实上,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利于金融机构实现信贷资源战略性配置、转变自身发展方式、创新金融产品和业务运作模式。正是因为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一些金融机构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没有能够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点提供其所需要的资金,弱化了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的效果。

(二)现行金融体制功能发挥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的多样化需求

从现实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难问题主要是由现行金融体制的缺陷引起的。(1)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投融资体系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融资。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方式来实现,直接融资相对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需求量大、投入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要有一个区别于传统产业的融资机制作为支撑,现行的以银行贷款为主要手段的融资体制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其一,现存银行主要由大型机构主导,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专业分工不强,面对灵活多样、不断变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其反应较为滞后、针对性不强。其二,银行贷款失衡问题较为突出。银行贷款往往偏向于大型国企、传统产业或房地产行业,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群体所需的股权资本、债务资本明显不足。其三,银行贷款的条件局限弱化了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融资功能。银行给企业贷款往往需要对方能够提供足额的质押、抵押资产,但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中小型创新型企业并不具备足够的银行贷款所需要的可用于质押、抵押的资产,其通过银行贷款解决融资需求的效果不够理想。(2)有限的风险投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保障力不足。现行的风险投资往往偏重于传统产业,而对技术改造项目、高风险高渗透的技术创新项目以及对处于种子期、起步期的新兴产业项目投资比例较低,加上风险投资中介服务体系、信用与绩效评价机制的缺陷,风险投资长期资本来源渠道窄,行业内天使投资、合格机构投资者的稀缺,风险投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功能受到限制。(3)缺乏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的支撑。目前,我国初步形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虽在一定程度上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由于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规模较小、功能欠缺,全国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也没有建立起来,其要满足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方位金融服务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缺乏协同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各个阶段都需要大量资金来保障,而且不同阶段在融资需求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而实际上,由于金融机构功能定位的差异,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方向和能力各不相同,单靠某个金融机构并不能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融资需求,需要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及中介服务机构等形成一个完整的金融服务链。问题在于,上述金融机构出于自身盈利或者投资安全角度的考虑,实行的是各自为政的支持运作模式,相互之间缺乏紧密的协同合作,弱化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服务功能。

三、创新金融服务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

(一)金融机构要提高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认识

由战略性新兴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及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我们不难判断,在未来时期,我国的产业布局和结构必将发生巨大变化。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带来的并不局限于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的变化,而且还深刻影响银行信贷的投资分布和资本市场的变化,以在更大程度上为产业布局调整目标的实现发挥更大的引导和支持功能。同样,银行信贷的投放方向和水平、资本市场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产业结构的布局。正如熊彼特所说的:“银行通过信用、将社会储蓄资金以贷款的形式再分配,从而促进产业升级。”由此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金融机构功能的完善是密切相关的。金融机构应从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提高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认识。第一,要正确认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给自身发展带来的机遇。一方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未来时期,金融机构不能再过于专注于对传统产业的信贷和投资,否则其必定增加潜在的风险,而应把握好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要求,适应产业发展的趋势,调整信贷资产结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信贷支持,降低信贷风险,促进资产安全。另一方面,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其必将形成一个完善的产业链和新兴产业体系,这将有助于为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扩大业务范围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而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第二,加强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规律的认识。金融机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动性不高,既有自身功能缺陷、对资金安全的担忧,同时也有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规律认识不足的因素。金融机构员工特别是领导决策层要主动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政策的学习,把握其发展的趋势、特点和规律,重点了解其不同阶段的金融服务需求,增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服务的自觉性和针对性,在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瓶颈和其他金融方难题发挥更大作用。

(二)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和特点,增强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功能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水平、政策环境、产业体系完善程度和商业模式决定了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金融需求具有差异性。因此,金融机构应根据不同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提供多层次、多样性和针对性强的金融服务。处于种子期的新兴产业的企业的重点是产品创新,研发费用高,产业配套体系和产业政策尚未完善,产业规模小,企业普遍亏损或盈利能力低,投资风险大。对该阶段的新兴企业金融支持应以加大风险投资为重点,积极推进风险投资机构建设,通过产业发展基金、信托基金等形式为企业的研发提供融资支持,并推进知识产权融资创新。处于发展期的新兴产业企业,技术研发取得了新突破,部分企业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由原来的产品创新转向与工艺创新并重,商业市场结构和产业政策日益完善,产量需求量和销量增高,企业盈利能力增强。金融机构对这部分企业融资支持的重点应该是创新信贷管理办法,为企业提供更多低风险、多样化的信贷产品。一方面,要增加企业银行信贷的质押、抵押物品品种,可以将经过专业评估的创新型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产品商标、自主知识产权和商誉等无形资产作为向银行信贷的抵押担保依据,解决企业贷款抵押品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强金融机构与担保公司的合作,由信誉高、实力强的担保机构作为担保中小企业信贷的担保主体,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和技术成熟,产业链和产业政策完善,商业模式成熟,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企业盈利状况良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进入到企业上市和兼并收购相关企业阶段。因此,金融机构应该在提高信贷水平的基础上,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上市、兼并收购其他企业提供更为有力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三)构建协同互助、完善的金融服务链,形成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新兴市场企业战略篇4

[关键词]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2)02-0172-04

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都带来了巨大冲击。在反思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美国、日本、欧洲等都将经济转向了新兴产业,并给予前所未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国也将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金融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在金融的支持下才能快速发展。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含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和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一个产业之所以称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应该是新兴产业,且同时具备战略性产业的特征,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体现现代科技创新的方向,体现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其产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需求大;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感应度,具备较长的产业链,产品的生产或技术开发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促进本部门或为其服务的相关产业部门的就业;有较好的发展潜质,代表消费需求的方向,有良好的国内国际市场前景,一段时间内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且生产效率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符合绿色生产标准,生产过程能合理消耗原材料和燃料,有效利用和开发二次资源,资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少,资源利用效率高,起步快,增长快。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资金需求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资金的需求备受关注,不仅仅在于它的战略性地位,还在于它对资金需求的特殊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四大基本特征:一是高投入,二是高风险伴随高收益,三是企业中小型化,四是产业周期长。高投入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门槛较高,创建初期一般缺乏成熟的产业配套,原材料和零部件短缺而且价格高昂,完成一个科技项目需要强有力的资金后盾。战略性新兴产业又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风险极高。这首先体现在技术、市场需求上。如果企业巨大研发投入后创造的产品在市场上没有被接受,企业就会立即陷入破产境地。再者,其管理的复杂性也会带来经营管理风险,这是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的一个主要原因。然而,一旦项目成功,就会给投资者带来数倍、上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回报。企业中小型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又一特点,资产规模小、员工人数少等因素决定了企业的中小型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中小科技企业数量远远超过大型企业。产业化周期长是新兴企业一个重要特征,也是金融机构评估企业时最容易忽视的一个因素,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市场提供的全新产品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被需求者认识和接受,而在这一段时间企业是无法盈利的,只能依靠投入维持生存,等到需求者接受产品后,为平衡前期的巨额投入,企业一般还要花费数年的时间才能实现总收支平衡,然后盈利剧增,这是每一个新兴产业项目所必须经历的阶段。然而,一些金融机构由于短视,认不清企业的发展前景,在企业最需要资金的时候认为企业实力薄弱而不提供资金,最终使有良好前景的企业夭折。

这四个特征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金融资金需求量十分巨大,高投入需要资金,控制高风险需要资金,中小企业壮大需要资金,产业化的长周期也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以支撑巨额投入。

三、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银行体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现状

银行系统是我国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渠道。自1990年以来,科技开发贷款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资金来源。但是,一方面商业银行所具有的高负债经营特征,决定了他更注重安全性、流动性,对高风险的新兴产业往往敬而远之。另一方面我国银行体系的现状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道屏障:存在明显的国有银行信用垄断,缺乏一个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非国有银行体系,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70%,并且有60%以上的存贷市场份额,形成国有银行对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绝对控制的局面。贷款结构中短期贷款比重较大,而较为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中长期贷款比重偏低。存在明显的规模歧视,中国金融机构主要支持大中型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对小型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不大。

(二)资本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

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正式运行,被喻为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和风险投资的天堂,是我国向多层次资本市场方向发展迈出的关键一步。对于市场广泛关注的新三板扩容以及新三板市场与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之间的转板机制的安排,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监管部门正在着力研究。如果新三板扩容成功且转板机制得到完善,将使中国资本市场结构进一步完善,有助于资本市场配置功能的进一步发挥。这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以及风险资本的顺利退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资本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创立,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存在诸多弊端:首先,沪深交易所主板市场与西方主流国家的证券市场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中小板市场上市标准远不能满足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其次,我国创业板市场虽然已经进入运转,但鉴于整体法制、监管环境远未完善等原因,创业板所蕴含的系统性风险不可小视。再者,正在运行的报价转让系统还太弱小,距离真正的OTC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我国存在的非上市股权交易市场,大多数属于各地政府设立的产权交易所的辅助业务,监管不规范,没有规模优势和专业化优势,大多交易清淡,融资功能不强,风险较大。

(三)我国风险资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现状

风险资本既是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剂”,又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原动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985年9月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中创)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数量迅速增加,调查显示,2009年全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576家,管理的资本达到1605.1亿元。截至2009年底,我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累计投资7345项,投资总额达906.2亿元,其中投资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数达4737项,投资额为405.1亿元。随着国内创业风险投资业发展环境和治理结构及运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我国创业风险投资

业必然迎来更大发展。

近年来,尽管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进程加快,但总体上来讲还存在一些问题:(1)从风险资本投资规模来看,我国风险投资机构规模小,数量少,资金实力弱,形不成产业规模,一些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只有几千万元,甚至只有几百万元,难以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起到主导作用。(2)从风险资本来源主体来看,风险资本以政策性创业风险投资为主,没有充分利用包括个人、企业、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等具有投资潜能的力量来共同购建一个有机的投资网络。一方面,这限制了我国风险投资规模,使得大量的具有高新技术成果项目的、急需风险投资支持的中小企业和许多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技术创新项目难以形成产业规模和经济规模。另一方面,由于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市场风险得不到有效释放。(3)从投资阶段分布来看,2006年之前,创业风险投资项目和金额大量集中在中后期阶段,所占比重都在50%以上,而对初创企业发展的支持不足。尽管2006年以后创业风险投资出现“阶段前移”趋势,但是风险投资者的短期、滞后投资行为仍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种子期对风险投资的大量需求相矛盾。

(四)孵化器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现状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孵化器的概念,经过30多年的努力,孵化器产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孵化器企业31385个,累计毕业企业9565个。目前我国孵化器产业存在的问题是:(1)孵化器规模小,且投资主体单一,政府色彩过于浓厚。(2)孵化器建设中,硬件设施有余,管理服务支持不足。绝大部分孵化器都不直接、且也没有能力对孵化器企业提供系统的管理服务,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息息相关的商业指导、融资支持等深层次内容的服务明显缺乏。

四、完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对策和建议

(一)创新商业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形式

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商业银行,如果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全失去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就必然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而难以快速发展,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也会错失分享新兴产业高额回报的机会。因此,商业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适时、适度地介入是一种双赢的选择。可供选择的途径有:(1)明确方向,区别对待。总体上,银行应主动顺应和准确把握国家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方向,在有效控制风险的情况下,适度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培育和拓展优质客户群。同时,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对具体的新兴产业应采取区别对待的信贷策略。如对发展相对成熟、信贷空间较大的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应重点关注。而对处于创新研究阶段的生物、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则应谨慎对待。(2)针对新兴产业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比例高,可抵押物资缺乏的状况,一是开展无形资产抵押方式――知识产权等担保融资;二是适应新兴产业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改革信贷管理方法,创新对新兴企业和项目的贷款形式,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金融支持形式。(3)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立能够科学合理反映贷款风险的信用评价体系。事实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更应看重的是企业管理团队的道德品质和专业素质,这些特性在财务报表中很难准确体现,故在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信用评价体系时应选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分法。

(二)成立科技银行,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

科技银行是实现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突破点。为了更好地使金融与科技相结合,科技银行必然具有与一般商业银行不同的经营模式:(1)科技银行应与创业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保持紧密合作,通过共享信息,有效地发掘和支持有发展前景的创业企业,最大限度降低风险,获取高额贷款收益。(2)尽量放宽利率管制,实现与高风险匹配的高收益。贷款利差是科技银行获益的主要来源,对处于创业初期高风险的企业,要求实行与高风险相匹配的高贷款率。因此,应赋予科技银行贷款自主定价的权利。根据新兴企业的特点,利用浮动贷款利率,将银行收益与企业发展挂钩,实现银行与企业共同成长。(3)科技银行应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从抵押、担保多个方面创新,允许企业以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作为抵押担保,甚至可以探索将担保由有限责任扩展到企业家个人无限责任,从而有利于科技银行规避风险。(4)鼓励银行参股企业。科技银行通过持股的方式获得新兴企业的股权,实现贷款与股权投资相匹配,从新兴企业的高成长中获得较高股权收益,弥补贷款给新兴企业带来的高风险损失。

(三)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

针对创业板推出以来的种种缺陷,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结合我国国情,实行宽松的上市标准、便捷的上市程序。我国创业板上市条件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处于高位,虽不能实施过低的标准放任其发展,但较高的条件必然会束缚创业板的发展。第二,实行严格的上市审批制度、监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宽松的上市标准和便捷的上市程序与严格的上市审批制度、监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相结合,一方面方便了创业板的发行主体,另一方面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第三,建立严格的退市制度,保证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的质量,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我国应建立统一的专业场外股权交易市场,使股权交易和其他交易等业务分离出来,由证监会集中统一监管,采用统一的交易模式和定价机制,以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这样有利于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新兴企业参与,形成健康良性循环。

(四)充分发挥风险资本的“发动机”作用

风险投资机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完善:(1)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实现风险资金来源多元化。首先,制定《私募资金法》,规范私募资金行为,提高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引导私人资本进入风险投资产业。其次,放宽外国资本进入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限制,鼓励外资进入我国风险投资市场。再者,在保证资本安全的前提下,吸纳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扩大风险投资资金的来源。(2)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风险资本追求的是高回报,能否成功退出是实现风险资本增值的基本前提。从风险资本的退出方式中,股票上市和被外部机构收购是较为理想的退出方式,但这两种方式都需要有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二板市场)的支持。扩大二板市场数量和降低上市条件,使风险资本通过证券市场较为自由地进出风险投资企业,是发挥风险资本作用,促进风险投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结合的关键。

(五)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债券市场

总体而言,我国债券市场还不成熟。债券一级市场投资人少,品种单一,二级市场几乎没有,缺乏规范的债券评估机构。就债券品种而言,我国的债券类型都以交通运输、电力、煤炭、电信、制造业等基础行业企业债券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债券发展不足;以短期限固定利率债券为主,支持新兴企业持续发展的中长期浮动利率债券发展不充分。

单个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可能性较小,若是将若干经营状况好、成长能力强的一批企业捆绑起来,申请集合发债,则发债的可能行较大。截至2007年底,我国已先后推出了三期高新企业集合债,分别为“03高新债”、“07深中小债”、“07中关村债”。集合债券不失为众多中小新兴企业融资的便利渠道。另外,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可以考虑推出更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高收益债券,以及适合节能减排产业的绿色债券品种等,丰富企业的融资工具选择空间,拓展新兴企业的融资渠道,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六)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融资机制

在融资中介服务上,孵化器可利用网络信息的传递建立融资平台。通过企业孵化器与政府、风险投资、天使投资、银行等机构的合作,建立畅通的政策性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渠道;公布业务申请条件、流程、办理以及最新信息等,方便在孵企业网上办理各种业务;通过整合中介服务和政策支持,满足在孵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服务,包括知识产权评估、法律咨询等,通过组建专业化的团队和网络系统,实施在线服务,使在孵企业得到专业化的支持。

(七)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保险机制

新兴市场企业战略篇5

一、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国际金融危机虽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但同时也在传递着一个积极的信号――加快经济结构调整。2011年,我国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作为全国经济改革示范点的广东更是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立足要把“广东制造”改为“广东创造”。2011年,省财政计划投入220亿元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可喜可贺的是,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首先,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1.21万亿元,约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7%。2011年上半年,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更加迅猛,预计实现产品产值7400亿元,同比增长17%。其次,广东省科技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10年,广东发明专利授权量13691件,2011年18242件,同比增长33%,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首位,专利授权量更是连续16年位居全国第一。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总数居全国前列。最后,我省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人才队伍的引进。2010年引进11个创新团队,成员由93人增至462人。

二、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障碍

借鉴发达国家新兴产业的成功经验,不难发现建立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必要条件。而截至2012年2月,我国创业板上司公司仅有268家,广东占53家。由此可见,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未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为其筹集资金,换句话说,对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障碍进行分析具有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下面将从证券市场方面、企业自身因素和政策与经济环境影响这三个方面分析我省战略性新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面临的障碍。

(一)证券市场方面

1.各板块间缺乏“转板”机制。所谓“转板”机制简单地讲就是企业根据证券市场各个板块对上市公司的不同要求,在不同板块间升降,从而为企业的上市和退出提供了顺畅的流通通道。近几年来,我国虽已初步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然而实际情况是:“新三板”市场仅针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还处于试点阶段,面向全国性的三板市场并未建立起来。截止2012年2月份,挂牌企业有106家,相对于我国成千上百万的未上市的科技型企业来说,供远不应求,即使如此,新三板市场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已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若要在创业板上市,仍需走其他未挂牌企业IPO上市流程,缺乏合理的转板机制。场外交易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并没有真正成为主板市场的“孵化器”,各层次资本市场仅是孤立存在,缺乏互动机制。仅有主板和三板间、三板和中小板有互动,如从主板市场退市的企业仅可以在场外交易市场挂牌,中间缺乏过渡环节。创业板块与主板、中小板、三板间并未建立相应的转板机制。对于那些已从主板退市的在场外交易市场挂牌的企业,如果经营改善且达到了上一级市场上市要求的能否在上一级市场上市,国内暂未作出相关规定。

2.上市审批程序复杂。2011年证监会对外披露了我国IPO发审流程,共有有13个审批环节,流程繁琐。根据证监会一位资深人士透露,拟IPO上市的企业从提交发行申请到发行上市一般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而一两年是常见的事情,中小板的上市时间可能较之更长,如此长的周期必然会降低企业上市融资的积极性。

3.上市审批行政干预色彩比较严重。由于我国企业上市实施的是审核制,证券公司推荐的申报企业数又有一定的数量限制,即使得到了其推荐,还得通过省级政府或国务院部门同意后方能申报,最后才是证券会核准发行,行政干预色彩比较严重,增加了企业的寻租成本和时间成本。

4.我国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门槛偏高。主板市场和中小板市场的上市条件几乎相同。虽然创业板的上市条件较之主板和中小板宽松,但实际上市条件远高于法定上市条件,如我国首批在创业板上市的28家企业中,有23家上市前三年累计净利润和累计营业收入达到主板市场的上市要求1。对比之下,美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就完善得多,不单只各个板块上市条件严格区分,就连纳斯达克市场也被划分了三个小板块,每个板块上市要求也各不相同,这样就能为更多财务状况不同但都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

(二)企业自身因素

企业自身方面的因素也是阻碍其顺利上市的原因。在创业板上市的条件之一是必须得提供上市前两三年的财务报表及其进行股份制改革,而我省战略性新兴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和初步发展期,财务数据不规范、不透明;且大都是个人、合伙或家族企业形式,企业管理松散,如果其欲上市,就涉及到股份制改革难题,如何分配产权、如何规范制定财务报表等,这些问题都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的,因而也制约了企业上市的步伐。

(三)政策与经济环境影响

首先,缺乏完善的转板和退市制度。截止目前为止,我国并未出台一部完整的政策法规,来规范和完善企业的退市和转板流程,地方性产权交易市场混乱。其次,上市存在“所有制歧视”。我国的上市政策向国有企业倾斜。在我国,证市场建立的初衷就是为国有企业融资,直至今日依然存在这种所有制歧视,并未建立真正的资本市场。最后,经济低迷。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并未完全恢复,我国也不例外,更加上最近两年的通货膨胀严重,央行收紧银根,房地产进入寒冬,股市低迷,在这样一种经济环境中,不仅投资者的投资热情空前低落,且企业也面临着经营困境、经营绩效恶化等问题。

新兴市场企业战略篇6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集聚发展 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纵深阶段,为继续保持并提升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为“中国梦”增添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国家顶层设计将重要着力点之一放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希望经过国家政策层面和企业发展层面的共同推动,造就一大批支柱性、先导性产业。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强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巨大支柱和推动作用,同时结合一系列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以及标准化发展规划,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寄予了厚望。基于此,结合战略发展和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本文拟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演进模式进行分析,希望明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态势,为其效能发挥和效益实现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官方文件中首次出现,要数时任国家总理在2009年11月3日所作的《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其间总理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从此,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承载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2年,中央颁布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3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编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发展规划》等文件。目前,借助国家顶层设计的契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正以风起云涌之势,在省级规划和政策、资金扶持外,以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各种产业园区等为载体,将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政策引领、政府推动、利益驱动的方式,进行集中经营、集聚发展,较好地发挥出了规模和示范效应,也体现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丰富内涵。

空间集聚。不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如何,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抱团、扎堆等已成为了集聚发展的普遍现象。美国硅谷101公路附近,8000多家电子科技和软件企业集聚于此。我国中关村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电子一条街”,通过三十年的创新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园区内拥有各级各类顶尖高等院校41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所属院所为代表的科研院所206所;拥有部级重点实验室6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拥有大学科技园26家,留学人员创业园34家;集聚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从而形成了以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以及轨道交通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高端发展的现代服务业。这就是产业集聚的魅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借助空间集聚,企业能够更为有效地降低成本,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发展效率,这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所致。①

创新驱动。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签。如果没有创新,仅仅只是简单的生产、加工、制造,那只能属于传统产业的范畴。基于创新的裂变效应和巨大生产力,我国赋予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以“重大技术突破”为支点,从微观技术创新、中观产业发展、宏观战略目标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和部署。一般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同样需要集聚创新的各种要素,如上文述及的中关村,其涵盖了企业、研究机构、大学、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诸多创新元素,这些元素彼此之间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和知识链形成战略联盟或各种合作,从而展现出了创新驱动下的集聚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强大效能。

产业融合。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指出,事物是普通联系的一个整体。我国目前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行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要有其他相关行业的支撑和推动。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赢取更大的发展,仅靠一已之力会显得困难重重,而采取联合、协同的方式,则是现实的应然选择。由此我们审视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其大都催生出“一主多副”或多个主体协同发展的新兴产业集聚模式,如中关村由最初的电子行业,除了向信息和网络技术方面发展外,也逐渐集聚起了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轨道交通、新材料、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新能源等行业,再配之高端服务业的跟进,一个超大集群、共生共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就逐渐显露出了集聚效应,从而引领整个集聚区得以放大,产业规模得到快速扩大,创新效益大幅度提升。因此,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来说,产业融合是产业集聚的必然结果,也是集聚发展的必然要求。②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特征

基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尽管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并且正在向纵深推进,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必需的核心技术创新支撑还远远不够,在集聚发展模式创新方面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具有一些鲜明的“中国特色”或主要特征:

政府政策的外在推动。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因此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作用就更显得重要而且必要,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并出台了诸多的政策为之配套和支撑,如前文述及的一系列决定、规划、标准等,都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主动作为;二是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投资,促进企业发展;三是建立诸多的工业园区,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地更为集中;四是建立交易市场,举办产品博览会与商贸会,引导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加强中介服务,实施积极的人才战略等,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支撑。当然,这只是我国在当前特定阶段的特别措施,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市场经济事物的发展,最终还得依靠其自身的内生能量演进。

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正好迎合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实际需求。从我国当前实际来看,尽管政策的推动作用非常强大,但能够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生根本的质的变化,还得依靠市场的内在作用的提升。据观察,我国不少地方在中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鼓舞下,上马了一大批主要由政府意志主导的所谓新兴产业工业园区,但最终由于招不到核心企业、相关配套服务措施跟不上、集聚效应不明显而只好作罢。因此,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让政府与市场这“两只手”共同发挥作用,是我国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技术路径。

文化传统的重要依托。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内在属性,一般不会因为某个偶然事件就会促成并壮大集群,而是深深地根植在浓厚的文化传统的底蕴上。如前文述及的中关村,也正是由于改革开放初的“电子一条街”,才造就成为目前我国信息网络技术的技术创新高地。据研究表明,具有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更容易集聚发展,因为在共同价值观引领下,企业之间能够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与承诺”,从而使得沟通的距离日益缩短,交易的成本大大降低,深度分工的默契更容易达成,最终实现集群内的企业共生、共荣、共赢。③

创新能力的持续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立足,并且同样以创新求得更大的发展。而在区域集聚方面,通过一个个企业个体的创新汇集,能够产生出“1+1>2”的效应。例如在中关村,目前不仅仅只是少数几家高科技企业的个体表演,而是园区内众多企业、研究机构、大学、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创新共舞,再加上政府管理者管理能力的创新跟进,进而产生了扩散效应,吸引其他行业的战略性新兴企业也汇集于此,共享资源,协同发展。

产业结构的内部提升。纵观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一般都会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实行与其他产业园区有所差异的产业集群。基于地域限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有其一定的容量,而产业集群的范畴也比较大,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内,一般只能有一个或几个产业进行支撑。如中关村基于其相对较大的体量,其产业结构相对宽泛一些,而诸如江苏泰州中国医药城,则将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定位为医药产业。因此,加大产业结构的转型发展,打造优势和拳头产业,依靠产业发展的内生力量,配之一定的政策扶持和市场培育,有利于新兴产业的战略发展和集群效应。④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演进模式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风起云涌,产生出了集聚发展的良好效能,但也还存在一些“软肋”,主要体现在缺乏核心技术支撑,并且大都还停留在“中国制造”路径上,离“中国创造”的发展趋势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综观国际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如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科技园、日本筑波生物科技产业、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等,它们更多的是依靠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来演进,政府主要是从宏观上进行政策扶持和人才促进。而我国由于相对特殊的国情,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初期发展时,政府的作用相对要强化一些,但中后期的舞台则一定要交给企业,这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培育阶段。这个阶段的最主要特征是结合现有的产业发展资源,政府对一些初具规模或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进行引导,实现生产要素的集中发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期,企业基于内生发展动力,即从成本、质量、效益、品牌等要素进行考量,逐渐建立起企业在地区或行业的优势地位,产生出做大做强的原始动力。与此同时,按照现代公共治理和服务型政府理念,我国政府主要扮演引导和扶持角色,但在培育阶段,政府角色一般比较淡化,毕竟从市场经济中自然形成的产业更具群众基础和经济原发动力,如果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伸得过长,一旦产业发展方向和战略出现失误,不仅会对政府公信力和权威造成伤害,企业和社会公众也会承担苦果,这与科学发展观是背道而驰的。

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最主要特征是依托现有或正在建设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创新资源,进行创新升级并集聚发展。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升级型集聚的模式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主导,二是企业主体。这是我国在当前特定环境下发展经济的有力措施。在这种模式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从宏观的产业政策方面,集聚并优化政府的资源、信息、财税政策优势,给予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和集聚发展有力地推动和促进。而对于企业来讲,则主要是从微观角度,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整体规划,将企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有机地融入其中,然后制定出适合企业自身实际的技术创新与发展战略,即实现大环境下的企业个体发展,并进一步做大、做强。

目前,我国各省市利用现有或正在建设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升级提档,将其优化、整合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都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也是我国当前技术创新不明显、产业集聚能力不强、市场核心竞争力不足等现实环境的必然选择。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政府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都得到了成长与历练,特别是当在政府培育下的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后,这时就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政府要逐渐退出经济的第一线,交由企业来展现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变和裂变魅力,向自主产业创新阶段发展。

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的最主要特征是市场主体基于自身创新发展需求,主动进行市场合作式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在这种模式下,政府的作用将逐渐退居幕后,企业基于自身发展而走向前台。这也是企业回归市场经济属性的一种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前文述及的中关村目前发展模式,基本上处于产业创新战略联盟驱动型集聚发展阶段。近年来,四川攀钢集团为了占领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制高点,促进企业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组织了18个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也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

当前,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大型企业集团的创新能力也日益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这种跨区域、跨行业的协同集聚发展,必将引领我国创新经济向纵深发展。⑤

高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最主要特征是形成具有市场和社会引领性的突破性技术和创新技术,造就并促进跨区域、跨国界的技术创新驱动。基于这种集聚发展模式定位为突破性技术创新驱动,对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根本性的变革作用,因此对国家的意义重大,对企业的要求也很高。在这方面,美国硅谷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其通过计算机工业的硬件和软件的创新联动,给整个美国包括全世界都带来了巨大的技术革命,引领世界计算机工业发展的未来。

相对来说,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整体上还比较弱,离突破性技术创新驱动型集聚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随着世界开放经济的形成,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距离在逐渐缩小,并且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在光学、新能源、新技术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如果机遇把握得当并进展顺利,创新驱动下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能会扮演“弯道超车”的引擎,带领中国经济向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迈进。

展望未来,乘着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东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尽管目前的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前进的道路充满坎坷,但发展的机遇同样存在,发展的成果更是需要我们以持续创新和创造为抓手,开拓奋进,去实现产业报国的历史使命。

(作者为江南大学副教授)

【注释】

①刘艳:“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变动的实证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3年第2期,第40~51页。

②刘洪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及培育政策取向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第3期,第87~92页。

③涂文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的发展路径与实践模式”,《现代经济探讨》,2012年第9期,第54~59页。

④李晓华,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9期,第20~26页。

⑤程宏伟,冯茜颖,张永海:“资本与知识驱动的产业链整合研究―以攀钢钒钛产业链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3期,第143~151页。

新兴市场企业战略篇7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困境;融资对策

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

国际金融危机加深了我们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强化了我国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迫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空间巨大,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重要引擎,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契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内生增长的重要途径,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产力的重要选择。

1.完善我国产业结构的需要。改革开放30年,我们依靠制度增长和要素增长,在对外贸易、外汇储备、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众人举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由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带来的问题逐渐显现,由此累计的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也越来越多,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遇到了障碍,整个经济水平的提升受到了制约,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发达国家对国际贸易和传统工业的保护有所加强,制造业的竞争重新成为各个国竞争的角力点,我们赖以依托的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地位正逐步丧失。因此,在外贸贸易争端压力居高不下、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日益加剧的背景条件下,中国的产业结构必须进行调整,产业机构升级是可行的出路,而最有效的举措之一,就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蒸汽机的产生催生了机器制造业,使社会生产方式从手工时代进入到机器大生产时代;内燃机和电动机的产生创造了电力与电器、汽车、石油化工等一大批新兴产业,使工业文明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电子革命催生了电子产业,并带动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推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使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到电子时代;知识产业、信息产业、网络革命,又引领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所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都在主动把握时机,选择对本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努力推进本国新一轮产业升级。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困境分析

1.中小企业资金断链的影响。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陈清泰所言:“中小企业不强壮,发展新兴产业只能是一场虚火。”一般说来,大型企业具有资金和行业技术整合的优势,通过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并购,不断为自身发展注入活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创新性和技术先进性的显著特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依赖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依赖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以及行业的领头作用。但是,新兴产业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困境,主要表现为中小企业获得银行信贷的比例极低,仅占全部中小企业的10%左右,约1/3的中小企业需要从非正规渠道进行融资;约50%以上的中小企业无法依靠外部融资解决资金问题。2008年,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额仅占其贷款总额的0.8%。中小企业资金的断链直接影响到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环节,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过程的阻碍,这也是新兴产业培育所面对的融资困境。

2.金融机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不对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市场上,除了企业、政府两大融资来源外,还有金融机构这一不容忽视的资金来源。金融机构作为科技金融体系的主要供给方,其核心利益为在融资体系中实现资本增值,取得与风险相匹配的收益,这是金融机构参与科技金融市场的主要动力。作为借贷双方的企业与金融机构,是融资市场的核心,融资市场能否繁荣关键在于企业与金融机构能否实现各自的目标,达成双赢,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从金融机构方面来说能否获得与承担风险相适应的收益,相对企业方面来说能否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融资是关键,当企业的风险过高而金融机构的收益过低时融资将会面临困境。中小企业特别是新兴产业中小企业,面临着极大的风险,企业存活下来的概率极低。学者们认为,这些数字在我国将会更低。2008年,我国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率高达11.6%,同期企业平均不良贷款率则仅为2%。可见中小企业风险之高。金融机构需要对风险进行定价,以实现供需平衡,由于我国中央银行对利率和收费限制较严格,在无法实行市场化利率的情况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很难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对等,从而出现供不应求的矛盾,造成了金融资产的无法最优化配置。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对策

1.依靠政府政策强大融资力量。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许多配套的机制还不甚完善,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有与其相适应的机制,因其较强的产业引领力,产业聚集力,产业低碳力,产业创新力等,对适应其发展的机制要求更高更严格,应准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科学分析,系统研究发展过程中相关机制存在的问题。在不断改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适应机制基础上,依靠政府政策融资,发展壮大其融资力量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容忽视的融资渠道。各级政府为了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高新技术、新能源等出成果造福社会,加大力量为其提供政策性资金支持。各种政策性银行,如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各级政府投资或控股的政策性担保机构,政府有关部门投资控制的风险投资公司,这类机构主要支持各地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成长发展快的中小型企业,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往往不太了解政府的扶持政策,忽视了对政策性融资资金的运用,要详细了解如政策性融资的种类包括:政策性贷款、政策性担保、无偿补助、财政贴息、专项扶持基金、政策性投资等,充分利用国家和政府设立的基金,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等,借助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包括地方政府组建的不同类型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城建开发公司等多种类型的公司,这些公司的运作模式是通过划拨土地等资产组建一个现金流和资本资产可以打到融资标准的公司,重点将融入的资金用来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市政建设等,再辅之以财政补贴等作为还款承诺。总之,从企业角度来说,应该深入理解中央和地方政府产业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政府扶持基金,要抓住政府政策融资这个机遇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2.利用多种融资渠道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不断拓宽和多样化,多种创新性的融资渠道区别与传统融资渠道被加以利用,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首先,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高风险等特点,股市融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融资手段。一般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面对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要高于大型企业,股市融资具有不用偿还本金的特点,这样以来便不会加重融资企业的债务负担,非常符合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筹集资金的需要,目前,我们借鉴国外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的经验让高科技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来筹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期发展资金是极佳的融资方式。

其次,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分类采取适合的融资方式。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为信息产业、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几大领域。不同领域的新兴产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说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高收益、高技术的特点,生物医药产业的资金来源以企业自筹和政府资金支持为主,因其研发周期耗时长和新技术产业化过程复杂导致融资的困难,随着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以及其本身潜在的市场规模和发展前景,该行业可以利用巨大投资价值这一理念筹集风险投资资金,此外,产权交易在医药产业资产整合的背景下也日渐程为主要的融资渠道。生物医药产业应发挥风险投资基金的作用,综合利用已有融资渠道之外的多种融资渠道。不同的产业特性决定了不同企业有着各自的资金需求特点和融资偏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应充分考虑到不同融资手段的成本和风险选择适合该领域产业发展的融资方式。

最后,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由中央财政出资或外汇储备出资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并引导社会资本采用标准的市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运作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建设,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投入方向。在加大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的同时,通过推动企业上市融资以及引进和组建风司、创司、担保公司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最适合的融资渠道主要有股权融资、政策性融资、创新性的债券融资以及多种融资方式之间的组合,其中的股权融资又主要包括公开上市融资、增资扩股、创投及私募股权基金和产权交易等主要方式,采用适合的融资方式大力引进天使基金、创业投资资金、私募基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到国内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海外上市。

参 考 文 献

[1]袁中华,刘小差.后危机时代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新金融.2010(5)

[2]陈柳钦.加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市场(智库版).2010(11)

[3].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N].科技日报.2009(11)

[4]杨硕.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与融资体系研究[D].2008(12)

[5]张丽,孙长江.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10(2)

[6]徐仕强.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与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0(6)

新兴市场企业战略篇8

就全世界经验来看,一个大国想改变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新进入者面临着旧有产业格局的重重约束。现有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是二战后形成的,只是在1973年石油危机和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产业分工格局在发达国家之间有所变化,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是最新一次,也是二战后最深刻的一次国际产业分工变动,为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一、必须面对七重大风险

我国企业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过程中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是通过改革开放前30年的建设,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产业链比较完整。第二个特点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我国工业参与国际分工,制造业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释放,制造业的整体优势比较明显,但在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上仍处于低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如果想要我国企业通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在新的国际产业分工中取得竞争优势地位,就必须首先看清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具体而言,我国企业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会面临七重风险:供应链风险、市场需求风险、进入者风险、技术替代风险、内部竞争的风险、政策风险和资本(金融)风险。

1、供应链风险。企业的供应链,包括原材料、技术和设计等是企业国际竞争中的命脉所在,在过往的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通过其跨国公司垄断如石油、铁矿石等国际市场大宗原材料的价格,限制技术转让、保护专利等手段取得产业竞争优势。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为了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竞争中继续保持优势,对中国的技术转移日益趋于谨慎;在涉及核心技术的生产领域,跨国公司越来越倾向于在中国建立独资公司以防止核心技术扩散到我国民族经济体系;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通过构建“专利池”的方法,对中国引进技术和组合式创新实施围攻,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进行路径锁定。

2、市场需求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因为是着眼于未来长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短期看,限于产业发展和技术瓶颈,市场需求有待培育,最典型的就是电动汽车,受制于技术研发,产品成本居高不下,成本过高导致价格没有优势,进一步限制了产业发展规模,仅仅依靠政府采购只是杯水车薪,而国外市场随着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国际市场出现萎缩局面,如何化解可持续发展风险关系到企业的生死。

3、进入者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是新技术与新产业的高度融合,对进入企业有着比较高的技术和资本要求,进入门槛应该是比较高的。但是由于在我国很多新兴产业领域企业不具有核心技术,对于新兴产业偏重于制造环节,准确说是偏重于组装,导致整个产业进入者过多过滥,低价竞争,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例如在新能源领域,中国的风能、太阳能设备制造能力,投资量,占据世界前列,但核心装备和技术几乎全靠进口。我国太阳能电池材料生产和组装能力强,但太阳能镀膜核心装备靠进口。风能组装能力大,但关键控制系统靠进口。发展新能源成为各种类型企业的战略重点,造成的结果就是这个行业一盘散沙,竞争力低下。

4、技术替代风险。全世界目前处于新的技术革命前期,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如果企业对技术发展动向把握不准,很容易导致企业巨大的投资风险,这方面的教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表现尤为明显,我国企业花巨资投入兴建3G网络建设刚具备雏形,4G网络的技术就已经初露端倪,造成整个行业宽带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并未缩小,网络演进面临体制机制的艰巨挑战,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信息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日益凸显。

5、内部竞争风险。由于我国各个行业产业整合度不够,企业偏重于制造环节,进入门槛比较低,普遍依赖于高投资和海外市场,在两头在外的产业发展格局下,彼此之间大打价格战成为常见现象,整个行业里所有企业都面临过度竞争的风险。随着我国政府提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种国有企业抢项目、抢市场和内部过度竞争的现象值得警惕。

6、政策风险。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处于动荡之中,而且短期看不出来有平稳的迹象,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现状,频繁调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着眼于长远发展,短期的政策和产业长远发展之间会出现不匹配的情况,造成企业发展前景不明,进退失据。

7、资本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短期市场需求还有待启动,技术研发投入巨大,产业整合需要大量资金。但资本市场的资金在金融危机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下,投资趋于保守,这就给需要大笔资金投入的企业带来资本不匹配的风险。

二、全面布局化解风险

我国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就需要有新思路,需要清醒地认识现在所面临的新的国际产业发展环境,应全面布局,进行其产业风险管理。从建立供应商联盟、培育市场需求、消融潜在进入者、关注新技术和新流程、协调同行竞争、充分理解把握政府产业政策和发挥资本市场力量七个角度确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

1、建立供应商联盟是国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产业布局的关键。

上一篇:地面裂缝修补方案范文 下一篇:护理的沟通技巧范文